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源,周 穎
(1.泰山護理職業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2.泰安第二中學,山東 泰安 271000)
很多外語學習者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缺乏對語言的宏觀認識,他們認為學習一門外語主要就是記單詞和語法規則,而且傾向于用母語思維來學習外語,這在很多情況下制約了外語學習。因此,不管母語背景如何,也不論學習哪一門外語,對基本的語法范疇進行宏觀把握很有必要。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都涉及性(gender)、數(number)、格(case)、時(tense)、體(aspect)、態(voice)等幾方面,下面我們主要以英語為例進行論述。
生物體有性別之分,在很多語言中亦如此。德語中表現比較明顯,名詞具有陰性、陽性和中性3種性別;漢語里性別區分不明顯,主要體現在代詞上,如他、她和它;英語中的性別區分比漢語要明顯一些,一些名詞以及部分代詞都有性別區分,如actor和actress、waiter和waitress。語言中要表示數量,英語中名詞和代詞有復數的變化,主要標記是-s。英語中動詞也有單復數的變化,最常見的是一般現在時中主語如果是第三人稱單數,動詞要加-s,而漢語通常是在表示人的名詞或代詞后面加上一個“們”來體現復數。
格是一個很重要的語法范疇,它的作用是體現一個名詞或代詞在句子中扮演的句法角色以及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不同語言系統中格的復雜程度也有很大差別。德語中有4個格,體現主語(subject)、所有關系(possession)、間接賓語(indirect object)和直接賓語(directobject)。古英語的格變化曾經比較豐富,而經過長時間的語言演化,現代英語中只保留了代詞的主格、賓格以及名詞和代詞的所有格。格主要是借助于語序和介詞短語來體現句子成分之間的關系。
漢語和英語的語序有共同之處,但是也有很多差異。漢語的語序要求比較松散自由,而英語中語序要求相對嚴格,通常遵循 S(Subject)V(Verb)O(Object)的順序。漢語通常被認為是主題顯著(topic prominent),而英語通常被認為是主語顯著(subject prominent)。一些中國英語學習者在翻譯“你的英語說得很好”這句話時往往翻譯為“Your English speaks very well”,這樣的翻譯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漢語句法特點的痕跡,即主題顯著。標準的翻譯應為“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體現英語中主語顯著的特點。典型的中國式英語還有很多,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Horse horse tiger tiger”(馬馬虎虎)、“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給你點顏色看看)、“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都是母語思維的產物。漢語中修飾成分(modifier)通常置于中心詞之前,即為pre-modified,例如“站在門口的那個男孩”,而英語中修飾成分通常置于中心詞之后,即為post-modified,例如“the boy standing at the gate”。這一差別可以解釋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中關系從句(relative clause)時面臨的諸多困難和所犯的一些錯誤。粗略來說,漢語句子有一種線性鋪開的特點,而英語句子是一種層級關系,包括很多類型的從句,層次關系比較突出。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習者進行句子成分分析,培養學習者的句法分析能力對于閱讀理解以及寫作能力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因為書面語的句法通常比口語更為復雜,其中會使用大量的并列句、從屬句以及關系從句。
由于語言具有時空轉換(displacement)的特性,需要描述過去、現在和將來3個時間段,因此語言中要有不同的時態。英語中的過去時和現在時主要由形態變化來體現:一般過去時的主要標記是動詞原形后面加-ed,一般現在時第三人稱單數的主要標記是動詞原形后面加-s,將來時不變換動詞形式,而是通過情態動詞will/shall+動詞不定式(不帶to)或者be going to do,選用哪一種時態主要看表達的需要,也可以把時間狀語(temporal particle)作為參照物。此外,一個動詞能用于什么時、體還取決于該動詞的類型,如完成型動詞(finish、complete等)通常不能用于進行體。語言學研究表明,大約只有10%的限定動詞短語是完成型的。英語中的態(voice)主要包括主動語態(active voice)和被動語態(passive voice)。在Agent(施事者)+Verb+Patient(受事者)的結構中,如果把Patient(受事者)用作主語,就實現了主動語態向被動語態的轉化。
語言學習的過程涉及很多知識點的積累,只要把握語法范疇,就可以在語言學習中體會到“一覽眾山小”的美妙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