謝龍華
(梧州學院,廣西梧州 543002)
小學農民工子女自卑心理的成因與對策
謝龍華
(梧州學院,廣西梧州 543002)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提升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質量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內涵和重要舉措。農民工子女是當前城市基礎教育的特殊群體,城市與農村的差距容易使農民工子女遭遇到生活及學習上的困難和挫折,從而產生各種心理不適,進而形成自卑心理,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關注和研究農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對促進其學習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該文通過分析小學階段農民工子女自卑心理的表現和成因,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對策,對促進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農民工子女;自卑心理;對策
我國城鎮化步伐正在加快。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從2011年至2030年的20年間,我國將新增城鎮人口3億人左右[1]。對于城鎮化,2013年李克強到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考察時明確表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要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讓農民工逐步融入城鎮。要為農業現代化創造條件、提供市場,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盵2]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可見,提升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質量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內涵。
幸福人生是幸福中國的基石。農民工子女已經成為當前城市基礎教育的一個特殊教育群體,研究農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問題,讓這一教育群體在小學教育階段奠基幸福有成人生,是學校教育的天職與使命,也是我國小學教育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堅持育人為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農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問題中,自卑心理是影響最大的不良心理品質。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里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3]“哀,莫大于心死”,假如孩子從一開始就沒有獲得自信,那就意味著對這些孩子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假如孩子從小就種下了希望,這些內心的希望將照亮他們前進的道路,成為他們不斷發展和成長源源不斷的動力。“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自尊與自信對孩子有著特殊的意義,他們對自尊與自信的要求是極其強烈的,當缺少自尊與自信時,會通過各種方式與手段獲取自尊,為自己找到生活和發展的勇氣。因此教育的出發點,在于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城市生活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人們對文化和教育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成為人們對子女教育的共識。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大批農民工到城市就業,且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父母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也大量涌進城市小學就讀,農民工子女已經成為當前城市基礎教育的一個特殊教育群體。尤其是在東部地區及其他大中城市的小學,農民工子女已經占據相當高的比例。因此,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已經日益成為城市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由于工作變換頻繁,經濟收入普遍不怎么穩定,他們大多數無法給予子女像城市同齡孩子一樣的學習生活條件。農民工子女更容易遭遇到生活與學習上的各種磨難和挫折,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進而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研究這些城市農民工子女教育群體,讓他們能夠幸福健康地成長,是城市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對未來我國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和不良的心理品質,是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做出偏低評價的一種自我意識[4]。自卑心理會對農民工子女的學習、生活以及精神狀態都產生極為嚴重的消極影響,甚至會摧毀他們的自尊與自信,使其一蹶不振,失去進取心,進而影響他們一生的幸福。農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常常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少言寡笑,情緒低落
青少年兒童是人生最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齡階段,他們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當這些孩子有了自卑心理,在情緒上往往會表現出較為凝重的神情,異于正常孩子的平靜,情緒低落、郁郁寡歡、心事重重,明顯表現出與年齡階段不相符合的憂郁。
