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農村民間金融在我國農村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但由于外部環境嚴峻與內在機理缺陷,我國農村民間金融面臨法律地位不明確、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本文通過對農村民間金融所面臨困境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發展農村民間金融的建議。
關鍵詞:民間金融;發展困境;發展對策
1 中國農村民間金融的概念與發展現狀
1.1 概念
民間金融在學術界尚無明確的統一界定。本文所研究的農村民間金融主要指與城市相對應的、運作主要依賴于地緣、血緣、業緣、人緣等機制的非正式金融組織和金融活動。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地方性、甚至草根性;二是內生性、自生自發性;三是總體規模大、單體規模小;四是小范圍內信息對稱度高;五是金融當局監管難度大。
農村民間金融的主要運行形式有:(1)農村信用社(現實中屬于國有金融的部分除外):農村信用社是由農民入股組成,實行入股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為入股社員服務的互助金融組織;(2)農村合作基金會:農村合作基金會是社區內為農村、農民、農業服務的資金互助組織。1993年,為規范金融市場、整頓金融秩序被全面取締;(3)合會:合會是一種自發的民間信用互助形式;(4)民間借貸:主要是農戶間個人借貸,一般在親朋好友間進行;(5)私人錢莊:私人錢莊是指沒有經過審批設立的類似銀行的金融機構,2002年1月31日,《關于取締地下錢莊及打擊高利貸行為的通知》發出后被取締;(6)民間集資(7)小額信貸
1.2 發展現狀
1.農村民間金融規模大,分布范圍廣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逐步發展,金融需求旺盛。農村民間金融隨之蓬勃發展,成為農村金融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據2005年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地下金融調查》課題組對浙江省五個地區224家中小企業、119個個體工商者的調查得出:在中小企業融資來源中,通過企業間的拆借和私人性質的金融機構獲取資金的比重分別是24%和14%,兩者合計高達38%,這還不包括其他途徑的農村民間融資;據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農村固定觀察點采集的農戶數據,民間借貸數額占總數50%左右;截至2011年3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3027家,貸款余額2408億元。由此,農村民間金融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可見一斑。
2.農村民間金融地區差異性大
我國農村面積廣大,風土人情各異,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農村民間金融主要受農民收入水平、政府對農村信貸政策、農村居民消費傾向及儲蓄意愿影響,這使得各地的農村民間金融呈現不同形式、依靠不同信用機制、利用程度不同。從形式看,合會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小額信貸公司數量以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江蘇省、安徽省居多;民間集資則各地都有。從信用機制看,民間借貸多是通過血緣,人緣為紐帶;同業拆借則是以業緣為基礎。從規模看,東部地區農村民間利用程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末。
3.農村民間金融適應農村金融需求
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到2020年,我國新農村建設新增資金需求總量達15萬億元~20萬億元,金融無疑要在其中擔任重要作用。然而,農村正規金融卻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極大地制約了金融支農作用的有效發揮;二是商業性金融不愿涉足,直接減少了對三農信貸資金的投入;三是農村資金城市化嚴重,極大降低了支農資金的供應力度;這些問題使得農村正規金融無法滿足農村資金需求。而與農村正規金融相比,農村民間金融具有手續簡單、方便快捷、利率靈活的優勢。農村民間金融萌芽于小農經濟時期,當時社會秩序較為穩定,宗族家庭觀念極為濃厚,加上地緣與血緣關系,人們之間的借貸活動成為有無共濟的義舉,一直綿延至今。這形成現今農村民間金融依靠信任和名譽作為信用機制,適合農民缺少抵押物的狀況。農村借貸速度快,一般2~3天就可以拿到貸款。民間借貸的利率靈活,一般無息或是低息,高利貸只是個別現象。根據樣本調查,農戶年平均借入現金為1617 .5元,平均借出現金為1926 .4元,借入和借出的資金比例相當于典型農戶總收入的15%(朱旭東,馬妮,2005)。
2 農村民間金融面臨的困境
2.1 外部環境嚴峻
1.法律地位不明確
農村民間金融在促進農村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農村民間金融沒有合法的法律地位,這使得農村民間金融境遇尷尬。由于沒有完善的法律管理體系,農村民間金融一直處于邊緣化地位,一些合理、合情的利益得不到保護。農村民間金融成分復雜,在沒有合理的區分標準下,不論是否有益,一般都被劃歸為灰色金融甚至是黑色金融。以小額信貸為例,根據《小額信貸公司指導意見》中相關規定,小額信貸公司在法律上只是有限公司而不是金融機構,以有限公司身份從事金融業,使得小額信貸公司不能吸收存款,限制了其發展和轉型;監管上,小額信貸歸當地金融辦管理,但金融辦并沒有成熟的管理體系,容易造成監管不力。
