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高華
(梧州學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廣西梧州 543002)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研究
姚高華
(梧州學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廣西梧州 543002)
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是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標準(ICT-CST)》,信息技術素養包含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信息技術環境下知識深化能力和知識創造能力。因此,高校青年教師應通過多層次行動學習、切實增強信息技術操作技能、明確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中的角色定位等途徑提升自身信息技術素養,對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高校青年教師;信息技術素養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我國目前信息化教育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國家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也越來越重視。教育部在2010年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對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特別是提升高校青年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對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具有迫切和重要意義。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各環節進行融合,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造性,從而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過程結構轉變成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相結合”的教學過程結構。
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三個標志性的基本屬性分別為: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變革傳統教學結構[1]。其中,變革傳統教學結構是為了實現創新人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最終目標,而變革傳統教學結構則需要新型教學方式的支持,新型教學方式是在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中才能完成,因此,信息化教學環境的營造是整個整合過程的基礎與起點,而信息化教學環境營造的主體就是教師,歸根結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前提在于教師是否具備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的信息技術素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認為,要達到教育信息化的最終目的,要求教師具備信息化教學環境下必要的信息技術素養。而目前我國高校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師隊伍,是在近些年逐漸建立起來的一支年輕的骨干教師隊伍。在學歷教育階段,大多數青年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等教師教育條件性知識的掌握尚屬不足,對專業的信息化技術也缺乏系統的學習與實踐,沒有經歷專業的信息教育技術培訓與相關的資格認定,條件性知識的欠缺使得高校青年教師通過繼續教育來補償,但仍然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信息技術素養不高等問題[2]。而信息技術素養是信息化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關鍵條件,影響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改革。因此,在信息化教育趨勢下,提高高校青年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不僅對青年教師獲得系統的條件性知識與實踐性知識、提升自我信息化教學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為促進高校信息化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發展、改革傳統教學結構、培養創新人才提供有力的師資隊伍保障。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課堂教學前對信息的選擇與組織、課堂教學中對信息的表達與實踐以及課堂教學后對信息的交流與反饋的后續環節,使信息技術成為教與學各個環節的核心要素,因此,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是影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因素。而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是一個綜合體,目前理論界將這一綜合能力要求描述成為信息技術素養,因此,信息技術素養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是作為對教師一種穩定的能力構成要求。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標準(ICT-CST)》(ICT Competency Standary for Teachers,簡稱ICT-CST),基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教育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ICT-CST對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能力的標準作出了詳細的規定[3]。主要包含以下3個層次。
2.1 信息技術操作能力
在教學中,信息技術操作能力是指教師能夠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入到教學的過程,將信息技術作為基本的工具與手段來改變傳統的教與學方式,創造新型的課堂教學結構;教師能根據教學環節與人才培養的本質與內在要求,有針對性和選擇性地使用或不使用不同類型的信息技術,尤其是要根據所在學科與課程的知識結構與特點,對某類信息技術能力的專業進行把握,以支持自身的專業發展。
因此,對高校青年教師而言,基本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具體表現在能了解、認識各種基礎的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屬性與使用方法,例如,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文字、圖形圖像的處理、音頻視頻軟件的編輯等多媒體教學技術和資源的使用;熟練運用計算機輔助開發和使用(CAI)教學課件;掌握電子數據庫、文獻、統計軟件、BBS的使用等相關技術;能熟練運用支持網絡教學的計算機操作功能平臺。最后,教師應具備結合學科課程的特性與學生個性特點,選擇與組合適宜的信息化技術工具與手段。在此基礎上,教師將掌握的信息技術工具與手段用來營造新型的信息化教學環境,為學生創設互動合作的課堂,并對整個教與學過程進行評價與管理。
2.2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知識深化能力
信息技術環境下知識深化能力要求教師采用新型教與學的方式,組織基于項目教學或探究性教學式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嘗試將概念、理論與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復雜問題;教師應有能力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教師對自己角色的清晰認識和定位,即引導學生明確自我學習的任務與要求;能引導學生對知識本質的探索,支持學生相互協作共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設計學習計劃并監控該項計劃的實施與完成。
因此,在高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首先,青年教師應具備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下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的方式,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合作學習活動,例如,項目合作、問題合作等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進入自己的角色,使學生能深化對理論、概念等知識的認識,并具有能用它們來解決較復雜的問題的能力。其次,為更好地支持課堂內外基于項目學習或探究性學習,青年教師應駕馭相適宜的開放式教學資源,例如,網絡搜索引擎、網絡模擬仿真系統、在線數據庫等。最后,為達到上述要求,青年教師應具有通過信息化技術培訓和學習來促進自我專業能力的發展,包括運用信息化技術管理教學過程、通過行動學習對教學過程的實施進行評價與反思,交流與分享教師與學生的親身體驗,總結最佳的教學細節的處理方法、制定自我信息技術素養提高的進修計劃等方式。
