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梅溪
(江蘇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大學生課外閱讀現狀調查與建議
——基于江蘇大學本科生調查數據的分析
佘梅溪
(江蘇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本文以江蘇大學本科生為抽樣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多函數比較法,對當代大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做了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總體上不容樂觀,其中閱讀意識不強、閱讀熱情不高、閱讀時間偏少、頻率下降、讀物的類型結構不合理等是主要問題;閱讀受到以網絡等新興媒質為載體的消遣娛樂文化的強烈沖擊,經典特別是文學經典的閱讀情結逐步淡化。本文通過從閱讀上鞏固大學生精神家園的具體措施的探討,力圖為美麗校園建設提供借鑒。
大學生 課外閱讀 美麗校園
目前,各高校正積極響應黨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號召,將美麗校園納入大學的重要內涵和長期建設規劃,力圖以“美麗校園”為抓手為“美麗中國”增綠添彩?!懊利愋@”不僅僅表現為優美的校園環境、和諧的校園氛圍等外在之美,更需要校園主體特別是大學生的內在美來支撐。一所缺乏內在美的大學就像無花之春,無雨之夏,無果之秋。大學創造內在美的渠道很多,閱讀對于涵養大學生的內在美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卡爾維諾所說:“這種青少年的閱讀可能(也許同時)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賦予我們未來的經驗一種形式或形狀,為這些經驗提供模式,提供處理這些經驗的手段,比較的措辭,把這些經驗加以歸類的方法,價值的衡量標準,美的范例:這一切都繼續在我們身上起作用,哪怕我們已差不多忘記或完全忘記我們年輕時所讀的那本書?!保?]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巨變。社會結構的重組、經濟關系的變革、利益格局的調整、各種思潮的涌入、信息爆炸等帶來的價值多元化,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塑他們的心智。由于大學生的區分能力、自我凈化能力和調整能力尚在形成中,因此某些學生易受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蝕,以致“有知識缺文化、有欲望缺理想、有目標缺信仰”。
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不應只是專職教師的責任,而是整個大學的職責所在。閱讀經典無疑是開展以上教育的一種開放靈活的隱性教育資源,潤物無聲又直達心田。中央電視臺“我愛閱讀”的公益宣傳片就曾說:“閱讀,是要讓真正的陽光住進心里?!薄伴喿x讓內心強大,敢于面對勇敢面對抉擇與挑戰”。為更好地發揮文學經典在大學生心靈滋養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只須首先對大學生的閱讀現狀進行分析。
今天大學生的閱讀渠道大大拓寬了,他們更傾向于通過網絡和圖書館這樣價廉甚至免費的途徑獲取閱讀,二者所占比例都在半數左右。從圖1可以看出:通過書店和報刊亭獲取閱讀的人成為 “非主流”,前者占29.37%,后者占17.06%。書店這樣需要較大閱讀代價的途徑呈持續縮減趨勢。以年級為單位,可以發現大一學生有45.71%的人通過在書店購買書籍閱讀,而大二、大三、大四則降至30%、20.49%、19.74%,年級高,購買書籍的愿望反而低。不少同學坦誠,即使去書店購書,一般也是參考書、樣卷等學習資料,而非通識性讀物。

圖1 大學生獲得閱讀的渠道
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生課外閱讀的支付意愿趨弱。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隨著年級增長,父母對于子女的生活費的限制往往趨于寬松,大學生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卻呈上升之勢,這就進一步意味著閱讀支出在大學生全部消費中的相對“縮水”。調查過程中,不少大學生承認大部分生活費花在服裝飲食方面,購書的開支基本不在考慮范圍。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大學圖書館藏書的豐富和借閱的便捷。以江蘇大學圖書館為例。它是一座綜合性高校圖書館,現擁有校本部館和夢溪、北固、中山校區館,以及人文、外語、工商、藝術學院資料室。館舍總面積31000平方米,截至2010年7月,中外文紙質圖書260萬多冊,電子圖書近100萬多冊,中外文紙質報刊3600多種,電子報刊37000多種,全文數據庫34個,二次文獻數據庫15個,包括各種知名的大型綜合性數據庫、各類權威的專業學會出版物全文數據庫,還有“古籍數據庫”、“車輛工程特色文獻數據庫”、“江大文庫”等自建數據庫[2]。此外,該圖書館還擁有良好的網絡環境、信息基礎環境及數字化資源,可為讀者提供多層面、多方位的文獻閱讀和信息服務。