(二)缺乏信心,行為退縮
當農民工子女產生自卑心理后,在行為上往往會表現為學習干勁差,渾身乏力。這些學生往往會低估自己的能力,當有學習和工作任務要完成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選擇的是回避,總下意識地認為自己不可能完成任務,輕易斷定自己不會獲得成功,甘愿做一名旁觀者去羨慕別人的精彩表演,把自己封閉下來,以免自尊受到進一步的打擊和傷害。
(三)羞澀內向,交往不暢
人際交往是小學生社會化以及個性發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而自卑心理會對農民工子女人際交往產生致命的影響。自卑會讓這些孩子在公眾場合不敢發言,膽怯、害羞會讓他們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觸與交往。有的孩子甚至會盡量避免拋頭露面,他們沒有交往的同學與伙伴,在學校和家庭生活中經常獨來獨往、形單影只。缺少了良好的人際交往,這些自卑的孩子就很難完成正常的社會化進程。
(四)敏感嫉妒,個性扭曲
自卑心理會對農民工子女個性發展非常不利。當孩子產生自卑心理,他們會非常在意周圍人的言行,常常疑神疑鬼,擔心別人議論自己,笑話自己的某些不足。同時,自卑心理會對別人的成功和家境羨慕和妒忌,對自己的條件和境遇產生不滿、悲傷或怨憤。這些孩子十分渴望能獲得外界的認同,因此有時會故意掩飾自己的缺陷。嚴重的自卑心理還會讓他們對周圍的人不滿,對社會產生敵視,同時加深對自我的否定,甚至可能會出現自暴自棄、攻擊、傷害自己和周圍人的行為。自卑心理的產生,會使農民工子女的個性不斷扭曲,最終導致他們的人格分裂,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與發展。
了解農民工子女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是對這些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的基礎與前提。針對農民工子女教育的現狀,我們選取了“珠三角”和廣西地區15所城市農民工子女比例較大的小學作為研究樣本,對其中的3000多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同時還走訪了35名小學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對容易造成農民工子女產生自卑心理的家庭、學校、老師、同學、社會和農民工子女自身方面等因素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調查。據調查結果顯示,致使農民工子女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家庭和社會背景的差距
大部分農民工子女都將家庭困難視為與城市差距的第一原因。與城市學生相比,農民工子女的家庭環境存在諸多不利的因素。一是家庭收入不穩定且偏低。調查中,81.6%的農民工子女對家庭收入不滿,他們父母的工作不但經常變化,而且收入普遍不高,他們大都是勉強維系城市生活,極少農民工家庭能夠有炫耀的資本。二是家庭社會地位普遍較低。調查發現,75.3%的農民工子女都認為自己的家庭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不夠高,相比之下,城市學生的父母不但有好的工作崗位,而且不少家庭是單位的“頭頭”或骨干。三是父母文化水平偏低。調查發現,12.5%的農民工子女的父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65.3%的農民工子女父母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僅22.2%的農民工子女父母具有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梢?,農民工家庭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受這些家庭因素的影響,農民工子女感覺自己比城市孩子“低人一等”,與城市學習和生活格格不入,在班級里也找不到“主人翁”的感覺。這些因素的長期存在與潛移默化的影響,極易誘發他們自卑心理的產生。
(二)良好學習條件的欠缺
良好的學習條件是保證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發展的基本保障。與城市學生相比,農民工子女的學習條件存在較大的差距。一是平時學習缺乏有效的家庭指導。調查中,小學五年級、六年級中65%的農民工子女認為父母平時無法幫助自己學習,能夠有效輔導自己學習的家長僅有8.5%。二是參加各種學習班的機會較少。調查數據顯示,參加過一種興趣班的農民工子女比例為32.6%,參加過兩種以上興趣班的比例僅為17.3%,與城市孩子從小就可去學習書法、繪畫、演講等興趣班相比,農民工子女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輸分。三是現代學習工具的使用存在差距。調查顯示,42.2%的農民工家庭有可上網的電腦,25.6%的孩子有學習機,而城市家庭這方面的比例高達75%以上。
這種由于城市和農村生活差距所造成的學習條件的差異,使得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學校就讀壓力很大。有些孩子由于基礎比較薄弱,在課堂上難以接受新的知識,而課后又無法得到家長的有效輔導,以至于在學習上與城市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這種來自學習的壓力和挫折感,容易使農民工子女將自己歸類為“后進生”,經常妄自菲薄、自怨自艾,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缺少在學習上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老師和同學的一個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可能都會讓他們耿耿于懷,進一步加重他們內在的懷疑與不安。
(三)自我評價偏低
自我評價是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的核心要素,無論是過高還是過低的自我評價都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水平。自我評價的核心是自我認知,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認知[5]。過高認知容易產生盲目自大的驕傲心理,而過低認知則容易導致自卑心理。農民工子女受自身生活經歷的影響,容易產生過低的自我評價。一方面,農村學生各方面條件確實與城市學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農村學生有著較為誠實和內向的心理特點,容易將他們的經歷和挫折歸因到自身;此外,外界的負面評價也會對農民工子女產生不良的影響,這些包括社會對農民工的批評、歧視和侮辱等,都會深深地刻入農民工子女的內心,傷害孩子的自尊,挫傷他們的自信,使得他們產生過低的自我評價。
