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楊寶仁 何 超
(1 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新疆 阿拉爾 843300)(2 塔里木大學黨委宣傳部, 新疆 阿拉爾 843300)
入境旅游是旅游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其周期規律及結構演化對區域旅游目的地制定長期發展戰略影響深遠。21世紀的旅游業充滿了機遇和挑戰,旅游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游客作為旅游市場的主題,已經成為競爭焦點,穩定的占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旅游客源市場,是保證旅游業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從宏觀層面研究客源市場發展規律的方法較多,諸如線性回歸模型法、時間序列法[1]、本底趨勢線法、權重預測法、灰色關聯度法等。如趙多平、孫根年[2]等運用本底趨勢線理論對歐美入境中國旅游成長過程進行綜合模擬分析,武傳表[3]通過灰色關聯度分析,探討中國入境外國旅游市場的發展變化態勢,此外喬寧寧[4]、馬耀峰[5]、蘇建軍[6]、謝雪梅[7]、吳良平[8]等分別從宏觀經濟周期波動、區域間共生關系、交通因素及與旅游相關的重大事件等多角度分析入境旅游市場的發展規律和影響因素。從微觀層面研究客源市場內部結構的方法主要有增長率法、市場占有率分析法、波士頓矩陣法、偏離-份額法[9]等,如孫根年[10]、邵莜葉[11]等采用波士頓矩陣法構建模型反映旅游市場的競爭態勢,是一種較為綜合的研究方法,但在解釋旅游市場結構動態變化及其影響方面的定量分析方法仍然比較少,直至20世紀90年代,國內旅游研究人員將SSM法引入到國內旅游產業結構和入境旅游客源市場演化的研究中,現在成為研究區域經濟結構的重要方法,定量分析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后,新疆旅游“熱”起來,旅游產業駛入了空前的“快車道”,新疆入境旅游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2012年新疆旅游超額完成年初確定的目標,全區接待入境游客達到149. 8萬人次,創匯5. 5億美元,入境旅游產業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但縱觀全局,新疆旅游發展僅位列全國第21位,西部十二省區第7位,旅游經濟的貢獻量與云南、陜西、廣西等西部省區有較大差距,旅游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經濟優勢,特別是新疆邊疆旅游優勢尚未發揮。新疆擁有5 600公里邊境線,17個國家1類口岸,11個二類口岸,喀什與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規劃獲批并將建成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目前具備開展全方位入境旅游的區位優勢與有利時機。本文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分析新疆入境旅游市場的發展規律及內部結構演化,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加全面了解入境旅游市場發展狀況,還能為區域性旅游市場結構相對于全國大尺度的對比研究提供新的實證案例。
本文研究的原始數據主要為近20年(1993~2012)來新疆入境旅游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國際旅游人數、國際旅游收入、同期中國與新疆GDP增長率以及影響新疆入境旅游的國內外大事及突發性事件,資料來源于《中國旅游統計年鑒》[12]、《中國旅游年鑒》[13]《新疆統計年鑒》[14]及新疆統計信息網[15]。
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研究新疆入境旅游市場發展狀況,一方面構建回歸分析模型分析新疆入境旅游人數與外匯收入、入境人數與主要年份之間的相關性,以期對新疆入境旅游的發展規律有更為全面的認知。另一方面在波幅最大的周期中選取兩年的截面數據,運用SSM分析法對新疆22個主要客源國市場結構進行微觀層面分析。將上述收集整理的數據輸入Excel電子表格與PASW Statistics18數據庫,利用Excel中的圖表功能繪制上述各指標的散點圖、增長率周期圖與Shift-share分析圖。
周期波動是指總體經濟活動沿著經濟增長的總體趨勢而出現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旅游業作為一個經濟產業,在經濟的復蘇和繁榮階段一般也呈現出波峰和波谷交替出現的特點。



入境旅游人數為自變量,用表示,旅游外匯收入為因變量,用表示。運用PASW Statistics18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計算得出a=-619. 097,b=362. 807,則回歸方程為:

