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云霄
【摘要】搜尋理論著眼于解釋現象,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時又有大量職位空缺;而匹配理論作為廣義的搜尋理論的一大發展,更多地傾向于用數字表現這一搜尋匹配的過程,解決上述失業問題的目的性更加明顯,也更能有效地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可以說,最初的搜尋理論更多地在進行理論分析,而匹配理論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將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相結合,擺脫了純理論的桎梏,試圖為人們的行為與政策實施提供指導,從而變為一種更加實用的理論。
【關鍵詞】搜尋理論 匹配理論 勞動力市場 均衡失業
一、搜尋理論概述
在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的流動是永續存在的,在職的人們可能會因為薪資等因素而去尋找更加理想的工作;每年,又有以畢業生為代表的大量新生勞動力流入勞動力市場,開始尋找工作;同時,退休的工人、經理人退出這個龐大的市場,留下了一些職位空缺,促使企業、單位尋找新的勞動力來填補。但是,由于市場信息并不是完全充分的,勞動者又具有異質性,即使在職位空缺數量與失業人數均等的情況下,空缺與失業還是會并存。如何解釋這種現象,以便更好地解決失業問題?工作搜尋,作為勞動力流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此現實條件下有了研究的必要性。
工作搜尋理論將搜尋行為劃分為外部工作搜尋與內部工作搜尋兩種情形。對于外部搜尋,假設求職者對工資分布有著非常明確的認識,同時排除了在職搜尋。它把“可接受工資”作為一個關鍵值,結合邊際收益法則用來解釋求職者是否接受工作的行為,并且分析了通貨膨脹等因素對這一關鍵值的影響。該理論還引入了雇傭成本以及工會力量這兩大因素,比較全面地解釋了內部工作搜尋的行為。
二、匹配理論概述
匹配理論的核心是匹配函數,它被認為是一種“搜尋工具”,遵循規模報酬不變的規律,描述了空缺職位數、求職人數與匹配完成的職位數量的關系。匹配理論致力于對一些變量如何影響失業進行定量分析,它的微觀基礎主要是協調失靈,求職者的異質性,不同市場的加總以及流量存量匹配。協調失靈指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導致的多人申請同一崗位和多個崗位無人申請的情況,從而導致失業與崗位空缺并存的情形。求職者的異質性包括搜尋強度,保留工資和失業時間等因素。不同市場的加總則是指由于勞動力和資本流動的限制造成摩擦,從而導致失業與職位空缺并存。至于流量-存量匹配,則是指:把求職者一次向一個職位申請的行為擴展為求職者首先經歷一個了解職位空缺情況的過程,然后向他認為可接受的所有空缺職位發出申請。
用匹配函數的研究方法建立的匹配模型最終得出以下結論:在穩定均衡靜態下,失業保險福利和勞動者討價還價能力的提高以及職位破壞率和勞動力增長率的上升會提高失業率,而匹配過程效率和勞動者生產率的提高則會降低失業率。并且失業保險福利、勞動者討價還價能力、匹配過程效率及勞動者生產率的提高能促進工資增長,而職位破壞率和利率的上升則對工資具有負效應。此外,對匹配模型進行超穩定狀態的動態研究使得區分就業變化的總量沖擊效應和再配置沖擊效應成為可能。如果失業率與空缺率沿貝弗里奇曲線移動,那么就業變化就是由商品總需求或總供給發生變化引起的,這種總量沖擊效應具有使失業率與空缺率反向變動的特點。如果貝弗里奇曲線整體移動,那么就業變化就是生產的結構調整引起的,這種再配置沖擊效應導致失業率與空缺率兩者發生同步變化。對上述兩種沖擊的區分可以明確,解決失業應該采取總需求政策還是進行結構性改革。
此外,皮薩里德斯與戴蒙德等人還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多數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一是貝弗里奇曲線理論的正確性,說明失業率與空閑職位率在一定時間存在反向變動關系;二是實際數據與對數線性關系的匹配函數有著較高的擬合關系,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基本成立;三是工作形成數量對求職人數的彈性系數在0.5與0.7之間。
三、搜尋理論與匹配理論的比較
(一)兩者的聯系
1961~1962年,施蒂格勒發表了兩篇關于“搜尋理論”的文章;在序貫決策理論基礎上,麥考克于1965年最先把搜尋理論應用于解釋工作搜尋行為。搜尋理論誕生。
1979年霍爾第一次將匹配函數的思想運用到勞動力市場摩擦問題的研究中,同年,皮薩里德斯分析了只存在兩種工作搜尋途徑時勞動力市場的搜尋、匹配結果,擴展得出了“工作匹配函數”,也是在這一年,戴蒙德等人揭示匹配函數的本質是勞動力市場的“搜尋技術”,并推論出了匹配函數的形狀。1980年羅杰提出“雇傭函數”的概念,用一個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實例描述空閑職位與失業人員并存現象的演化過程。至此,匹配理論的基礎建立。
可以看出,搜尋理論與匹配理論是不能割裂開來的,雖然匹配理論的興起略晚于前者,但這兩個理論的發展是交相融合的。早期搜尋理論是匹配理論發展的基礎,它為匹配理論提供了分析的框架;匹配理論的函數思想又進一步推動搜尋理論的拓展,推動搜尋理論的縱向深入,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為研究并解決失業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兩者的區別與發展
通過以上的概述,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搜尋理論著眼于解釋現象,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的同時又有大量職位空缺;而匹配理論作為廣義的搜尋理論的一大發展,更多地傾向于用數字表現這一搜尋匹配的過程,解決上述失業問題的目的性更加明顯,也更能有效地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可以說,最初的搜尋理論更多地在進行理論分析,而匹配理論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將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相結合,擺脫了純理論的桎梏,試圖為人們的行為與政策實施提供指導,從而變為一種更加實用的理論。
早期搜尋理論對可接受工資的影響賦予了很高的權重,其隱含假設為只要求職者愿意將可接受工資降到足夠低,就總能找到工作;同時,雇傭價格的信號功能過于明顯,這與市場信息不充分的假設又相背離。雖然搜尋理論討論的是摩擦性失業,但仍然可以從中看出古典經濟學的影子。古典經濟學的瓦爾拉斯市場是理想的、無摩擦的,市場價格能夠反映所有供求信息,價格機制會自動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工資彈性,自行調整價格即能改變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使找工作的人能找到空缺職位,從而達到均衡。廠商出什么樣的工資,就有什么樣的工人,工人愿意出的力也是與其工資相對應的。只要失業者將自己的標準降到足夠低,就總能找到工作。很明顯,早期的搜尋理論還是基于這樣的假設進行研究的。與之不同的是,匹配理論充分運用匹配函數,多個變量的影響有效地降低了保留工資的權重,避免了將保留工資作為作為導出失業的主要經濟機制,更加客觀地反映了搜尋匹配理論的基礎思想:勞動力市場供求“雙方”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