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沁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實效性;師生關系;教學氛
圍;生活實際;情感體驗;參與;主體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4—0090—01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的好壞、政治覺悟的高低,不僅關系到他們一生的為人之本、做事之道,而且還關系到我們民族的興衰成敗。思想品德教學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引領學生感悟人生意義,形成基本的善惡、是非觀念,學做負責任的公民,過積極健康的生活。這是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應如何利用好這一平臺,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發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呢?筆者在此根據教學實踐談一些自己的認識。
一、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營造良好教學氛圍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倡導師道尊嚴的不平等的關系,而現代師生關系更多的則是合作關系,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而且還是學生的伙伴、朋友。只有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順利地展開教學工作;只有在活潑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學生才會帶著積極的情感參與教學,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民主的態度與方式去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盡量多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微笑的表情,多豎大拇指,少伸食指,在不同的情形下給學生送去不同的眼神,有時是鼓勵、贊許,有時是提醒、期待。對那些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可試著再問他一個簡單的問題,或是請其他學生幫忙回答,然后讓他重復。“要讓學生有尊嚴地站起來,也要讓學生有尊嚴地坐下”, 讓學生感受到尊重與希望,避免因教師的過激語言或行為導致對學生身心的傷害,從而為高效課堂做好鋪墊。
二、有機聯系生活實際,注重學生情感體驗
思想品德教學內容看似簡單、枯燥,但其中很多內容都源于生活實際,從道德教育到心理健康教育,從法制教育到國情教育,無不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教師應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要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學到知識。如,在講“樂于勞動,善于勞動”一課時,可組織釘扣子比賽;在講“走向自立”一課時,可讓學生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動手包餃子。通過這些活動,既可檢驗學生的勞動能力,又能讓他們感受、體驗勞動的過程。又如,在講“走進中學——校園剪影”一課時,教師可播放學校的宣傳片,讓學生對校園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生活就是一個大課堂,生活中有豐富的案例和素材,體驗來源于生活又扎根于內心,思想品德教學的任務也正是幫助學生將生活化的體驗內化為自己的行為,以更好地感受生活,適應生活。
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交流、互動的過程,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要讓思想品德課堂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課堂,教師必須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要摒棄填鴨式、強行灌輸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如,在講授“享受健康的網絡交往”一課時,可組織學生進行“網絡利弊談”辯論賽,讓他們推薦“好網站”,使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在講“世界文化之旅”中如何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時,可安排學生搜集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圖片及信息,以小組為單位,從不同角度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講“競爭與合作”時,可設計“讀詩比賽”活動,要求每個組每人只讀一句,哪個組所用時間少且正確率、流暢性高便獲勝,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合作的重要性,發揮團隊精神,從而做到以知導行。通過類似活動的組織和開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課堂變成每一個學生展示自我的快樂舞臺,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便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
總之,思想品德教學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不僅僅只體現在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上,更多的是對學生學習生活行為潛移默化的引導。只有著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將思想品德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堂之外,使其在班級管理和建設中發揮作用,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養成,讓思想品德教學煥發活力。
編輯:孟 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