2.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行政管制經濟依然存在,同時,屬于市場的力量不斷增長,這為農村民間金融的生存提供了極大的空間,也對農村民間金融發展形成阻礙。現今政府對農村民間金融是持默認而不提倡的態度,這使農村民間金融不僅不能享受政策優惠,還要受到行政嚴格干預;而市場力量的增長又加速了農村民間金融借貸利率的失控。律法規定,利率高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4倍就屬于高利貸,利率市場化受到阻礙;正規金融極少接受農村民間金融機構及組織的融資請求,即使接受農村民間金融也不能享受同業拆借利率。
2.2 內在機理缺陷
1.自身管理體制不完善
一套完善的管理體制是事物持續的必要條件之一。隨著農村資金需求量的不斷增大,農村民間金融發展越來越快。然而,由于農村民間金融的自生自發性和草根性,農村民間金融沒能夠形成完善的管理體制。農村民間金融的金融交易一般是依靠社會關系網絡,而且大多數農戶文化水平低,管理意識淡,像和會、民間借貸和民間集資多是依靠祖輩積累的經驗行事;農村信用社和小額信貸公司由于組織結構不規整,從業人員水平低、業務流程不健全等缺陷,不僅影響其運作效率,而且容易產生呆賬、壞賬現象,給農戶造成損失。以農村信用社為例,2008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分別為2965億元和7 .9%;2009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分別為3490億元和7 . 4%;2010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余額和比例分別為3183億元和5 .6%。
2.借貸風險保障低
農村民間金融的產生與發展有其優勢,但也存在短板,尤其是應對風險方面。(1)由于農村民間金融的分散性與區域性,在應對市場風險時,無法形成一個整體,因此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低。(2)農村民間金融基于熟人社會圈的借貸關系以及依靠信任和名譽維持信貸運行的信用機制脫離了金融當局的監管,使得農村民間金融借貸風險大增。(3)農戶的契約意識淡薄,大多數借貸都是在私下雙方直接辦理或在第三方的見證下進行,僅有口頭約定或一紙借條,沒有正式合同。若債務人無法按時還款,則易引發經濟糾紛且難以處理。(4)當借貸范圍擴大時,尤其是存在交易中介時,信息對稱度降低,風險上升。此時,債權人可能難以收回借款,債務人也可能陷入高利貸陷阱。以民間集資為例,近年來,非法集資方式層出不窮,非法集資類案件迭增。公安部數據顯示,2011年1月至9月,全國共立非法集資類案件1300余起,涉案金額高達133.8億元。
3.資金使用結構變化
我國農村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資金農戶借錢一般用于生活消費、生產投資和其他花費,其中生活消費與生產投資占的比例極大。生活消費包括婚嫁喪病、子女教育;傳統生產投資一般是農業投資和個體實業投資。根據李勤和李人慶博士調查的樣本數據顯示,平均每戶一般性生產支出9413 .85元,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2876 .09元,日常生活支出9438 .96元,住房和耐用品支出3894 .92元。近年來,由于農業投資成本高、風險大、資金回收期長,投資增長率正在下降;與此同時,為了高收益,流入金融業、房地產的資金變得越來越多;一些農村民間金融機構和組織本身就有隱疾,為了高利潤,貸前沒有詳細調查,貸中沒有實地跟進,對貸款用途不甚清楚,這使那些在正規金融機構得不到融資的、被國家禁止的項目就轉向農村民間金融機構。
3 規范發展農村民間金融的建議
3.1 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1.出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農村民間金融的法律地位
需求產生市場,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空間是農村正規金融不能夠滿足農村資金需求而留下的空白。農村民間金融應該起到彌補農村正規金融的作用,與農村正規金融相輔相成。然而,由于農村民間金融的法律地位不明確,現今農村民間金融與農村正規金融卻是處于相互對立的位置。為了改善這種局面,應該給予農村民間金融合法的地位以及足夠的發展空間。明確農村民間金融的法律地位,一是相關部門應出臺有關法律法規,正確定義農村民間金融;二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禁止將農村民間金融和非法金融混為一談的做法,保護有益的農村民間金融的合法利益;三是通過對農村民間金融的詳細調研與考察,制定適合不同形式的農村民間金融的法律條文;四是修改現有的法律,如《金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銀監法》、《民法》等,剔除不合理的法律條文。以合會為例,可以承認組建合會是合法的;規定會首與會腳的權利與義務;為防止重大倒會事件發生,可限制其規模(包括參會人數、各人出資額、總額上限)。
2.適當的政策扶持,政府在初期投入資金,在農村民間金融成熟后適時退出并放開利率
