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
摘 要:針對中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投入力度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這一狀況,分析中國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道德培養的研究現狀、研究思路。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道德培養功能,良好的校園文化日益成為育人的關鍵環節。道德培養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保證,校園文化建設與高校道德培養是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
關鍵詞: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道德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268-02
民辦高校的起步發展較晚,很多民辦高校的校園文化尚處于雛形的塑造中,校園文化底蘊不夠深厚,學校的整體特色及人才培養等還需要接受時間和社會的檢驗。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民辦高校要形成較成熟的校園文化,還有很長路要走。從育人的角度來定位校園文化的概念,校園文化的功能應包括德育功能、智育功能、體育功能、美育功能和勞育功能這五大功能,而德育功能位于五大功能之首,應對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進行了深入挖掘,研究校園文化和道德培養的關系,大膽探索并優化高校校園文化和德育功能的路徑,努力實現民辦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以優良的校園文化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服務。
一、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道德培養的研究現狀
1.政治思想工作不夠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建設的重點,決定著學校的辦學方向,同時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大保障。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民辦高校相關制度建設尚待完善,特別是對于師生員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應的行為規范、守則、獎懲制度等尚未確立;偏重對教學工作、科研技能及學習尖子等方面先進典型的培養,而對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標兵、言談舉止文明禮貌的榜樣、尊師愛生及見義勇為的典型,卻疏于刻意樹立,忽視了對各方面先進典型的培養;在學習工作中黨、團員的先進作用也沒有很好地發揮,工作明顯滯后。
2.管理制度不完善或不落實。大學校園文化在構建中,必須逐步建立、健全教學諸環節、管理諸方面的規范系統,這種規范系統必須結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注重內涵的豐富和完善、科學化與人性化,使其能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理順好各種關系。
3.校園文化建設物質設施滯后。校園文化建設需要立足于一定的物質設施建設,但大部分的民辦高校的基本設施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如學校的教育設施、文體設施、服務設施及綠化美化等,它提供師生的是一種客觀可感的環境和氛圍。
4.校園學術活動以及科研活動有待加強。由于民辦高校的機制所制約,其辦學理念也是把有限的資源用于教學上。因而辦學者以及學校管理者對于在校園內開展學術活動及科研活動的支持力度并不夠。因而在經費等方面的支持也比不上普通高校。缺乏資金的情況下,校園文化藝術以及學術科研等活動的開展就大大受限。
5.學生社團活動缺乏指導。民辦高校因經費的原因,在人員的配置上也是比較講究效益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員的緊張,大部分民辦高校的輔導員與學生的師生比遠遠高于教育部要求的比例。所以對于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往往沒有指定專門的教師進行指導,或者是根本找不出空余的人員進行這一工作。
二、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道德培養的研究思路與探索
民辦高校是高等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公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相比較,校園文化建設有著一定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決定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在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堅持創新發展,更好地發揮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載體作用。校園文化在大學生道德養成上具有十分有效的功能。通過研究與實踐找出更適合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道德養成的新途徑。來指導民辦高校開展什么樣的校園文化建設能夠促進大學生道德養成,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1.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創新載體。校園文化建設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植于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利用校園文化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才能更好地培養出一批批新的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積極開展“一團一品”、“周末文化廣場”、“我的青春故事報告會”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教育等活動。如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教育,通過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斷提高大學生骨干、團干部、青年知識分子等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素質、政策理論水平、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使他們進一步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再如,開展“我的青春故事”系列活動。通過各項活動挖掘出可敬、可親、可學的師生典型,邀請杰出校友等,通過座談會、報告會、交流會等與學生面對面交流人生信仰、分享成功經驗,幫助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引導更多的學生學習優秀典型的寶貴經驗,充分利用在校時間完善自我、成就自我、書寫他們精彩的大學青春。
2.完善管理制度,促進管理制度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完善,是學校教育目標實現和校園文化開展的有力保障;管理科學、民主,則是促進學校各項工作和校園文化蓬勃健康發展的推動力。民辦高校應調整管理方式,結合民辦高校實際制定出適合本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的管理制度,強化目標管理體系。如梳理各學生組織工作職責,制定發展目標,設置社團考核管理機構,規范學生組織稱呼,調整學生組織間的相同工作職能。根據青年學生新的聯系、交流、組織方式和載體,培養鍛煉出一支學習好、素質高、能力強,有團結協作能力的學生干部隊伍,使其管理規范化、培訓體系化、活動品牌化,不斷加強學生組織在廣大學生中的影響力等。
3.加強學術文化建設,推進校園文化發展。校園是傳播知識的殿堂,大學校園則是進一步學習、研究的場所,即是學習和研究高深知識的地方。學術文化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直接影響學校的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是學校生命力的所在。如黃河科技學院開展了“黃河講壇”,現已開展128期,“黃河講壇”濃縮著黃科院人對文化學術的滿腔熱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向往,讓師生一同感受大師的新作智慧,感悟知識的深邃和震撼。
4.加強學生社團、學生活動的指導。學生社團在高校建設和發展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學生社團活動在學生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指導能促進社團的進一步發展,更能引導社團活動服務于學校的中心工作,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內容,注重學生社會實踐,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體會到道德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校園文化對于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如開展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活動、指導學生社團開展社團文化藝術節等一系列活動。
三、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道德培養關系
道德培養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使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社會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并將其內化為個人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觀念并形成道德品質行為的過程。在道德培養過程的諸要素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環境是基本要素。在高校道德培養過程中,必須要研究三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其中,教育者主要是組織道德培養過程的進程,影響和控制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已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是生活在特定文化環境中的獨立實體,對教育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性和較強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大學生自身的思想矛盾運動是進行道德培養的關鍵。教育環境既包括道德培養的內容和活動,又包括社會大環境的各種影響。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道德培養效果,就要處理好三要素之間的關系。
通過研究和實踐,不難發現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道德培養功能,因此,良好的校園文化日益成為育人的關鍵環節。道德培養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保證,校園文化建設與高校道德培養是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統一關系。要準確地把握校園文化建設與高校道德培養工作的統一性,充分發揮二者的作用,為和諧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高品位、健康的復合型人才。
四、結語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道德培養如果脫離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和現實需要,其效果就會大大降低,校園文化可以彌補傳統道德培養方式的某些不足之處。校園文化是師生員工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并共同認可的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和行為規范。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集中體現,是一種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有潛在性、滲透性、永久性,其作用是隱形的、緩慢的、持久的,能夠直接影響大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的形成及發展,并逐漸改變其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對大學生品德的養成有重要的影響,具有潛在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功能。因此,要在新形勢下進一步發揮高校道德培養的功能,就要把道德培養的內容滲透到各種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當中,使大學生在認同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體會快樂,這樣的道德培養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馮剛.德育新視野[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4.
[2] 路琳.校園文化與高校德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2.
[3] 宋芳.彰顯德育價值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4] 王玉榮.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德育功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0).
[5] 杜紅芳.校園文化形態中的隱性德育課程建設[J].教學與管理,2010,(21).
[6] 諸葛毅.大學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的內涵與德育功能[J].江蘇高教,2010,(3).
[7] 劉大衛.校園文化生活德育的現實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0).
[8] 劉中勝.隱性德育課程視角下的校園文化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1).[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