第二,網絡平臺和電子圖書的低成本和高便捷度影響了紙質圖書的閱讀和購買。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是“90后”,他們的成長過程適逢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席卷中國,通過網絡就可以方便地閱讀。特別是目前大多數學生都擁有智能手機,可以實現隨時隨地閱讀。2014年6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2013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2.56億,超過全國互聯網普及率45.8%的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青少年手機網民規模已經達到2.21億,截至2013年底,青少年網民使用手機、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三種上網設備的比例分別為86.3%、71.2%和51.2%。手機是青少年上網使用最多的設備且使用熱度持續上升[3]。雖然此次報告并未統計青少年網絡閱讀現狀,但根據2010年的報告,青少年網民在網絡文學上的使用率就已達到48.1%[4]。電子書較之紙質書,極大地打破了時空限制,并使閱讀成本大幅下降。網絡上有海量可供免費下載的電子書,即使需要付費,其價格也遠遠低于紙質書。市場上十幾、幾十塊錢的紙質書,電子書只要幾塊甚至幾角錢。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生選擇便捷價廉的電子書就不足為奇了。
不容忽視的是,低廉的閱讀成本并沒有提升課外閱讀在大學生空暇生活中的地位,閱讀渠道的便捷化未改善大學生課外閱讀中存在的一些實質性問題。比如,手機上網的碎片化特征導致課外閱讀的隨意性和不系統性,較之傳統的紙質閱讀,大大降低了經典閱讀中的精神享受感。
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資源的豐富,網絡的突飛猛進及電子產品的普及,當今大學生擁有充裕的物質條件進行社交、社團和娛樂、購物等活動。大學的校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了,作為凈化靈魂、讓內心強大的閱讀卻逐漸被邊緣化,“沒有時間”是相當普遍的理由。在此次調查中,有54.64%的學生認為可供閱讀的時間不足,雖然隨著年級增長,認為時間充足的學生數比例略有上升,但最高也只有58.20%,見圖2。

圖2 閱讀時間是否充足
在“是什么占用了你的閱讀時間(可以多選)”的調查中,認為專業學習占用了課外閱讀時間的比例占55.51%,位居首位,在醫學、經濟和一些理工類專業持這種認識的學生比例更是達到69%。有52.27%的同學認為是觀看各種網絡視頻,只比花在專業課程學習上的時間低不到3個百分點,位居第二。認為參加社團活動占用閱讀時間的同學有36.78%,其次是玩網絡游戲,占21.81%,逛街網購雖居末位,但也有15.51%的比例。

圖3 是什么占用了閱讀時間(多選題)
即使閱讀時間少一些,但只要堅持不懈,最終就會有不少收獲,然而調查發現,有連續或堅持性閱讀習慣的學生也是極少數。71.92%的受訪大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頻率在下降,且年級越高,下降幅度越大,如圖4所示。在關于導致閱讀頻率下降的因素中,有49.68%的學生選擇了娛樂消遣活動。

圖4 閱讀頻率變化
大學生本應就以學業為重,專業課程學習占據大部分課外時間屬情理之中,但扣除專業學習時間之后,大學生仍有相對充足的課外時間。據上海理工大學團委的一項調查,大學生課業時間在學習日和休息日分別平均花費6.46和3.56小時,生理需要時間均值分別為9.72和10.87小時,勞動時間均值分別為1.35和1.48小時,空暇時間均值分別為6.47和8.09小時(占學習日時間的27%和休息日時間的33.7%)[3]。另一項關于廣州大學城大學生空暇時間的調查表明60.37%的大學生每天擁有至少3小時的空暇時間[6],以上空暇時間是扣除了所有因學業而支出的時間,由此可以認定大學生擁有的空暇時間還是相對充裕的。
