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路茜,安學國
(1.裝甲兵工程學院機械工程系,北京 100072;2.裝甲兵工程學院外訓系,北京 100072)
隨著對外交往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外軍留學生來我國軍隊院校進修學習。培訓規模的擴大,對培訓要求也不斷在提高。但是,由于各國國情不同,選派留學人員的標準各異,致使留學人員個體差異很大,包括語言、年齡、學歷、宗教信仰等[1-2]。
由于師資力量及管理方面的原因,一般會將學員按不同專業分班教學,這樣,在同一個教學班里不可避免會出現學員文化素質相差很大的現象。
“外訓機械CAD”課程是為外軍留學生坦克底盤與發動機專業學員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一門必修的主干課程。課程一經開設就受到了學員的普遍歡迎,這門課程對學員的基本要求是需要具有機械工程背景,能熟練操作計算機。由于一些發展中國家科技水平相對落后,一部分學員達不到課程的基本要求。
如何解決逐步提高的培訓要求與參差不齊個體之間的矛盾,一直以來是任課教員關注與研究的問題。近幾年來,通過對坦克底盤與發動機專業(英語班)(以下簡稱英語底盤班)“外訓機械CAD”課程的教學,逐步探索了一套適應這種特殊情況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外訓教學質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與內訓學員不同,在一個教學班里,外訓學員個體差異很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以英語底盤班學員為例,來自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國家的不同學員英語水平相差也很懸殊;有些學員英語的聽說讀寫不存在問題,也就是說在課上和課下與教員交流沒有障礙。而有些學員,英語聽說讀寫水平較低,與教員交流有困難,正常的課堂教學很難進行。2006年,這樣的學員占總人數的16.7%,2009年上升為22.7%。
(2) 年齡跨度大。英語底盤班學員的年齡相差很大,以2009年英語底盤班外訓學員的年齡分布為例,受訓學員最大年齡為50歲,來自津巴布韋;最小年齡為25歲,來自于柬埔寨。而且這種年齡跨度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2007年至2012年外訓學員的年齡跨度情況見表1。

表1 2007-2012年英語底盤班學員年齡跨度統計(歲)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年齡大的學員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相比年齡小的學員要慢、要差,需要反復講解,多次重復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3) 學歷相差大。學歷高的學員具有碩士學位,學歷低的僅為高中畢業。這種差別在逐年顯著增加。到2009年英語底盤班學員的學歷從低到高分為四類:高中,大專,本科和碩士。其中具有本科學歷的學員所占的比例為55%,具有碩士學歷的占4%,具有大專學歷的學員占32%,高中畢業的學員占9%。
(4) 計算機基本操作水平高低不同。“外訓機械CAD”這門課程的授課全程都在計算機房。需要學員具備一定的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這樣才能保證教學順利地進行。但在教學中發現,有部分學員甚至是相當多的學員,比如2009年英語底盤班,有45.5%的學員不具備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這些學員主要來自非洲,來華前基本沒有使用過計算機。但也有些學員,比如來自緬甸、巴基斯坦的軍官,計算機基本操作可以達到自如。
(5) 背景相差懸殊。有些學員來自裝甲部隊,有工程背景;但有些學員沒有工程背景,從事的是與裝備、機械無關的工作。
學員的這些特點給教學計劃的順利實施、教學基本要求的按時完成帶來很大困難。基礎好的學員很容易跟上講課進度,而基礎差的學員學起來很吃力,所以不能照搬內訓學員的教學要求、以相同的方式、方法、內容來授課。
近年來,對英語底盤班“外訓機械CAD”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實踐。改革的基本原則就是以人為本,因人制宜。基于每名學員特點,本著“援什么訓什么,用什么講什么,講多少會多少”的外訓課程教學指導思想,專門修訂了教學基本要求,重新編寫了專用教材,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等幾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貫穿機械CAD的設計理念于課程始終。在教學中,借助于機械實例講授機械CAD的設計理念。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員既掌握了理論知識,又具有動手操作能力[3]。
(2) 增加了不同形式、不同難易程度的練習題。由于學員來自不同國家,學歷層次不同,學習基礎也大不一樣,練習題的不同,可以讓每名學員都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起始點,從而由淺入深的逐漸掌握所學內容[4]。
(3) 教學中注重與裝備的聯系。畢竟學員回國后從事的工作都是與裝備有關,在學習中,讓學員自已動手,根據所學知識設計裝備上的零部件,將所學與他們的專業知識或將來的工作聯系起來,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1) 引入“探究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強調了一題多解,一個模型多種創建方法的思想。在教學中,讓學員拋開設計定式,人人動手,人人動嘴,提出新思路,設計新方法[5]。在動手的設計中,在動嘴的討論中,誕生了一個個零件設計的新思路、新方案。采用自己摸索的方法創建出了零件三維模型,令每名學員都很有成就感,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興趣,也開拓了創新意識,培養了創新能力。
(2) 引入“形體分析法”的思想。形體分析法是《機械制圖》課中介紹的讀組合體的方法。為了讓每名學員將自己設計的零部件能成功以三維模型顯示,在“外訓機械CAD”課程中,引入了形體分析法。采用該方法對要研究的對象進行分析,然后再建模。這樣可以使設計思路清晰,目的明確,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大大提高了設計效率。
