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希,劉 昕
(1.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2.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為了充分發揮學校體育設施的功能,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增強人民體質,方便市民參加體育鍛煉,2003年7月,廣州市教育局、體育局、物價局等部門聯合出臺了《廣州市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辦法》,用于指導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的工作。為了讓辦法更具科學性、更加適應工作需要,2006年1月1日,由廣州市教育局、體育局、物價局、財政局聯合新修訂的《廣州市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辦法》正式實施。該辦法中制定的收費標準比社會上同類公共體育設施的價格低,并且對學生、老年人、殘疾人等免費或優惠開放,體現了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的公益性,不以贏利為目的。2007年4月30日,由廣東省體育局、廣東省教育廳聯合公布了廣東省首批135所學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名單,其中有廣州、深圳、珠海、汕頭、佛山等20個市。同年6月18日,廣東省教育廳、體育局、物價局等8廳局聯合下發《廣東省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實施辦法》;2009年2月18日《人民日報》報道“目前,廣東已有近8000所學校陸續向青少年開放了體育場地設施,占全省學校總數近三成。”綜上說明,廣東省的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已經全面鋪開。
國家雖然出臺了相關文件要求學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但忽視了學校實際利益和具體的現實狀況,又加之沒有具體的執行參考依據,導致了學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常住和流動人口增加,體育人口比例的逐年上升,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與現有有限的體育場館設施之間的矛盾日益彰顯[1]。
基于以上現實問題,我們將運用系統論觀點,立足社會學視角,分析廣東省中小學學校場館對外開放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以期為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良性運行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查閱了十年來廣東省學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方面的大量資料,以及管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與之相關方面的大量文獻,為本課題提供充分的理論基礎。
自編中小學場館主要負責人、體育教師和學校周邊居民問卷,并針對問卷提綱咨詢了多名專家,從不同角度對問卷進行了分析和改進(具體問卷見附表)。抽樣調查了廣東省26所中小學體育場館負責人、相關體育教師和學校周邊居民,采用當場發放問卷并當場回收的方式,共發放學校場館負責人26份,回收26份,有效問卷26份;相關教師發放150份,回收135份,有效問卷120份;居民發放780份,回收720份,有效問卷708份。
對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較好的學校進行實地走訪調查,訪問學校體育和社會學專家、各地體育局相關行政領導以及學校領導,獲得寶貴的第一手數據。
采用常規統計方法,利用SPSS13.0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對問卷數據進行KMO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結果如表1,KMO值為0.645(接近1),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相伴概率Sig.為0.000(<0.01),因此認為問卷數據非常適合因子分析。

表1 KMO and Bartlett’s Test

表2 因子被解釋程度
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方法進行因子旋轉,旋轉后構成因子變量的特征值、方差貢獻率、累計方差貢獻率(如表1),旋轉后5個公共因子反映了原變量指標54.48的信息,意味著5個主成份已反映原有變量的大部分信息。從表2選取因子載荷系數絕對值最大的指標,并根據指標的意義進行命名,得出影響中小學體育場館設施對外開放可持續發展的因子命名表(如表3)。

表3 旋轉后因子載荷矩陣

表4 因子命名
因子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是衡量各因子相對重要性的指標,從因子結構表可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為第一因子F1,次重要因素為第二因子F2,第三重要因素為F3,其他依次為F4和F5,各因子名稱參見表4。
人是一切事物的主體,所有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策執行者對于政策的執行力度。如何將政策正確有效地執行下去,是解決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根本問題[2]。
大部分中小學學校領導及相關教師對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持支持態度,認為學校的場地設施相對社會較為充裕,是有利于社會、有益于群眾的,學校應采取積極的態度,促成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他們談到開放可能會給學校的秩序帶來影響,但可通過加強管理來避免或減少。另有部分學校[3]長期以來都是以封閉式教學管理為主,學校體育設施雖然由國家投資建設,但是由于受傳統思想、教育環境等影響,學校領導、教職工乃至所有學生都認為學校體育設施是學校的私有財產,不能被社會上的人利用,他們到學校鍛煉會破壞學校的場地設施,影響到學生的體育鍛煉和學習。導致其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的工作消極應付,向社會開放工作開展緩慢。
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向社會開放過程中,不管管理體系是哪一種,管理人員、專業指導員、安保人員、環衛工人等員工的薪酬,場館運營成本,場館設施的耗損、維護、更新等都需要相當較大數量的經費支持,能否得到應有的補充,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的力度。因此,實踐中資金問題在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的影響因素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4]。
廣東省對解決場館經費問題已出臺法律法規:各中小學校公用經費按不低于5 %的比例專項用于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確保體育教學器材的及時添置和維修,配齊、配強中小學體育教師和衛生人員等[5]。2006年1月1日,由廣州市教育局、體育局、物價局、財政局聯合新修訂的《廣州市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辦法》正式實施。該辦法中制定的收費標準比社會上同類公共體育設施的價格低,并且對學生、老年人、殘疾人等免費或優惠開放,所收取的費用由學校繳入財政專戶,納入“收支兩條線”管理。所收取的費用,應當主要用于學校體育設施的維護、管理和事業發展及服務人員的報酬,收支情況應當依法接受監督管理。
有研究[6]調查發現有償開放學校三方面人員的態度均高于未有償開放學校;體育部門領導和職工對場館有償開放的支持度明顯高于學校領導,其中有償開放學校體育部門領導對場館有償開放的支持度最高,未有償開放學校領導對有償開放的支持度最低。