2.3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知識創造能力
信息技術環境下知識創造能力是指在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與更新的趨勢下,教師應具有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教學觀念。它包涵三個層次:第一,人才培養目標中21世紀新技能要求的變化,包括自我解決問題、與他人有效溝通、合作,探究性實驗、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表達等能力;第二,教師應能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進行客觀評價,并保持不斷地自我學習。基于信息化環境下,高校青教師要培養學生獲得知識創造能力,應具備幾種專業能力:能營造信息化學習環境;具備自我設計與開發能力,例如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虛擬學習社區的構建、網頁與網站設計、開放性第二網絡課堂,獲取多種信息化學習資源;能運用信息技術有意識地培養與發展學生的知識技能、批判性創新思維、探索與創造能力。最后,教師應最先實現在新的教育學方式下的示范性主體角色,開展教學方式改革試驗,在實踐中探索教育方式的創新,并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知識創造能力的要求。
因此,要成功地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教師需具備的信息技術素養體現在上述三個層次的素養與能力:信息技術操作能力、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知識深化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教師通過對信息技術素養的不斷培養,形成這三個層次的專業能力,進一步為“課堂學習共同體”來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在合理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掌握專業技能,重視師生在參與過程中的協作與交流,共享教與學的成果。尤其是教師應突出“課堂學習共同體”的領導者角色,為學習提供信息化技術環境,并為學習共同體提供可持續的具有知識創造意義的發展愿景。
綜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標準(ICT-CST)》對信息技術素養的能力要求,青年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是高效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條件保障,是在教育日益信息化趨勢下,優化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式、培養創新思維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根據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對信息技術素養的要求,從三個途徑促進青年教師提升自我信息技術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3.1 通過多層次的行動學習提升教師信息技術素養
行動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以相互協作與支持的方式共同解決問題,達到在行動和反思中獲得學習的目的。它是一個較為持續和高度集中的學習過程。教師通過行動學習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包含兩個方面:橫向發展和縱向發展。(1)橫向發展的主要經歷,是在信息化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不斷對教學經驗和實踐進行反思。這種學習方式突出自我學習,對青年教師而言,需要在信息化與課程整合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環節進行自我歸納、總結、反思、改進與創新。(2)縱向發展是從外部借助多種形式的資源支持,例如專家的指導,獲得自身信息素養和能力的提升。在專業支持下進行行動學習。專業支持是相關理論專家通過多種形式對行動學習小組進行理論與實踐指導,例如,專家講授、經驗觀摩,克服單一的橫向發展形式下教師不能及時地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缺乏與外界交流與溝通的缺陷。
總體上看,行動學習方法是高校青年教師提升自我發展意識和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但離不開學校管理層面上的資源與支持。因此,高校在培養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發展過程中,可以結合地區或學校實際情況組織相適應的行動學習方式,或采取“行動學習與專業支持”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發展模式。
3.2 切實增強自身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
信息技術操作技能是提高高校青年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重要環節,是否具備信息技術操作技能是信息化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因此,提高青年教師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是提升信息技術素養的先決條件,是實現信息化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礎。高校青年教師應從3個方面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1)能熟練、靈活地運用多種技術平臺和渠道,并通過多種平臺和渠道的組合及時有效地尋求與獲取有價值信息;(2)對獲取的信息進行甄別分析、選擇、技術加工、信息重組、控制傳輸和存儲開發;(3)運用上述技術信息要素構建信息化教學環境。高校青年教師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的過程,也是主動適應與探索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規律與特征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最終目標的條件保障。
3.3 明確在信息化學習環境中探究與協作學習過程角色的定位
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高校青年教師應明確自身在新的教育學模式中的“組織者”與“指導者”角色的定位。(1)基于信息技術對新型教與學方式的支持,高校青年教師能創造出基于網絡的科學探究活動所需的非傳統的新型學習環境,構建一種由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相互協作與群體交流的互動課堂。(2)以參與者的身份加入學生的探究活動與協作學習,或以評價者的身份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與協作,用這種新的課堂互動方式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深加工。(3)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了解學生在“探究性與協作式學習”中的活動規律,并進行評價與反饋。因此,在信息化技術與課堂整合過程中,教師的這三個角色可歸納為:學習環境的營造者與創設者,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指導者,學生能力深化的促進者與幫助者。因此,在高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青年教師應有科學的角色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高校青年教師在新型課堂上的主導作用。
[1]何克抗.對國內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的比較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9(9):7-16.
[2]衷克定,李燕萍.高校信息技術課程教師知識結構的分析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2):4-7.
[3]汪曉東.從教師信息素養到教師信息行為[J].開放教育研究,2012(8):26-35.
G645
A
1673-8535(2014)03-0086-04
姚高華(1981-),男,湖北仙桃人,梧州學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智能控制。
(責任編輯:覃華巧)
2014-03-26
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4JGA227);梧州學院院級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Wyjg2010B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