既然有相對充裕的空暇時間,為何大學生仍感覺課外閱讀時間不夠呢?這首先有客觀因素的影響,較為突出的是社團活動。調查中平均有36.78%的學生認為閱讀時間被它們擠占了。但這一比例在不同年級中并不平衡,大一學生為62.86%,大二接近50%,大三大四卻僅為17.21%和9.21%。其原因在于很多大三大四的學生在經歷了大一大二時期對社團、學會的好奇、跟風和“疲倦”后退出了,而留下來的少數人已大多成為領導者和管理者,所以大一大二學生就成為各團、會的主力構成。再加上一些團、很多具體執行的事務都交給了低年級學生,從而導致他們選擇該項的比例偏高。
即便如此,大學生仍然有不少空余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問題的根本和實質并不在于閱讀時間是否寬裕,而是出在學生主觀的閱讀意識和閱讀情結上。
喜歡做的事情,即便沒有整塊的時間,也可以像魯迅先生講的那樣從空閑時間里像擠海綿一樣擠出來??墒牵髮W生課外閱讀的現實情境卻是,一方面,有一些學生在“閑得疼”中將大把的空閑時間打發給空虛性的玩樂,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確實在擠時間,甚至分秒必爭,但擠出的時間全都花在了考研、考公務員,課外兼職賺錢、逛街購物,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和種種“應酬”上,唯獨沒有一點空閑施舍給課外閱讀。
在“娛樂至死”的娛樂消費年代,一些大學生對于課外經典閱讀的興趣大多被網絡消遣和娛樂給沖淡和稀釋了。一些受訪學生坦陳,課余時間,他們都在追韓?。ㄈ纭稅墼诠ァ贰ⅰ秮碜孕切堑哪恪罚?、美?。ā对姜z》、《老友記》、《生活大爆炸》等)和好萊塢大片,甚至泰國劇也在追捧之列。另外,他們也是大量國內青春偶像劇(如《愛情公寓》等)、微電影和遍地開花的“全民娛樂”節目(如《非誠勿擾》、《快樂大本營》、《爸爸去哪兒》等)和惡搞八卦類節目(如《屌絲男士》等)受眾的急先鋒和絕對主體。一些學生熬夜上網玩手機,既影響了白天正常的學習,又對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危害。
受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和消費方式便捷化 (特別是網絡消費的強勢崛起)的強大影響,某些大學生日益成為物質享樂主義的主力軍之一,他們是各種品牌的鐵桿粉絲,如智能手機中的“果(蘋果)粉”、“星(三星)粉”,花諸多時間研究如何消費、如何秒殺心儀的“寶貝”。甚至在課堂上,上網淘寶、看電影、刷微博、刷人人、刷貼吧的同學也不在少數。今天,某些大學生要么忙得不亦樂乎中,要么閑成宅男宅女,但不論“忙”還是“閑”,閱讀大都被“放逐了”。
上述情況的出現,部分是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有些大學生在一些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下,出現心浮氣躁、拜金主義癥狀,再加上就業形勢等方面的壓力,使得“讀書無用論”(這里的“書”是指通識類,不包括“謀職”類)在部分大學生中仍頗有市場,導致他們閱讀意識不強,閱讀熱情不高。因此,社會環境是造成部分學生逃避閱讀、沉迷娛樂的重要原因。
大學生的主觀認識是另一個關鍵因素。有14.47%的同學認為經典文學對他們而言沒有積極影響。其中工科學生的這一比例高達25%,大三男生的比例也達到24.44%。頗有些諷刺意味的是,57.02%的同學認為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打發時間而非充實提高自己,比例最高的大二達到60%。可見,大學生對閱讀作用的認識不足,閱讀態度冷淡。誠然,客觀條件對課外閱讀確實產生很大影響,但內心缺少對閱讀的渴望才是問題根源。沒有這種渴望,即使身邊毫無誘惑,閱讀也不會深入人心。學生閱讀情結的嚴重流失,同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對課外通識讀物如饑似渴的閱讀形成鮮明對照。
網絡對男生的閱讀影響更大。在閱讀時間方面,40.24%的男生認為網絡游戲擠占了其閱讀時間,位居影響因素第三。女生的這一比例僅有11.22%,位居影響因素倒數第一,與男生形成鮮明對比。網絡信息時代,較之男生而偏于內斂的女生在適應這樣一個時代時似乎稍慢。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熱衷于追求刺激的男生在融入網絡時代的同時也常常改變了對閱讀媒介的選擇。圖5顯示,56.80%的男生通過網絡進行閱讀,而女生只有42.86%。54.08%的女生仍青睞傳統紙質書籍,而55.62%的男生偏好電子書。

圖5 閱讀媒介的差異
在讀物類型的選擇上,女生的感性和男生的理性也在細微處體現出來,在女生中排前三位的分別是報紙雜志、中國現代文學、中國古典文學。而男生中則是中國現代文學、報紙雜志、新聞刊物。較為休閑的報紙雜志、中國現代文學、中國古典文學的感性與新聞刊物的理性區分還是很明顯的。但從整體來看報紙雜志、網絡小說、中國現代文學等休閑類讀物占據了讀物類型的半壁江山。此外,從圖6中可以清楚地發現,除了專業讀物外,女生對各類型讀物的熱情都略高于男生,特別是“言情小說”更是高出一倍。

