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燕梅+朱方長
摘 要:為了了解福建省“陽光工程”培訓現狀和問題,通過實地調研、數據分析等方式進行了分析。調研結果表明,福建省“陽光工程”培訓主要存在基層重視程度不夠、農民積極性不高、驗收難度大、培訓內容苦澀難懂等問題,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主要包括:加強組織領導、提高農民培訓積極性、改變培訓方式等。
關鍵詞:陽光工程;農民培訓;現狀及對策;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5-07-02
“陽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財政支持。主要在糧食主產區、勞動力主要輸出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開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前的職業技能培訓示范項目[1]。近年來,福建省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培訓需求,結合農業產業發展重大工程項目、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大力開展以農業職業技能、農業創業、農業專項技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培訓,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在“陽光工程”執行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陽光工程”的健康發展。鑒于此,根據工作實踐,筆者對福建省“陽光工程”培訓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具體對策,以期為福建省“陽光工程”培訓提供理論參考。
1 福建省“陽光工程”培訓現狀
近年來,福建省根據國家政策,大力開展“陽光工程”培訓,例如,2013年福建省陽光工程計劃培訓4.27萬人,其中:農業職業技能培訓0.7萬人(其中:農村經營型人才400人)、農業創業培訓0.11萬人、農業專項技術培訓3.46萬人。
2 福建省陽光工程培訓存在問題
2.1 基層政府重視不夠 近年來,中央政府和福建省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民科技教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投入也逐年加大。但個別鄉鎮、培訓院校和合作企業對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夠,還沒有完全認識到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的重要作用,認為農民教育培訓不是自己的重點工作,工作存在形式主義,沒有把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和經濟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安排農業農村工作時,把農民科技培訓和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當作軟指標來抓[2-3]。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在制定農業農村工作計劃時,重視經濟工作,忽視農民文化素質提高,重視農村物質文明建設,輕視精神文明提升的現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針對這種現狀,筆者訪談了幾位閩侯縣的鄉鎮公務員,他們認為進行農民科技教育不容易看出成效,就是做得再好,上級領導也未必能看到,也許會出力不討好,不如抓經濟建設,新農村建設見效快。雖然這些認識并不能代表福建省全部鄉鎮的心聲,但是也反應了部分鄉鎮的心態。
2.2 農民參訓積極性不高 調研表明,農民培訓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陽光工程”農民培訓的主體,有著結構、層次、類型、需求上的差異。因此,“陽光工程”農民培訓的內容安排也就很難滿足不同結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培訓主體對培訓的需求。也就是說,培訓內容對不同的培訓主體的“口味”不夠對味,或“重”或“輕”,這就造成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對培訓的積極性;二是由于經過連續幾年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大批年輕力壯、文化層次相對較高的男性、女性出外打工。留下來的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呈“三化”人員。這些農民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接受興趣較差,對知識的需求標準也很低,且他們由于家庭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和年齡等因素的制約,對培訓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高,對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接受吸納力差,需求欲、興趣欲消退,在一定的程度上給組織農民培訓的工作增加了難度。
2.3 培訓項目驗收難度大 近年來,福建省圍繞促農增收問題出臺了多項舉措,并積極探索和大力開展各項新型農民培訓工作,政策保障不斷完善。然而受培訓機構、培訓組織單位和培訓對象的穿插重疊,農民流動性大和自主性不強等因素影響,給培訓工作的的驗收程序帶來極大不便。
2.4 教育培訓內容苦澀難懂 目前,福建省農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根據福建省統計年鑒,福建省文盲占5.5%,小學文化程度占36.6%,初中文化程度占44.9%、高中文化程度占11.3%,大專及以上占1.7%。從數據可以看出,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占主體,大專及以上文(下轉37頁)(上接7頁)化程度的偏低。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最高的是廈門市,占3.1%,最低的是漳州市,僅占1.1%。根據筆者的了解,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部分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苦澀難懂,專業術語和深奧的理論知識過多,而現場演示和實踐過少,導致農民對培訓內容難以消化,直接影響了培訓效果。
3 福建省“陽光工程”培訓對策
3.1 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農辦要加強對“陽光工程”的組織領導,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充分發揮職能部門在培訓工作中的作用,特別是對福建省糧棉油糖高產創建示范方內的從業農民開展專項技術培訓,各地要加強與農業局的溝通,確保培訓任務的完成。各項目縣(市、區)農辦要結合本地實際認真制定“陽光工程”實施方案,明確工作職責,細化政策措施,把任務落到實處。同時,加強監督檢查。各級農辦要會同財政部門,通過電話和實地調查等多種方式強化監管,確保培訓項目規范實施。對培訓進展緩慢、管理不力的培訓機構,縣(市、區)農辦要及時調整其培訓任務,并報省農辦備案。省農辦將根據當年培訓任務完成情況、工作監管、資金使用、信息報送、制度建設、培訓方式創新等情況,對各項目縣(市、區)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培訓工作進行驗收考核??己私Y果將作為下年度任務安排的重要依據,引導培訓資金和任務向監管有力、實施效果良好的地區傾斜。
3.2 提高農民參加培訓積極性 針對福建省農村留守農民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農業新技術的現實問題,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實現農民思想文化素質的全面提升。一方面通過教育宣傳,可以使農民克服小農思想的狹隘性、保守性、封閉性,學習掌握現代市場科學意識,增強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掌握市場經濟規律和法則,提高農民心理承受能力和規避風險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理論宣傳、政策引導,典型示范等途徑,激發農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農業生產技術和勞動技能的熱情,增強農民科技興農,科技致富的觀念和意識,提高農民學習運用科技文化知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改變傳統的督促學習變為農民自主學習。福建省農民科技培訓應建立起約束機制,制定激勵農村成人積極參加學習的導向政策,通過立法推行實施,切實提高農民素質,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業技術推廣教育宣傳工作的深入開展是促進廣東省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只有重視、關心、支持,使之制度化、規范化,持之以恒,農業科技培訓才會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其巨大的作用。
3.3 創新培訓模式 一要創新技術培訓辦法。要以田間地塊現場技術培訓為主,采取縣、鄉鎮、村聯合,直接到重點村和產業基地,有針對性地根據農民需要開展訂單培訓、專業培訓,使農戶能夠當場聽得懂,回去做得來。二要創新樣板示范模式。要實行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依托業主開發,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實現科研、示范、推廣三者結合,實現經濟效益和示范效應的同步提高。三要創新技術資料印制。要將印發到戶的資料進行“技術翻譯”,把一些專業術語、計量單位等翻印成廣大群眾易懂、易記的“傻瓜”技術便于農民在實際中操作。四要創新服務體制機制。要通過農業科技電視節目,農情信息網、農業科技110,信息發布欄等手段為農戶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技術服務,實行“科技人員+協會+農戶”的運作模式,使協會能夠做到信息共享、技術共用、市場共占、利益共沾。
參考文獻
[1]張俊霞.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問題研究[J].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13.
[2]張娜 縣域農民科技培訓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
[3]崔海浪.昆明市五華區農民科技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
[4]林麗翩,梁茂東.莆田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模式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3(12):5614-5615.
[5]劉芳,王琛,何忠偉.北京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需求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3(06):56-58.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