(3) 采用“兼顧基礎,適度拔高”的原則。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在教學中,設計了三種形式的練習題:三維實體模型形式、軸測圖形式及三視圖形式。三維實體模型適用于基礎比較差的學員,只要掌握了機械CAD設計思想及設計方法,掌握了軟件的基本操作命令,就可以創建出三維實體模型,這類習題對尺寸要求不高,只要形似即可;基礎稍好一些的學員可再進一步完成軸測圖形式的習題,這類習題不但要求形似,尺寸也要準確。要正確完成此類習題,需要學員能看懂軸測圖。對于三視圖形式習題,要求學員利用《機械制圖》所學的讀三視圖的技巧和方法看懂后才能設計出其三維實體模型。這類習題檢驗了學員對前面所學課程的掌握情況,培養了他們的空間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這類習題激起了學員的好勝不服輸的心理,大部分學員都躍躍欲試,嘗試此類習題的練習。這樣學員學習的興趣越發濃厚。此外,這個內容的添加,在整個學員課程體系里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他們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 引入大量的案例教學。為了讓學員更直接、更迅捷地掌握機械CAD的設計方法及設計思想,掌握一種先進的實用技術,教材中所有案例均為機械零部件實體模型。而且案例數量的增多,有助于學習掌握軟件的使用,并熟能生巧。
(2) 以重基礎、重實用為原則,內容緊貼教學基本要求,著重介紹常用的功能和操作技巧,適合各層次學員使用。
(3) 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以簡單的工程實際案例為切入點,逐漸過渡到設計形狀復雜的零部件,以消除學員在學習中產生的畏難情緒,增加學習興趣,從而較快掌握所學知識。
(4) 控制講課進度。控制好講課時間,是講好課的關鍵之一。講課時要觀察學員的情緒和記筆記的情況,隨時調整講課的速度。切記講課前松后緊、在下課前開快車,趕進度,或是拖堂。
(5) 調整語言語調[6]。講課時語言要精練、準確,力爭聲音抑揚頓挫、語言生動。在講課的最后,要歸納進行小結,指明復習的重點。切記語言呆板、嘮叨,沒有層次感,沒有激情。
(6) 投資情感教育。由于外訓教學的特殊性,教員對學員不單單是知識的傳遞,同時還是友誼的使者。對學員要有耐心,由于有的學員基礎比較差,就內訓學員而言很容易掌握的某個知識點,對他們而言,卻是難點。這時需要教員耐心講解,反復講解,千萬不要急躁,以免增加學員的心理負擔。對學員要有愛心,讓他們從你的一言一行感受到你對他們的友好之情。對學員要熱心,課堂上他們有什么困難,要盡量去幫助他們解決,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熱忱友愛,不要有身在異國他鄉的感覺。總之,要讓學員對這門課產生興趣,有一個良好的心態,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讓學員喜歡上這門課,愿意學這門課,這樣,為教學的順利進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針對學員的實際情況、授課內容及教學基本要求,進行了結課考試。考試難易程度適中,完全覆蓋了課堂所講內容。最終的考試成績評定由兩部分組成,卷面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30%。以具有代表性的2009年的結課考試結果為例,有22.7%的學員成績為優秀,31.8%的學員成績為良好,22.7%成績為中等,22.7%的學員成績為及格。這個成績的分布基本上是合理的,達到了教學預期效果。
(1) 成績取得優秀的學員,文化基礎比較好,能比較熟練地操作計算機,語言交流不存在問題。他們大都年輕,學歷高,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能很快適應老師的授課方法,所以成績比較理想。
(2) 成績取得良好的學員,可以用英語流利對話,計算機操作水平不是太高,年齡比較大;但對此門課程很感興趣,非常珍惜這個學習機會,課上課下勤學好問,所以取得的成績還比較滿意。
(3) 成績中等的學員,操作計算機比較吃力,部分學員由于語言的問題,僅能聽懂部分授課內容,但他們的理解能力比較強,多加輔導及學員間的互相學習,取得這樣的成績也在意料中。
(4) 取得及格成績的學員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學員是語言存在障礙,無法和教員直接面對面交流。他們知識的獲得是依賴于翻譯。由于翻譯人員不具有相關的專業背景,講授的內容沒有完全準確地傳遞。但依靠他們自己的努力,最終還是學會了應知的基本知識。另一類學員,語言不成問題,但沒有專業背景,不能完全消化課堂所講內容,加之學習不努力,課下復習不夠,所以成績不理想。還有一類學員,盡管可以用英語對話,但不具備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年齡偏大,動手能力、對知識的領悟能力都比較差,所以學得很吃力。但由于很刻苦,所以還是掌握這門課的基礎知識。
近幾年來,由于外軍留學生人數的增加以及個體差異越來越大,原有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外訓教學的要求。為了探索一種滿足教學要求的新方法,對英語底盤班“外訓機械CAD”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改革實踐。在實踐中,基于每名學員的特點,以人為本,因人制宜,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展開全面的改革,目的是既讓學員掌握基礎理論,又讓學員掌握現代設計技術;既要降低學習難度,又要提高教學質量。學員的反饋及考核結果驗證了教學改革是卓有成效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目的。
但隨著外訓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外訓教學中還會遇到很多問題,所以教學改革與實踐不是靜止的,應是一種動態的改革,以不斷滿足教學要求。
[1]李樹軍, 高永勝.依據教學規律搞好外訓教學[J].海軍院校教育, 1999, (3): 51-53.
[2]邢昌鳳, 鄧 波, 李亦偉.提高外訓授課質量淺議[J].海軍院校教育, 2005, 15(4): 52-53.
[3]吳瑞詳, 佟國治.以培養設計能力為主線改革機械基礎系列課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1-5.
[4]姚 愷, 吳雪艷.運用層次法組織外訓教學實踐活動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 2013, 263(4): 141-142.
[5]程廣利, 蔡志明, 尹敬湘.研討式教學法在軍校外訓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2010, 33(3): 78-80.
[6]楊醒民, 傅元坤.現代實用教學藝術[M].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1: 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