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燕
摘 要:信息時代的到來催生出一批新興的媒體形態和傳播手段,它們徹底改變了人類的交流方式,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并且從根本上顛覆了人們以往對傳統媒體的認識,這些新技術及其應用具有交互性、即時性、海量性和數字化、網絡化、高速化等特點,以一場信息交流和媒體傳播革命的方式,對整個社會造成了全方位、多層面、意義深遠的影響。作為目前最新的一種媒體形態,微博在技術上實現了一定的突破,不僅促進了自身的發展,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平臺和便利。
關鍵詞:微博; 技術;思想政治教育
1 作為媒介平臺的技術性突破
微博是網絡時代所衍生出的最新媒介產品,其具備著一些新的傳播特性和媒介特征,而支持這些特性和特征發展則是技術的進步。早在20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之前,鄧小平同志以為人的戰略眼光高瞻遠矚地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推動一個領域、一個行業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也可以間接的影響到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作為一個媒介平臺,微博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原有媒介技術的突破,才得以實現如今的飛速發展。
首先,微博作為媒介平臺的技術性突破表現在其在交流范圍上比以往的即時性通訊工具廣泛。即時通訊工具是一種允許兩人或多人使用網路即時的傳遞文字訊息、檔案、語音與視頻的一種交流設備,目前我國最流行的有QQ、MSN、POPO、UC、LAVA-LAVA等,而國外主要使用ICQ、MSN。由于連接的是互聯網線路,即時通訊極大的節省了溝通雙方的時間與經濟成本,但是有一個技術問題,卻是即時通訊工具所始終沒有突破的,以中國內地常用的聊天工具QQ為例來看,其實現的是一對一和一對多的交流方式,實現交流的雙方關系一般是事前已經認識的朋友,如果不加以申請,第三方是看不到交流雙方的聊天內容,而QQ的使用者要想與一個陌生人建立聯系,也必須得到對方的同意。在微博交流平臺,這樣的限制被取消,出現的則是一對一和一對多的交流方式,也可以實現與陌生人隨意的進行交流,而微博的使用者要想與另外一個微博使用者建立聯系,也無需得到對方的認同,而是加“關注”就行。從這層意義上看,微博作為即時通訊工具的一種,不能不說其出現是技術上的一種突破。
其次,微博作為媒介平臺的技術性突破也表現在其在速度的即時性及內容的碎片化上比博客、播客、論壇等更具視覺沖擊力。作為網絡時代早期的“草根文化”的代言人,BBS論壇是一個受眾云集、網民雜糅的發表個人意見和看法的平臺,通過對一件事情發表意見,大家眾說紛紜,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家發表看法的“某件事”便是論壇主設置的議程。與之不同的是,在微博平臺,大家也可以隨意的關注某個人、某件事,也可以在微博使用者之間發起討論、進行交流和對話,但微博實現的多是隨意的、信手拈來的議程,而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為實現某種目的而設置的。博客、播客與目前的微博平臺一樣,實現的是一種平民寫作和平民拍攝,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關系,但在博客/播客時代,側重的是自我的宣傳和展示,而非交流,其內容雖不能稱之為精品化,但也是思考和加工后的產物,而非隨意性和碎片化。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微博不僅實現了與博客/播客傳播特征上的突破,也實現了對等交流和即時通訊等技術上的突破。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的內容,可發現,作為媒介平臺而存在的微博既綜合了以往即時通訊工具的優勢和特征,也綜合了博客/播客之類的開放性和接納性。從整體上來看,與其說,微博實現了一定的技術性突破,不如說微博吸納了以往即時通訊工具與博客/播客技術優勢,但正是由于微博對不同平臺技術優勢的吸納,才為其實現技術性突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技術性突破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教育的現代化步伐越來越快,就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多數高校采用與時俱進的教學手段,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形象性與可讀性。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微博的出現實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歷史上的一些技術性的突破,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形式意義上的技術性突破。在微博平臺出現之前,大學生思想教育最初采用的是“教師+板書+講述+學生”的教學模式,隨后,在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現了集圖、文、聲、像為一體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就這兩種模式比較來看,多媒體提供的信息量、教學資源、親切界面都是傳統教學模式所無法比擬的。鑒于大學生對新事物發展的心理接近性,在多媒體教學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將教育信息以大家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教育信息傳遞給學生。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提高高校教師的信息素質。自微博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平臺之后,高校思政教育在形式上實現了進一步的技術性突破,主要表現在微博平臺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客體提供了使用音視頻和圖畫文字的可能性。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正式課堂中,縱然使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但主客體之間的界限依舊明顯,學生作為被動的客體,除了努力聽講之外,自己動手操作和實踐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平臺之一,微博的出現確實實現了形式和技術上的突破。
3 是概念意義上的技術性突破
在以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主體是高校教師和輔導員,客體則是在校學生,但微博的出現卻打破了這種單主體的現象,將學生家長、朋友、第三方機構也納入高校教育的主體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最親密的伙伴,也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微博時代,當父母與校方一起著手引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定能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處于新時代的大學生,在家中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因此在成長中有著較為重的朋友觀念,也會不自覺跟隨朋友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意識的變化而變化,這與傳播學上的趨同心理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第三方機構指的是一些有名望的專家、學者、教授,甚至于一些同學們所喜愛的明星等。從他們著手動員其開通微博,以他們較有影響力和令大學生敬仰的身份,來引導和帶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朝著理性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張耀燦、陳萬柏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張澎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實務[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6]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網絡唱響主旋律一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經驗匯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紀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要論斷提出20周年[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kxjssdyscl/.
[8] 即時通訊[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