在調查中發現,68.3%的農民工子女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其中12.6%的農民工子女對自己的評價極低。自我評價過低,很難讓農民工子女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是滲透到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的核心要素,對他們的思想意識、品德情操、心理品格、價值取向和文化修養發展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可見,自我評價過低,將衍生農民工子女發展的一系列問題。
(四)生理條件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特征
部分農民工子女往往由于存在身體或是生理條件上的缺陷,也會造成自卑心理的產生。調查中,有28.3%的學生較為介意自身的生理條件,其中有3.2%的學生認為自己生理條件不夠理想,這些學生往往會因為身材矮小、五官不正、殘疾、肥胖、瘦弱等外在的缺陷而苦惱;此外,有23.8%的農民工子女認為自己的農村口音、生活習俗等曾被同學恥笑。
生理條件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特征不是由農民工子女自身造成的,本來無可厚非,但不少農民工子女因為在這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產生自卑心理。對于這些因素,尤其是身體基本條件,孩子自身是無法改變的,如果因為這些因素產生自卑心理,其危害是持久而且嚴重的。
對自卑的反應,不同的孩子表現的形式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和參加各項活動,希望通過努力贏回尊嚴;有的孩子則會把自己的內心嚴密地包圍住,以免自尊心受到更進一步的傷害;也有一些孩子通過破壞性行為獲得他人的注視,以顯示自己的存在價值,這是自卑造成扭曲的自尊。對于自卑心理的引導,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賽里格曼提出了積極心理學,認為要從關注人類的疾病和弱點轉向關注人類的優秀品質,通過積極心理學,讓孩子心靈充滿陽光,讓積極的情緒占據心靈的主導[6]。在城市學校中,農民工子女是相對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的教育群體,對于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卑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有足夠的重視,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逐步幫助他們找回自信與幸福,化自卑為動力從而走向成功。
(一)引導農民工子女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
自我認知水平是自信的基礎。農民工子女自卑的產生與他們的認識水平過低或是片面有很大的關系,往往是因為他們過多地看到不利、消極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積極的一面。只有提高認識水平,才能使自卑的孩子獲得自信。
提高自我認識水平的關鍵是能夠辯證、客觀全面地對待人和事物。不管是對待人還是對待客觀事物,都應該意識到事物都存在兩面性,只有積極地對待自己經歷的人和事,才能夠形成樂觀與自信。因此,我們要加強對農民工子女形成正確自我認識的引導。
首先,要引導農民工子女發現自身的優點。針對農民工子女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的現象,用積極的內容和途徑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心態,用積極的過程誘發孩子們積極的情感體驗,教會他們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幫助他們看到自己每一次的進步和點滴的成功,通過成績的不斷積累從而逐步提升自信心。
其次,要引導農民工子女樹立發展目標與方向。對于農民工子女因為某些個人無法改變的生理缺陷而造成的自卑心理,要讓孩子學會坦然看待自身的不足,樹立自己的發展目標與發展方向,升華自己的情感,通過努力獲得更大的成績,獲得同學與老師的認同與尊重,補償自身的不足,達到自身的健康發展,奠基幸福人生。
(二)創設農民工子女發展才能的平臺
自身潛能的挖掘與能力的發展是自信不斷積累的重要途徑。自卑是一種體驗,當自卑孩子的潛能被逐漸挖掘,個人才能獲得不斷成長,他的自信就會逐漸成長,自卑體驗也就逐漸降低。自卑心理的轉變,不僅是對問題心理的修補,更應該是對優良品質的培育。
結合農民工子女的特點提供發展的機會。對于自卑的農民工子女,要給他們充分的成長空間和時間,盡可能地給他們展現自身才能的機會。尤其是在各種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鼓勵他們充分展示和鍛煉自己的才能,必要時提供一定的幫助使他們取得成功,獲得同學的認同和尊重。提供給農民工子女發展的平臺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個性特長的展示,也可以是擔任班級學生干部以及為集體和同學提供各項服務。
通過參加各項活動改變農民工子女的態度。許多自卑的農民工子女容易將自己封閉起來,不愿參加集體活動,不愿和人交往,這往往會限制個人才能的發展。對這些學生,“用行動改變態度”,要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各項活動,通過參加活動融入集體,感受集體活動的快樂,進而改變他們封閉的“自我”,達到在參與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他們個性特長、逐步提高他們自信的目的。
(三)營造有利農民工子女發展的班風和輿論
班級是每個成員共同的心靈家園,營造積極向上的班風和輿論,建立團結、溫馨的班集體,是班級每一個成員健康成長、不斷進取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這樣的集體也將成為農民工子女戰勝自卑心理的強大精神后盾。