(1)

表1 1993~2012年新疆入境旅游發展情況表

圖1 1993~2012新疆入境旅游人數與外匯收入散點圖
線性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一般用擬合系數來檢驗,一般而言,在0和1之間取值,當該值越接近1時,表示用來解釋的程度越高,即所構建的回歸模型顯著性越大[17]。將原始數據輸入軟件計算得出,接近數值1,說明回歸模型的效果較好。此外回歸系數也需要假設檢驗,一般用檢驗法,經計算,說明入境旅游人數與旅游外匯收入之間線性關系顯著。
圖2為近20年來新疆入境旅游客流量與外匯收入增長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從1993~2012年,入境旅游客流量經歷了5個小周期(1993~1996、1997~2002、2003~2005、2006~2008,2009~2012),目前正處于第6個小周期中。從波動的幅度看,由中低峰型轉向高峰型;從波動的深度看,波動幅度由淺入深,古典型波動與增長型波動并存,位勢為有上移傾向的高位型,振幅的增強表明近幾年新疆入境旅游客流量的變化幅度大,峰位的增高既反映了新疆入境旅游增長的強度有所增大,也反映了新疆入境旅游市場接待人次增長的變化幅度大;旅游外匯收入增長率在1994、1998、2004、2006、2010年出現5次波峰,在1995、1997、2003、2005、2008年出現5次波谷,通過前期回歸分析與圖形比較可知,入境旅游外匯收入與客流量增長率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1994、1996年除外)但不成完全的正比關系,主因在于外匯收入是一個動態指標,通貨膨脹、匯率等因素都可對其造成一定影響。

圖2 單項指標波動周期圖
總體來看,新疆的入境旅游市場受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較大,但總體呈上升態勢。以2002年為主要分水嶺,在此之前新疆入境旅游市場平穩增長但增速較緩,屬于古典型波動;之后開始快速增長,屬于增長型波動,特別是在2010年峰位達到最高。
基于前期分析中旅游人數與收入之間相關性顯著,將二者用加權模型進行數據擬合,從宏觀層面對新疆入境旅游市場進行綜合分析,公式為:,其中Rp為客流量增長率,Re為收入增長率。新疆入境旅游綜合發展主周期見圖3。

圖3 新疆入境旅游綜合發展主周期圖
從宏觀層面對新疆入境旅游市場進行形態學分析,將每一周期的起止時間、跨度、幅度、高度、深度、波峰波谷時間、平均位勢、峰谷間隔時間作為主要形態指標,統計結果見表2。

表2 新疆入境旅游業發展的主周期及形態學參數
運用回歸分析法,建立入境旅游客流量隨時間變化的趨勢方程:

(2)
其中為入境旅游人數,為時間變量,從1993年開始依次取值將預測年份代入回歸方程(2),然后將入境旅游人數預測值代入回歸方程(1),2013~2016年新疆入境旅游人數預測值為167. 326、186. 65、205. 974和225. 298萬人,相應的外匯收入預測值為59 154. 1、66 082. 06、73 010. 03、79 937. 99萬美元。新疆入境旅游自1993年以來已經經歷了5次短期波動,跨度3~5年,第5周期于2011年結束,第6周期已于2012年啟動,預計該周期時間為2012~2015年或2016年,未來會保持一個較高但趨于穩定的發展勢頭。
在宏觀周期分析,第3、5周期波幅變化最大,以2003、2011為基期與末期,選取22個國家或地區的截面數據對新疆入境客源市場演變及結構變化進行微觀層面的分析。根據SSM的計算程序[18-19],構建構建Shift-share分析表(見表3),最終結果由Rj、rij、qij、Gij、Nij、Pij、Dij、PDij、E、W、U等部分組成。

表3 2003~2011年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場偏離-份額指數(單位:人次)

