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燦王 璐
(1河海大學 力學與材料學院;2河海大學 土木與交通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當代大學生價值素質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白 燦1王 璐2
(1河海大學 力學與材料學院;2河海大學 土木與交通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當今社會上時有大學生的價值失范行為,某些大學生價值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不協調的現狀給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敲響了警鐘。學校價值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必須發揮教育合力,當代大學生也應不斷提高價值素質自我培育能力。
當代大學生 價值素質 價值教育 教育共同體 自我培育
為了解大學生價值素質的現狀及高校價值教育的現狀,筆者設計了《當代大學生價值素質現狀調查問卷》,于2013年10月在南京某高校,抽取了660名在校本科生,分文理科、男女生、2012—2010級本科生,按照人數比例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556份,有效回收率達84.2%。

表 問卷調查基本情況
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價值素質狀況良好,精神風貌總體上積極向上。表現在個體價值觀方面,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注重個體的發展,能夠以積極向上的態度迎接生活中的挑戰;他們敢作敢為,善于展現自我;能以務實的態度處理個體之間的差異,講求雙贏;具備一定的價值實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在行動上和精神上引領時代的精神。表現在社會價值觀方面,當代大學生有較為正面的價值體系,有較強的社會公正意識。在傳統文化的內核受到正面肯定的當代,當代大學生崇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質,他們贊美維護公義和道德的行為;并且關心社會發展的進展,期待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社會環境。
但是某些大學生價值素質存在以下問題:他們價值觀念迷糊,缺乏理想信念,缺乏公共情懷,傾向個人中心主義;價值取向趨向功利化和實用化;價值理性偏頗,易于做出錯誤的價值判斷;價值實踐能力不強,價值失范行為頻頻發生。
(一)某些高校價值教育不夠理想。
1.某些高校大學精神缺失
首先,大學精神變得世俗化,缺乏價值訴求,“工具理性主宰著大學教育,把教育能否滿足社會需要,能否培養人的職業能力作為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①。其次是輕精神建設重硬件建設。再次是大學精神建設主體偏頗,多數大學精神研究論者都一直在面向學生講話。最后大學的自主性較差,大學的辦學理念、教學的價值取向過于迎合政府的指令。
2.某些高校校園文化缺乏價值引導
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教育的軟實力,能深刻地影響大學生的價值理念和道德世界。然而,如今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明顯不夠,某些大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重利益輕奉獻,重個人利益輕集體利益。誠信美德淡薄,缺乏艱苦奮斗精神,缺少公共情懷,“師”道和“孝”道淡漠。
3.某些高校教育實踐活動價值滲透不夠
價值教育最終要通過價值觀念的個性化自我構建才能生效。價值觀念體系的自我建構是基于價值實踐。調查結果顯示當今某些高校教育實踐缺乏對學生有效的價值引導。具體表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缺乏有效的價值引導,如“公益服務卡”②就是一種錯誤的訓練教育方式,培養的往往是行為而非美德。
4.某些高校教育缺少價值商談
價值教育的目的不是迫使學生遵從某種具體的價值標準,而是讓學生在價值沖突當中學會理性思考,并作出獨立的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某些高校大學生價值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價值商討不夠,平臺不夠,學生的主體性被忽略,所以價值教育變成了低效的價值說教。
(二)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缺乏內在一致性。
1.家庭價值教育偏差
我國學者寇彧研究發現:“大學生價值取向的特點狀況與家庭因素,尤其與父母的養育風格、個體認同的影響密切相關。”③調查顯示,在家庭教育上,呈現了重物質給予輕精神關注、親子關系不平等特征。具體來說有兩點:第一,家庭教育極端化。要么家庭感情投入過多,過多愛護、管制,過高期望;要么家庭教育感情投入嚴重不足,放任自由,缺乏關愛。第二,家庭教育重智輕德。
2.社會教育多元化
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顛覆了傳統社會原有的價值秩序。社會價值的多元化必然導致社會教育的多元。大學是大學生踏入社會的起點,大學生開始密切地關注社會,他們求新、求變、求時尚的心理特征,又加上缺乏對媒介的批判力,社會輿論特別是現代媒介的價值引導失范往往特別容易給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帶來一定的混亂。再次,成人世界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相左現象比比皆是。
3.各類教育形式缺乏通力合作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現代教育不可分割的三個部分。然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三個部分是相互獨立的。首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缺乏有效合作。一方面,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雙方面的錯位,雙方面強化智育。另一方面,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互動過程中存在著互不信任、相互推諉的狀況。其次,社會教育在價值教育中的失位。社會教育沒有提供足夠的正面力量。社會缺乏對大學生的認同和寬容。
(三)高校大學生價值素質自我培育不夠。
當代大學生群體是具有鮮明特征的“90后”群體,是一個趨于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群體。當代大學生缺乏較好的自我認知。首先,大學生對自我的合理需要的認知不夠,呈現多層次、多樣性、矛盾性的特點,且極易受同輩、外在環境的影響。其次,大學生的自我認知片面化。他們容易思想偏激、行為沖動,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不夠。再次,他們的理性思維處于成長階段,認知結構普遍傾向于個體體驗。最后,大學生自我認知呈現不自主的特征。校園教育的一元化價值導向和社會經驗價值的多元化矛盾導致大學生認知的不自主。
1.當代某些大學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
相關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和價值觀具有一定的正相關,心理健康的水平會通過認知模式、歸因模式和行為模式影響人對事物的判斷和評價,進而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大學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大學生意志力不夠堅強,抗挫折能力差;情感上易于感性;包容心不夠,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能力有待增強。