表6 次重要因子F2“資金問題因子”包含的指標
在《廣州市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辦法》中明確規定,學校應當在保障教學、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前提下,利用非教學時間,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具體開放時間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的學校,應當將學校體育設施的名稱、地址、服務項目等報備所在區(縣級市)教育、體育行政部門備案。根據學校體育設施的功能、特點向公眾開放,應當完善服務規范,保障學校體育設施用于開展文明、健康的體育活動。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配備適當的管理人員,保證學校體育設施開放時完好。向公眾公示服務內容、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以及開放時間。學校體育設施因維修、教學等原因需要停止開放的,應當提前向公眾公示并以適當的方式標明設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中小學體育場館設施對外開后,如何開放,開放過程中所需費用如何解決,發生傷害事故等一系列問題由誰負責,都致使許多學校還不敢開放。管理措施的缺失是制約中小學體育場館開放的一項重要因素[2]。

表7 第三重要因子F3“組織管理問題因子”包含的指標
學校體育場館在開放過程中涉及到校園安全、健身者運動安全、校園體育設施安全等,因此,學校應該實行投保制度、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巡視檢查制度,構建立體化的安全保障機制。如引進保險機制,建立應急機制,推動聯合保衛機制[7]。
公眾[8]在使用學校體育設施時,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維護學校的教學、工作和生活秩序,愛護學校體育設施,正確使用學校體育設施,服從學校的管理,公眾因不服從管理而導致發生安全事故,應當承擔安全事故責任。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破壞學校體育設施及其他設施。

表8 第四重要因子F4“安全問題因子”包含的指標
學校體育場館要在完成體育教學、運動訓練的基礎上發揮其社會職能,服務于社會。在對外服務過程中要做到“有序”、“有度”、“有償”、“有利”“、有法”[7]。學校根據開放工作的需要,可以配備社會體育指導員,由區(縣級市)以上體育行政部門根據有關規定確定。 有效地緩解目前社會體育指導員不足的狀態,使鍛煉者有機會得到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或體育教師的健身指導服務、體育信息服務和體育活動的組織服務等。同時針對鍛煉者舉辦各類體育項目培訓班或者社區體育競賽活動,提高群眾的體育運動技能和水平,加強管理、提高全體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樹立新的思想觀念是當務之急。

表9 第五重要因子F5“服務內容與質量因子”包含的指標
1)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學校管理者、學校相關教師的開放意識以及資源共享的法律保障與補償機制組成的因子F1“領導者的決策因子”是影響中小學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子。
2)場館運營的收支狀況組成的因子F2“資金問題因子”是影響中小學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的次重要因子。
3)F3組織管理問題因子、F4安全問題因子、F5服務內容與質量因子也是影響中小學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子。
中小學學校領導是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決策者,應該根據法律法規和學校及社區的具體情況,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與機制,綜合調控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發展。建立有效場館運營機制、資金問題機制、安全問題機制、服務內容與質量機制以及學校與社區共建等機制,加強對外宣傳與監管的力度。同時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協調政府、學校等方面的關系,推進我國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工作的全面開展。
[1]梁偉.廣州地區示范性高中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現狀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2.
[2]于卓.我國中小學體育場館開放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8,26(2):60-63.
[3]桂琦.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對社會開放之研究[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26(2):119-120.
[4]梁慧超,金浩.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影響因素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23(5):98-100.
[5]編輯部.廣東:關注青少年體質健康 擬將公共場館全部開放[N]人民日報,2006-02-10(2),
[6]黃振鵬,王革.廣東省高校體育場館資源開發利用的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17(5):13-15.
[7]劉勇.我國學校體育場館服務于社會的長效機制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1):27-30.
[8]體育局.廣州市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辦法[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