續表3

表4 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場結構總體效果指數(單位:人次)
3.2 Shift-share分析圖
將表3數據用Z值標準化方法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以為橫軸為縱軸繪制客源市場結構偏離分量圖(圖4),以為橫軸以為縱軸繪制客源市場優勢分析圖(圖5)。

圖4 入境旅游市場偏離分量圖

圖5 入境旅游市場優勢分析圖
3.3.1 份額分量分析
結合表3、表4可看出,經過近10年的發展,新疆22個國際旅游客源市場的結構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增長總量為1 087 883,相對增長率為5. 479 5,總份額分量為5 242. 79,說明新疆入境旅游市場發展速度高于同期全國增速,綜合排位前10的國家或地區代碼為:1、18、5、2、10、20、6、13、21、9。其中獨聯體部分亞洲國家在新疆的邊境旅游購物市場中一直占據絕對優勢,市場份額已擴大至79. 53%;傳統客源國的市場份額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日本下降幅度最大,從2003年的10. 59%下降為2011年的2. 26%,其次是港澳地區,降幅達5個百分點,同樣處于衰退的還有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國家;美國、英國、法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瑞士、印尼等客源國一直保持較為穩定的發展態勢;地位得到提升的是臺灣地區、蒙古、印度、泰國、瑞典、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除臺灣地區,這些國家多是一些新興市場,其中與中國接壤的蒙古、巴基斯坦、印度等開通邊貿口岸的國家增長勢頭強勁,蒙古從2003年的17位超越日本成為新疆排名第3的主要客源國。
3.3.2 市場結構分析
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場的結構偏離分量均大于0,總結構偏離分量為136 814. 76,結構效果指數,說明目前新疆的客源市場結構處于優勢地位,當前的營銷策略不需大幅調整,反之則要謹慎投資,避免盲目開發。22個主要客源地中含有比重較大或高速增長的市場,如獨聯體、日本、美國、臺灣地區、德國、法國等,但是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瑞典、新西蘭等國家的結構偏離分量相對較小,說明這些客源國市場的擴張對拉動新疆整體入境旅游市場的貢獻有限,應該加強這部分地區的市場營銷力度,穩定其市場份額。
3.3.3 競爭力分析
在2003~2011年間,新疆入境旅游的競爭力偏離分量為945 825. 45,競爭力效果指數為4. 141 8,說明主要客源國市場的競爭力在逐步提升,在22個客源國樣本中有較大比例的市場發展迅速,地位抬升也較為顯著,其中競爭優勢最為明顯的依次是獨聯體、蒙古、臺灣地區、美國、港澳地區、韓國、英國、新加坡、加拿大等市場,而菲律賓、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的競爭力偏離分量卻為負值,說明這類客源國的區域競爭優勢在弱化。最具競爭優勢的獨聯體市場,應該進一步細分市場,劃分為獨聯體歐洲市場(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與獨聯體亞洲市場(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特別是后者增長率高達55%,占客源市場59. 63%的份額,應該重點關注和培育。此外,巴基斯坦自2006年作為獨立樣本列入主要客源國名單,是僅次于獨聯體與臺灣地區的亞洲客源市場。
結合上述圖表,可將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場劃分為成熟型、成長型、停滯型、機會型4種類型,見表5。
從宏觀周期波動的結果來看,在長達20年的時間跨度中,新疆入境旅游持續穩定的增長是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劃分成5個短周期,在第1~2周期內,總體特征可概括為“二低一高一平”,即峰位低、平均位勢低、波谷較高、波幅變化較為平緩,在入境旅游市場中表現為“在穩定中呈現低走勢增長”;在第3~5周期內,總體特征為“三高一深”,即波幅高、峰位高、平均位勢高、波谷較深,在入境旅游市場中表現為“整體增長趨勢明顯,受各種突發事件及國內外政治經濟環境影響,市場起伏較大,一度出現超常波動增長狀況”。
