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欣
摘 要:近年來,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進展迅速,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不斷完善、申請量逐年遞增、育種主體漸趨多元化、但仍存在植物新品種權申請與保護的結構性差異明顯、植物新品種權申請與授權耗時長等問題。提出了加大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宣傳與普及力度、簡化植物新品種權申請及保護程序等完善措施。
關鍵詞:植物新品種權;申請;保護
1 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的發展現狀
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逐年完善。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的確定,是由農業部負責組織牽頭,各?。▍^、市)農業廳(局)科技管理部門及科研單位,結合區域資源優勢和育種優勢,選拔推薦有育種價值和農業推廣價值的植物,經農業部組織專家審核批準后,予以公布。目前,我國共發布9個批次的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涉及大田作物、蔬菜、花卉、果樹、牧草等6類植物、93個屬或種名的農業植物。
我國申請品種權的植物種類主要是大田作物,共申請9502件,授權3692件,占申請數量的84%以上。其中水稻、玉米、小麥是申請數量較多的大田作物,位于前3位。說明這3種農作物的品種創新研究作為活躍。蔬菜、花卉、果樹和牧草的申請數量分別是638、817、344和11件。這充分體現了我國農業以糧食作物為主,植物育種和品種創新緊緊圍繞糧食作物開展的特點。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品種權的植物種類構成不太合理,發展不均衡等問題。
從地區來看,北京、山東、河南和四川等15個省是農業植物品種權申請的主要地區,其申請數量、授權數量分別為8801件和3269件,分別占申請和授權總量的77.5%和81.3%;而排在育種工作后列的分別是寧夏、青海、西藏,新品種申請和授權量之和分別只有40件和10件,不足全國總量的1%。其中西藏自治區僅有2013年的5件農業植物品種權申請,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進展緩慢。
從品種權人的性質來看,品種權申請以國內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為主,其申請數量分別為5007件和4073件,占申請總量的80%;其次是國內教學和國外企業,申請量分別為861件和678件,和前幾年相比國外企業申請數首次超過國內個人,這說明外國企業越來越重視在中國的植物品種權戰略布局。我國農業植物品種創新已由過去以科研單位和企業為主,教學和企業為輔,轉變為目前以科研單位和企業為主,教學單位和個人為輔,激發了農業科技人員育種技術和品種創新的積極性。2012年11月2日,北京奧瑞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向農業部植物新品種保護辦公室遞交了“奧玉3801”品種權申請,這是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的第一萬件申請,在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 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品種構成不盡合理
從申請數量上看,雖然我國已突破一萬件大關,每年申請數量都在不斷增加,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從構成上看,品種分布很不均勻,申請植物新品種權的農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麥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請總量的90%以上,其他農產品申請數相對較少,甚至是空白。
2.2 植物新品種申請與授權耗時長,抵減了新品種的市場價值
根據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申請的相關法律條例,新品種權從申請到獲得授權,要先后經過申請、受理、繳納申請費、初步審查、初審合格公告、繳納審查費、實質審查(審批機關測試、書面審查、現場考察)、授權決定、繳納年費、授權公告等環節,其中在初步審查和實質審查階段被駁回的,可以向品種權復審機構提出復審申請,再次根據修改意見補充材料,發揮重審。這其中各個工作環節都需要一定的工作日,包括必要的2~3年的DUS測試時間(根據我國頒布的植物新品種保護DUS測試指南,多數植物的測試周期至少為兩個相同季節的生長周期),導致植物新品種權申請與授權耗時長。
2.3 維權困難,地方保護主義嚴重
農作物種植和種子生產經營活動的季節性很強,對侵權案件的取證本身就十分困難,一些地方政府為保護本地利益,直接或間接插手種子行業,違規設置障礙排斥外來企業和優良品種,甚至袒護本地違規侵權單位,阻擾執法部門查處。同時,維權訴訟程序復雜,品種侵權案件一般有指定的省會中級法院審理,路途遠,成本高,育種專家沒有時間和精力。而且植物新品種保護中沒有規定有關品種保護的法定賠償金額,使司法部門在執法時遇到較大的困難,尤其是碰到既難確定侵權人的非法獲利,又難確認被侵權人的實際損失的情況時,不同地區的法院在處理基本相同的植物新品種保護的侵權糾紛時,判決的賠償額可能有著很大的差異。
2.4 植物新品種保護的覆蓋面應當進一步擴大
通過自主創新取得與擁有品種權是保護國家種質資源的重要方式。我國是八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遺傳資源非常豐富,隨著我國農業經濟對外開放及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日益擴大,外國企業到我國申請品種權迅速增加,特別是一些種業跨國公司,依靠先進的技術優勢,不但將其某個具有現實及潛在經濟價值的植物新品種在本國申請品種權,還將某些發展中國家的優良品種在這些國家申請并取得屬于他們自己的品種權。因此,必須擴大植物新品種保護的覆蓋面,使我國的植物種質資源通過品種保護“留住”,而不是流失。
3 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完善措施
3.1 加大植物新品種保護的宣傳與普及力度
目前,人們對植物新品種保護的認知程度還不夠,尤其是中小型種子企業和與之密切相關的廣大農民。要加大植物新品種保護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力度,盡快提高全社會的品種權意識,構建品種權公平競爭的社會氛圍,使人們充分認識到植物品種權就是一種知識產權。一個新品種轉化為知識產權后,其品種權人享有獨占權不僅對品種創新、公平競爭和企業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將成為維護自身優勢,遏制競爭對手的有效工具。知識產權現已成為發達國家控制市場、資源和經濟發展,維護自身經濟、科技優勢及強國地位的有效途徑。建議各級主管部門,采取多種形式深入宣傳植物新品種保護的重要作用和相關知識,使全社會都了解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
3.2 改善品種權審查、測試工作條件和支撐體系,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審批周期
建立健全高素質的品種權申請審查、測試、授權隊伍和技術支撐體系,改善工作條件,充實功能,提高業務水平和工作效率,確??茖W公正。精簡審查手續,降低費用;簡化對品種數量性狀的描述內容,重點突出形態和質量性狀的描述。測試指南或標準也應該及時修訂,提高可操作性。根據不同生態類型和申請區域,選擇適宜的測試點。
3.3 進一步加強植物新品種使用權轉讓管理
通過強化對植物新品種使用權轉讓的管理,嚴格界定職務成果與非職務成果,切實保障植物新品種提供方通過使用權轉讓或者品種權許可獲得相應收益,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育種技術創新。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鼓勵知識和技術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保障植物品種選育人的技術權益和經濟利益。另一方面,農業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轉讓品種使用權進行技術交易。應當嚴格按照《合同法》的有關規定,簽訂有關品種開發、轉讓、咨詢、服務以及技術入股等合同,并且應當在合同中明確約定有關品種歸誰所有、如何使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等事項。
參考文獻
[1]曹凱歌,王德斌,周紅軍,王鳳云. 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實施進展[J]. 中國種業,2009,(3):22-25.
[2]張平.技術創新中的知識產權保護評價[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4.
[3]張今.論植物新品種權的法律保護[J].科技與法律.2000,(4)81-83
[4]王仁富.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現狀及完善[J].農村經濟.2011,(11):45—47.
[5]祝宏輝,郭川.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狀況及問題分析[J].中國種業.2012(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