圖6 讀物類型及閱讀偏好的男女差異
偏于感性的女生更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圖7顯示,39.12%的女生認為身邊閱讀氛圍冷淡是導致閱讀頻率下降的原因,大二女生甚至達到58.33%,而男生僅有28.40%。但面對新鮮和海量的娛樂消遣誘惑,男生的抵抗力又似乎不如女生,58.58%的男生認為娛樂消遣導致閱讀頻率下降,而女生則為44.56%。

圖7 導致閱讀頻率下降原因的差異
對讀物類型的選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閱讀偏好,對之加以分析有助于了解學生的當前精神狀態。本研究為調查對象提供了西方古典文學、中國古典文學、西方現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新聞、明星八卦、雜志、專業讀物、網絡小說、言情小說10類,并允許多選。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最主要的課外讀物類型是中國現代文學和報紙雜志,分別為51.97%和50.11%,新聞刊物、網絡小說及中國古典文學則減至35%以下,從西方現代文學開始跌破25%,最低的專業性讀物只有18.14%。有意思的是,在上文關于“是什么占用了你的閱讀時間”的調查(圖3)中,認為專業學習占用了課外閱讀時間的學生最多(55.51%),但在此處關于“課外的主要讀物類型”調查中,專業性學習讀物卻是大學生閱讀最少的,學生在兩次調查中答案的矛盾性更進一步驗證了認為專業學習擠占了課外閱讀時間只是一些大學生的借口而已。

圖8 課外的主要讀物類型
在十個選項中,西方古典和現代文學并未成為大學生的主要閱讀對象,而是分別排在倒數第五(25.05%)和倒數第三(20.95%)的位置,遠遠低于中國現代文學(50.11%)和中國古典文學(33.91%)。不難看出,讀物的中西分化明顯,西方作品處于劣勢,這與全球化趨勢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現狀并不相符。其中,中國的翻譯危機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
優秀的西方作品想要在中國得到認可,需要的不僅僅是它原有的精彩故事情節,更需要譯者精湛的翻譯技術,深厚的文字功底,其價值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目前中國的翻譯事業形勢卻不容樂觀。早在1994年,季羨林先生就以《翻譯的危機》為題撰文首次明確提出中國的翻譯存在危機,但多年過去,這種危機似乎并沒有多大改善。特別是“高端翻譯面臨一將難求的窘境,粗制濫造、質量低劣的翻譯作品泛濫。原譯林出版社社長李景端列舉說,霍金著《時間簡史》(插圖本)‘經專家對照后,差錯率至少達萬分之十’,更有甚者,《騎兵軍日記》‘每頁錯譯高達兩位數’,‘6月3日的日記,1500字中就有16處錯譯’?!督芸恕ろf爾奇自傳》38.5萬字中,全錯780多處,與原意有距離的千余處”[7]。諸類狀況導致中國市場上西方經典作品質量不高,對于對文獻可讀性要求極其苛刻的大今日學生而言,讓其在大學生的閱讀視野中占有一席之地比較困難。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63份。從多角度對當代大學生閱讀現狀進行了調查,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認為,大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總體上不容樂觀,其中閱讀意識不強、閱讀熱情不高、閱讀時間偏少、頻率下降、讀物的類型結構不合理等是主要問題;閱讀受到以網絡等新興媒質為載體的消遣娛樂文化的強烈沖擊,經典特別是文學經典的閱讀情結逐步淡化,一定程度上成為大學生精神空虛、信仰危機的重要原因。對此大學應采取治本之策,為切實加強大學的精神文明和美麗校園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第一,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營造大學生課外閱讀的良好氛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我國大學教育的重心發生了一些偏移,即過于強調成才,相對忽視成人,過度實施智育,相對缺失德育,過于看重經濟效益和市場需要,相對弱化社會效益和人自身的發展需要。總之,人之作為手段的教育相對壓抑了人之作為目的的教育。但是,澆樹澆根,育人育心,大學經義在育人。閱讀是立德樹人的一個簡潔、高效而又靈活的方式,因而高校應重視大學生課外閱讀問題,加大對此工作的引導和扶持力度。