從微觀層面市場結構結果來看,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場發展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主要客源市場結構處于優勢地位,不需要在市場營銷策略上做大幅調整,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特別是獨聯體、蒙古、臺灣地區等。新疆的客源國市場格局是:以近鄰周邊國家和地區為主要客源地輔以世界主要客源地,包括中亞國家5個(市場占有率59. 63%)、東歐5個(14. 91%)、東亞3個(6. 58%)、南亞2個(3. 22%)、西歐7個(2. 58%)、東南亞5個(1. 25%)、北美洲2個(2. 48%)、大洋洲2個(0. 57%),新疆入境客源國結構具有明顯的集聚性和相對分散性,集聚性得益于地緣優勢,國際交通方便快捷,致使客源高度集中格局單一,抑制了其他機會市場的發展,分散性體現了新疆旅游資源的吸引力,有助于回避集聚風險。
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場主要集中在中亞、東歐、東南亞、南亞、西歐及北美地區,應當根據不同類型的目標市場采取有針對性的開拓策略[20]。
4.2.1 穩步拓展邊境旅游市場
獨聯體(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巴基斯坦、蒙古、印度等周邊臨近國家多為分布在中亞、東歐的成熟型或成長型客源市場,一般以邊境旅游購物的形式為主,平均停留時間較短,旅游內容相對單一,邊境簽證護照手續繁雜,俄白哈等國的關稅同盟又進一步削弱了邊境小額進出口貿易競爭優勢,新疆至今尚未形成邊境旅游線路,且與周邊國家均未真正實現雙邊出入境旅游的常態化。2013年5月,經國家旅游局批復,塔城市成為新疆首個陸路口岸公民實現出入境旅游的城市,可推行“3日免簽”的邊境旅游,霍爾果斯口岸的“團進團出”已試運行,這都為新疆進一步開拓入境旅游市場提供經驗。建議要充分發揮新疆的口岸優勢,進一步完善巴克圖、霍爾果斯、吉木乃、紅其拉甫、阿拉山口、吐爾尕特、伊爾克什坦、塔克什肯等邊境口岸的接待設施與旅游市場環境,簡化出入境旅游手續,形成伊寧、喀什為主要集散地,塔城、吉木乃、霍城、烏恰、昭蘇、哈巴河、塔吉克自治縣等為節點的邊境旅游城鎮接待體系,逐步在上述具備條件城市或口岸給予3~7日免簽及異地簽證政策,增加邊境游客停留時間,實現邊境旅游正常化,建議在國家層面協調,在新疆設立上海經合組織成員國領事館,使哈、吉、塔、烏等過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拓展中亞國家入境中轉度假旅游市場。
4.2.2 積極發展傳統客源市場
日本、港澳臺、美國、英國、法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等客源國多為成熟型或成長型市場,在地域上屬于東南亞、西歐和北美地區,一般以傳統觀光旅游為主。東南亞及港澳臺地區一直是觀光型客源市場的主力,歐美各國也是傳統的出境旅游客源輸出國,上述區域經濟較為發達,由于地源文化的相近性或歷史上的絲路文化熱潮[21],新疆獨特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游客有較強的吸引力,市場份額相對穩定,但是目前旅游產品較為單一,重游率偏低,游客停留時間偏短,時空分布也過于集中,入境旅游的可選擇航線不多。
4.2.2.1 建議對目前的旅游產品結構重組,依托地域與文化優勢,區域性整合開發優勢資源與精品線路,推出更加個性化的旅游產品。將自然風光與民族風情相結合,推出高品位的觀光度假類旅游產品;完善以絲綢之路為主,以民俗風情、西域文化為特點的參與體驗類旅游產品;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開展戶外運動、健身療養為主的度假類旅游產品,諸如登山探險、沙漠旅游、溫泉療養、生態科考等。
4.2.2.2 新疆已在2002年后相繼開通烏魯木齊至韓國、日本、香港、泰國、臺灣等地的定期包機,基本形成了新疆到東南亞客源市場的航空網絡,并可輻射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市場,對西歐和北美市場也應當采取相同措施,建議開通北京(廣州或上海)-喀什-烏魯木齊-德國(法國或波蘭)的國際旅游直航航線,在北美開通中轉航線,在烏魯木齊、喀什國際機場擴大落地簽證國家范圍,對停留時間3~7天的中轉旅客實行免簽,并逐步實現與部分國家互免簽證,同時加大對這部分市場的宣傳促銷力度,鞏固和擴大新疆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4.2.3 努力開拓機會市場