積極的集體要充分肯定每個成員的優點。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個人的智能優勢組合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是天才。因此,要開發農民工子女心理潛能和積極心理品質,確立他們在班級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對有自卑心理的農民工子女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們能夠融入集體、同學能夠認同和尊重他們的必要前提。
建立融洽的班級人際關系。人際交往是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影響因素,是他們社會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條件。同伴的影響在農民工子女的心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他們非常重視來自周圍同學對自己的看法。在班集體中鼓勵同學伸出友誼之手,一起幫助農民工子女共同進步,同學之間無微不至的關懷,可以使他們感到溫暖,從而消除對城市生活的恐懼感。
充分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馬卡連柯認為,在教育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個別老師的方法,甚至不是整個學校的方法,而是學校和集體的組織[7]。班集體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具有一種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和強大的教育力量,它不僅是學生開展自我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個性發展、創造才能和保障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建立一個具有互相悅納、互相包容和互相鼓勵的良好班集體,這是學生的心靈家園,還可以充分發揮農民工子女自卑心理改進的積極教育作用。
(四)建立有效的家校聯系,共同促進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問題不是學校教育單方面能夠解決的,必須有家庭以及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家長對子女的悉心照顧和耐心教導,是自卑農民工子女最需要的良藥。
學校要幫助家長改善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農民工家庭受知識和能力水平所限,往往存在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等問題,缺少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家庭和學校的聯系中,學校要向家庭宣傳現代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內容,還要圍繞孩子發展潛能積極探討教育的策略,并通過加強家庭和學校合作的雙向互動,共同幫助和教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
家庭要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圍。民主氣氛對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非常重要,良好的家庭氛圍可以讓孩子精神放松,發表各種意見,并且獲得尊重;同時,民主的家庭氛圍也可以讓孩子具有更多學習鍛煉的機會,通過做家務,組織家庭活動,甚至購買生活用品等活動,都可以讓孩子體現自身的價值,進而形成獨立人格,改善他們的自卑心理。
家庭要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興趣是孩子發展最好的老師,興趣也往往是孩子特殊才能的表現形式。通過興趣活動的開展,孩子很容易形成自身的個性特長,將自己的追求與發展目標落實到實處,成為升華情感的重要載體;通過興趣活動的開展,還可以讓孩子將內在的緊張、焦慮、挫折有效地轉移和釋放出來,從而達到身心的平衡,保持身心的健康。家長往往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容易發現孩子的興趣特點,并為孩子興趣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促進孩子個性的全面發展。
總之,農民工子女作為城市基礎教育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往往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如何對這一群體進行引導和教育,值得關注和探究。如果引導不當,將衍生他們成長中的一系列問題,甚至會給他們的人生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如果教育得當,各種客觀上的不足反而可以不斷激發他們的潛能,逐步建立自信,讓他們塑造起積極的人生。
[1]韓俊.今后20年間,我國將新增城鎮人口3億人左右[EB/OL].中國農業新聞網,2012-04-25.http://www.farmer. com.cn/xwpd/jsbd/201204/t20120425_713823.htm.
[2]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EB/N].南方日報,
2013-01-17.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3/01/17/ 010535874.shtm l
[3]陳斌.維護自尊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J].科學大眾,2011 (12):68.
[4]潘喆.真情呵護,培養自信—談如何幫助小學生克服自卑心理[J].科技信息,2008(27):285.
[5]黃志堅.抓住孩子成長的黃金10年[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
[6]SeligmanM.E.P,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7]馬卡連柯.教育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G44
A
1673-8535(2014)02-0082-06
謝龍華(1971-),男,廣西賀州人,梧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學、小學教育。
(責任編輯:高堅)
2013-01-26
2012年廣西高等學校科研項目重點資助項目(201202ZD088)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