2.當代某些大學生缺乏較強的主體意識
大學生在價值教育的過程中,普遍缺乏主體性意識,期待外物和他人,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充當不滿意的受眾,導致大學生在價值商談中的缺席抑或少話語,價值實踐意愿和能力較差。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思想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對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有認同感,但在知與行之間還有明顯的差距。
(一)以完善價值教育為起點,提高大學生價值素質。
1.以重建大學精神為首要任務
大學精神離不開時代發展的進程,大學必須把知識創造、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大學的發展必須突破現實的功利性,樹立價值理想,既要腳踏實地,關照現實需要,又要仰望星空,追尋未來需要,還要發揮大學精神的創造力,提高大學精神的社會輻射廣度。
2.以建設校園文化為價值引導
首先,校方應利用各種場合和機會,宣傳學校的價值理念,在多元價值沖突的時候引領價值,促進達成師生價值共識。其次,加強傳統文化在價值教育中的運用,豐富大學生的人生視角,使他們獲得積極向上的價值尺度。再次,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以期對大學生價值素質的提高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3.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
首先,推行教學改革,立足價值教育的第一課堂。課堂教學作為價值教育的直接途徑,無疑要對大學生價值建構負起責任。其次,提高教育者自身的價值素養。教育者提高自身的價值素養,加強自身的價值理論和價值教育理論學習。再次,創新學生活動,結合價值教育的第二課堂。一是要創新自上而下的活動形式,二是要弱化學生活動的行政性。
4.以促進價值商談為核心途徑
首先,價值教育需要一個“理想的商談環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強調商談雙方的主體性。其次,教師要變革思維模式,注重師生之間自由的溝通與交流。再次,植根于現實生活。一個成熟的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生活上的事例,就大學生所關心的價值問題展開商談,引發價值沖突的陣痛,教給學生應對價值沖突的智慧。最后,要開創價值商談的重要陣地——校園網絡。大學生最愿意訴求的媒介——網絡,是極好也是最應該進行價值商談的空間。
(二)以建設教育共同體為路徑,提升大學生價值素質。
價值教育應該要培養包括成人在內的整個社會人群的價值理性和價值自覺,構建價值教育、家庭和社會的共同體,而不是僅僅強調學校價值教育的單方面作為,這將為學校價值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提供廣闊的空間。
1.促進家校結合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家長參與未來學校管理必將是一種趨勢。學校指導家庭教育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方式。與此同時,教師應該與家長共同成為學生教育的主角,要打破校園管理的封閉狀態,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在這個過程中,一種新的教師形象與教師職業精神將得以確立和強化。
2.優化社會教育
高校價值教育結合社會教育首先需要的是全社會成員的育人大局觀,而全社會成員的這種對教育的重視一方面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要社會大眾整體素質的提高,站在民族振興和國家未來的高度看待教育事業。首先,要促進積極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具體來說,第一要培養媒介工作者的大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其次,要培養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高大學生的媒介批判力,增加對媒介的理性認識。最后,社會實踐是社會教育參與價值教育的現實途徑。
(三)以加強大學生自身價值素質培養為根本。
提高大學生的價值素質,不僅依賴高校價值教育以及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共同體,大學生的自我自我價值素質培養才是決定性因素。
1.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知
首先,引導大學生形成對自我需要的合理認知。要引導學生科學地認識現實,提高學生的理性分析能力,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高層次的需要,從而引導個體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意識,做出恰當的價值選擇。其次,提高大學生自我認知的全面性。應當堅持價值教育的一元導向,并且在此前提下促進價值多樣化的發展。再次,增強大學生自我認知的自主性。價值教育要根據教育的目的和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對價值信息的有益加工。
2.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首先,要培養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感。一是要改變大學生認知模式或思維方式;二是要提升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因此,要注重培養大學生內部歸因模式,使其從學習、生活及社會實踐中體驗到自身價值,以提高其自我價值愉悅感。其次,心理咨詢過程需要價值的干預。對于訪者的價值內容咨詢者要保持中立,但對于來訪者的價值取向,咨詢者要給以引導,使其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3.提高大學生的主體意識
在多元的價值中,選擇哪一種價值,追求哪一種價值,決定于學生選擇價值的主體性。因此,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主體意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這是讓大學生學會自主地進行價值選擇和價值體系建構的關鍵。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需要家長放手和學校引導。要讓大學生走出“被設計”的困境,重新定位自身的價值處境,并且擁有一個寬松的環境能夠體驗價值。學校必須“面對多元化,堅持主體性”,遵循主體性原則。
注釋:
①田圣炳.我國大學課程的價值選擇[J].江蘇高教:教學研究,1997(5):39.
②公益服務卡,是為了鼓勵學生參與公益服務活動而設的,達到一定的公益服務時間才能有評獎學金資格或者能為保研加分.
③寇彧.大學生價值取向特點及與家庭因素的相關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2(1):59.
[1]李德順,馬俊峰.價值論原理[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2]石中英.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孫正聿.探索真善美[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4]田圣炳.我國大學課程的價值選擇[J].江蘇高教:教學研究,1997(5):37-40.
[5]寇彧.大學生價值取向特點及與家庭因素的相關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2(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