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瑞典、瑞士、新西蘭等客源國目前在新疆的入境旅游中市場份額很小,但是發展速度卻很快,應該關注并積極扶持這些新興市場的發展,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新疆在中南亞戰略地位的提升,部分市場可能會異軍突起成為新疆入境旅游的主力,因此有必要全面拓展亞洲及歐美的機會市場,打破獨聯體市場一家獨大的局面,改變客源高度集中單一的狀況,使市場更加多元化,時空分布更為廣闊,從而達到穩定客源規避風險的目的。
[1] 賀曉慧,白凱,衛海燕,路春燕. 西安特殊時段旅游流規模分形結構特征研究——以“十一”黃金周為例[J].干旱區地理,2011,34(5):858-865.
[2] 趙多平,孫根年,馬麗君,蘇建軍.歐美入境中國旅游客流量成長及多周期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4):107-114.
[3] 武傳表.中國入境旅游市場灰色關聯度分析及啟示[J].旅游論壇,2012,5(4):91-94.
[4] 喬寧寧,陳建寶.宏觀經濟波動對我國入境旅游發展的影響分析[J].旅游學刊,2013,28(2):44-51.
[5] 唐仲霞,馬耀峰,魏穎.青藏地區入境旅游共生關系檢驗研究[J].干旱區地理,2012,35(4):671-677.
[6] 蘇建軍,孫根年,趙多平.交通巨變對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及地域類型劃分[J]. 旅游學刊,2012,27(6):41-51.
[7] 謝雪梅,孫根年,韓春鮮.事件旅游對新疆旅游業的影響分析[J]. 干旱區地理,2010,33(3):487-492.
[8] 吳良平,張健.危機事件及政策變動對中國入境旅游的影響研究——基于剔除直接價格效應的中國入境旅游收入[J]. 旅游學刊,2013,28(3):29-37.
[9] 曹向新,苗長虹.20世紀90年代以來河南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場結構演化[J].旅游學刊,2009,24(2):11-17.
[10] 孫根年. 新世紀中國入境旅游市場競爭態分析[J].經濟地理,2005,25(1):121-125.
[11] 邵筱葉,成升魁,李琛. 河南省旅游市場分析及客源目標市場選擇[J]. 經濟地理,2006,26(1):164-168.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3-2012.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年鑒[Z].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3-2012.
[1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2012.
[1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新疆統計信息網).新疆50年. http://www.xjtj.gov.cn/stats_data/50years.
[16] 羅明義.旅游經濟學:分析方法.案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353-361.
[17] 白凱,路春燕. 中國入境旅游熱點城市知名度認知的空間相關性[J]. 干旱區地理,2012,35(2):281-287.
[18] 王晶,楊寶仁,馬麗霞.基于動態SSM法的新疆入境旅游市場結構分析[J].中國商貿,2011(12b):179-180.
[19] 周彩屏.基于SSM方法的入境旅游市場客源結構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旅游學刊,2008,23(1):46-51.
[20] 李創新,馬耀峰,賀雅坤,褚玉良,張穎.1994~2008年西部入境旅游典型省份客流量集散時空動態研究——以陜西、四川、云南為例[J].旅游學刊,2011,26(7):12-19.
[21] 杜忠潮,柳銀花.基于信息熵的線性遺產廊道旅游價值綜合性評價——以西北地區絲綢之路為例[J].干旱區地理,2011,34(3):519-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