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民
[摘 要] 時代賦予了高等教育新的使命,高等學校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本文提出了高等學校培養學生的三個不同層次:首先,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促使其掌握專業本領;其次,引導學生進行智慧思考,從而掌握創新思維方法;最后,激發學生的理想與激情,使他們胸懷創新動力。
[關鍵詞] 傳授;引導;激發;學習能力;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1-0007-02
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了主題為“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大會提出,21世紀教育的主旋律是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的培養。2006年8月,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在上海召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在會上強調指出,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不會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大學教師的主要工作應該是教會學生如何獨立思考,要使大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當前,高等學校又面臨著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宏偉任務。這些都要求高等學校及時、深刻地轉變教育觀念,更加注重促進學生知識和思想的全面發展,著力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它要求廣大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積極變革,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不斷創新,把落腳點真正放到學生成長上來,從過去只是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變為思想和方法的引導者、創新熱情的激發者。下面筆者結合學生培養的需要、教師的角色定位及燕山大學的教育教學改革工作,談幾點體會。
1 傳授知識技能,掌握專業本領
亞里士多德曾說,求知是人的本能,這個“知”指的就是知識和技能,它們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積累下來的財富,是人類文明的載體。把這些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而現代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入和拓廣,使得掌握專業知識和本領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和強烈。傳道授業解惑,向學生傳授已有的各類知識和技能,是教師最基本的職責和任務。沒有知識的系統傳授,人類文明就不可能被傳承,也就談不上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作為高級知識傳授者的大學教師,其職業價值無疑是極其重大的。
與傳統社會不同,當今社會的發展節奏越來越快,知識更新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必須高效地完成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學生們在有限的學生生涯,既要學習已有的,又要學會如何探究未知領域,這些都需要高效率;而這既取決于學生自己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更離不開教師傳授知識的方式。早在古希臘蘇格拉底就已經懂得使用“啟發式”教學傳授知識和開啟智慧,今天的大學課堂更應該徹底改變過去單一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轉而采取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激發他們潛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做到“教”與“學”的有機結合。
2 引導智慧思考,掌握思維方法
以往的教育主要是一種知識型教育,教師往往以知識的占有者和宣導者形象出現,學生的主要任務則是理解、記憶、背誦、復制老師傳授的或教科書上的東西。這種教育模式在信息爆炸和知識爆炸的網絡時代會遭遇到嚴重挑戰。對受教育者來說,現在的關鍵不是所知信息的多少,而是所知信息的質量,是對信息的鑒別與篩選,即如何識別虛假信息,拋開冗余信息,抓住關鍵信息,創造出新的知識和技術,以便在這個社會獲得有利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不斷提高職業競爭力。
“學而不思則罔”,在新的時代,教師們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學生的智慧和思考能力的開發,注重學生自我學習、主動學習習慣的養成,鼓勵學生對知識形成自我理解和升華。教師要用自己的創造性工作,去開發和激活學生的創造潛能,讓學生們學會如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真正充滿創新活力的教育教學氛圍,學生才不至于被教育成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工匠”。
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是有效開啟心智的必要手段。傳統意義上的邏輯思維方法和形象思維方法,是所有專業學習中都要運用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應該自覺訓練學生們的這兩種思維方法,使學生既能進行有條理的推導,同時又能適時地實現思維的跳躍和升華。如今又有一種新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計算思維。這種思維試圖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去求解問題、設計系統和理解人的行為,通過約簡、嵌入、轉化和模擬仿真等方法,把看起來困難的問題闡釋成一個我們知道怎樣解決的問題。這種思維方法已經在很多學科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們的大學教育在發揚傳統思維方法之長的同時,還應該與時俱進,自覺引導學生去掌握這些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思維方法。
3 激發理想激情,胸懷創新動力
自新中國建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的成就令舉世矚目。就高等教育而言,無論普及率還是教育質量,相較于以往更是有了顯著提高,基本實現了大眾化。然而,如今的大學生也經常被指責為“理想缺失的一代”,“天之驕子”似乎也已經嚴重褪色。錢學森的問題更是直接:我們的高等院校為什么總是培養不出真正有影響力的人才?在這個問題上,大學教育的精神維度是不能不考慮的。
我國文化傳統對大學之功能的界定——“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過于強調了對道德的追求,而不重求真。盡管求善肯定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但過于強調必然失之偏頗。羅素訪問北大作講演時曾提問“1加1等于幾”,竟沒有得到直截了當的回答,對于科學真理確定性的遲疑促使羅素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足,結論是缺乏那種“對真理沉思之至上的內在價值的感覺”。我們國家如今并不缺少大學,但卻明顯缺少“大師”,癥結之一,在于大學教育中對于大學生理想激情的激發不足,導致大學生缺乏創新的動力。
大學是人生觀、價值觀即將定型的階段,缺少了正確的精神指引,知識技能的傳授、智慧思考的引導極可能失去動力之源。作為一校之長,我經常在思考:一個好的大學教育,在學生畢業離開的時候,應該讓他們帶走些什么?復旦大學前校長楊福家曾在《教授的職責》一文中講到,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點燃學生心中的火把”,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學習。我完全贊同這種看法。我認為,除了傳授給學生知識技能,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思維方法外,讓學生獲得充滿智慧的心智,新時代的大學教育應自覺地把學生求真激情和創新動力的激發提到更加顯著的地位。實際上,大學生已經具備自我學習的生理能力,一旦他們能夠發自內心地愛上學習,充滿追求,那么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創新就不再是什么困難的事了;而反過來,如果沒有了理想和激情,沒有了不斷創新的動力,縱然在學期間積累了學識、掌握了方法,當他們離開校園,卻不再渴望繼續求知和進步,那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認為,在現代高等教育中,堅持以能力培養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是正確的,也是必須的。這里所說的“能力”應該是廣義的,既包括知識技能,也包括思維方法,還應該包括胸懷理想和動力的人格。如果教師們能夠在教學實踐中更加自覺地去點燃學生的理想和激情,喚醒學生心中對于創新的追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大學教育的目標就可以順利實現了。
燕山大學始終把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全校上下深知教學工作的重要意義。尤其是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此提供保障。比如,完善了《本科生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實施辦法》,對各個教學和管理環節進行系統的質量監控,力求實現“優教優酬”;修訂了教授承擔本科生教學任務的規定,啟動了課程教學改革,要求理工科課程推行“項目式教學改革”,文科課程明顯加大實踐環節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通過動手、動口、動腦進行自主學習,在“做中學”;成立了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提升教師整體水平;出臺了《本科生學科競賽組織與管理辦法》,通過讓學生參與學科競賽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強化學生創新意識,也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如此等等。
但客觀地說,整個大學教育教學仍存在很多亟待突破的瓶頸。如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實現教學相長,讓老師的“教”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輔助,真正讓位給學生的“學”,還要繼續摸索。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必須迎頭趕上,這或許正是我們大學學習科學教指委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