目前,在江蘇省一些高校,特別是一些以理工科見長的高校如東南大學、江蘇大學等,已在此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它們每年舉辦形式和主題不同的“讀書節”,定期開辦讀書沙龍,開展閱讀心得比賽和各種辯論賽(如關于“讀書無用論”)等多種形式營造閱讀氛圍,提升學生對閱讀重要性的認識,通過舉辦“人文大講堂”邀請人文社科類學科和專業的大師學者與學生面對面,重溫經典,探秘人生,放飛心靈,取得了積極效果。此外,高校圖書館在引入外國經典的譯本時應嚴格篩選,防止粗制濫造的譯本影響大學生對閱讀西方經典的熱情。還應摒除只把翻譯當做學外文的一種附屬,似乎學了外文就自然會翻譯的教育理念,培養更多負責任、高質量的翻譯人才,從根源上解決中國翻譯危機。
第二,疏堵并用,多管齊下,防范各種不利因素對大學生課外閱讀的干擾。在某種意義上,閱讀經典既是一種心靈凈化和意義感提升的過程,又是一次獲得愉悅和享受的精神之旅,但在今天全媒體時代,人們的視覺和聽覺正經受全方位的快感信息源的狂轟濫炸,精神需要逐步被感官滿足取代,對于“三觀”正在育成中的大學生而言,除極少數自制力極強的人,很少能逃脫現代全景式娛樂監獄的控制。所以,防范各種誘惑對閱讀興趣的干擾,重塑大學生的閱讀情結確有必要,而閱讀一旦成為習慣,又可以反過來從源頭上治療一些大學生精神空虛、沉迷網絡的問題。近來,一些高校陸續對教學區和學生住宿區實施了分時間段的限網政策,這為將學生目光重新吸引到閱讀經典上提供了機會,但僅此,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高校更應著眼源頭和長遠,通過創建形式活潑、妙趣橫生、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體系和活動機制,調動大學生課外閱讀的動力。另外,學校應對大學生團、會等組織加強指導,規范相應制度,對其活動予以合理化,防止學生在過量的團、會活“動”中忘記在閱讀中尋找心靈沉“靜”。
第三,開設相應的經典閱讀或通識類課程,逐步提高大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改善大學生課外閱讀不盡如人意的現狀,最根本的是要培養和愛護大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此,大學特別是一些理工類大學,應在課程設置、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方面建立相應的制度和體系,提高學生閱讀興趣,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比如,可以積極適當開設與經典閱讀相關的通識類課程,這些課程可以是必修課也可以是選修課,內容和形式應盡量貼近當代大學生生活實際,比如可以將經典轉化為影視文本,通過經典影視欣賞課,引導學生讀原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熱映帶動了原作的閱讀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另外,對于閱讀興趣的培養,大學還應樹立差異化意識,比如,要考慮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大學生生理、心理和行為特征,兼顧不同的閱讀需要,形成靈活機智的差異化閱讀環境和制度供給。
“要過日子也要放飛靈魂,而讀書與后者有關”。我們相信,通過有計劃、有力度的閱讀措施,高校的心靈美建設將獲得更持續的動力資源,讓“美麗校園”成為“美麗中國”建設中的一篇華章。
[1]伊塔洛·卡爾維諾,著.黃燦然,李桂蜜,譯.為什么讀經典.意林出版社,2012:4.
[2]http://lib.ujs.edu.cn/intro/introduction.asp.
[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406/ t20140611_47215.htm.
[4]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fzzx/qwfb/201108/ t20110819_31141.htm.
[5]http://www.shyouth.net/html/yanjiushi/yjs_dycg/2013-01-09/Detail_157027.htm.
[6]莊少瓊.大學生閑暇狀況調查與分析.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
[7]張強,季明.反思中國翻譯業.記者觀察:上,2006(9).
江蘇大學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江蘇大學學生課外文學經典閱讀現狀的調查”(201310299097W)的最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