農村民間金融由于地位尷尬而不能享受優惠政策,但農村民間金融要更好的發展,更好的為三農服務是離不開政策的支持的。在初期,農村民間金融并不足于填補農村金融市場空缺,需要政府支持,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為農村民間金融注入資金。在有嚴格監管的情況下,放寬合理合法的農村民間金融的利率彈性,使農村民間金融的利率更加市場化。符合條件的農村民間金融機構及組織,可許其轉型為村鎮銀行,享受正規金融機構的政策優惠。我國的農村信用社一直向“國有”靠攏,應該將農村信用社改造成真正的農村民間金融,剝離國家產權,確保其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目的的實現。對于享受政策扶持的農村民間金融,都應該確保它們是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
3.將農村民間金融納入金融監管體系,加強監管
農村民間金融游離于金融監管體系外,不僅增大了農村民間金融的風險,而且削弱了國家宏觀調控的作用。中國農村地域廣大,各地農村民間金融實際情況各有不同,可由所在地的基層政府組織與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共同監管。除了監管農村民間金融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還應在農村民間金融遇到困難時給予幫助。以民間借貸為例,民間借貸是范圍最為廣泛的農村民間金融形式,在利率方面,既要嚴防高利貸的發生也要使利率低于銀行同期的款項得到保護;在處理糾紛方面,要據實判定,做到合情合理。
3.2 優化農村民間金融內在機理
1.調整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結構,優化業務辦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農村民間金融管理體系
管理不善阻礙了農村民間金融的進步,完善農村民間金融自身管理體系勢在必行。完善自身管理體系應遵循“總結經驗,努力創新,因地制宜,因時順勢”的原則,從結構調整、人員配備、業務流程等方面進行改良和創新。諸如合會、私人錢莊、民間借貸等傳承久遠的形式,要適應新時代的步伐加以改進。比如民間借貸,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債權人與債務人都要培養誠信意識,鞏固以血緣、地緣、業緣為紐帶,以信任和名譽為基礎的信用機制。諸如農村信用社和小額信貸,應對從業人員加以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技能;對業務流程加以設計,做到在貸前收集資料,進行實地調查;貸中實行檔案管理和風險預警;貸后評價或確立追償辦法,使其更具可行性與科學性;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獎罰分明,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2.明辨風險,建立風險保障體系,提高農村民間金融應對風險的能力
農村民間金融承受風險的能力低,恢復速度慢,一旦遭受重大打擊,對農村民間金融將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因而維護農村民間金融安全、增強其應對風險的能力是發展農村民間金融的重要部分。要維護農村民間金融安全,增強其應對風險的能力,從理論上看,其一要提高辯別風險的能力,了解風險類別,找出造成風險的顯性因素與隱性因素,這是應對風險的基礎;其二要根據形勢分析影響風險的因素,找出主要影響因素與次要影響因素;其三要抓住重點,通過改進或創新機制與方式,削弱風險。從實際操作看,要增強借貸雙方的法律意識與契約意識,可在農村進行有關的法律宣傳活動,比如在農村宣傳欄張貼相關律法條文、開展法律知識科普講座、進行典型事例分析等;要提高信息對稱度,從國家層面直到各個村莊,建立一個有效信息流通系統;針對不同的形式、層次建立相應的貸款保障機制和追償制度。
3.吸引資金流向農村生產性投資,構造農村民間金融體系
農村民間金融的壯大部分是高利益導向的,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村民間金融資金的配置不合理。通過吸引農村閑散資金向農村生產性投資流動,提高投資效率,優化資源配置,使農村民間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發展又能夠促進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此外,還應構造農村民間金融體系,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情況,多種形式互相配合形成體系。一個良性的農村民間金融體系不僅能夠滿足農村金融市場需求而且能夠與農村正規金融相匹配,既能促進利率市場化又能降低風險。
參考文獻
[1]張元紅,李靜,張軍等.農戶民間借貸的利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農村經濟.2012年第9期
[2]高曉燕.基于供給視角的農村金融改革研究.中國金融出版社.北京.2012
[3]王鋒,杜偉.現階段我國農村民間金融演進的特點.農村經濟.2011年第2期
[4]高亮.規范農村民間金融的思考和建議.農村經濟.2007年第6期
[5]柳民欽.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發展問題探討.西華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作者簡介
林莉蓮,天津財經大學2012級實驗班學生。指導教師: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郭紅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