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芬+熊健
摘 要:休閑農業是一種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新型農業經營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以農業生產和鄉村生活為載體,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緊密聯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可以滿足人們在物質和精神文化方面需求,含有較高文化含量和休閑價值的新型業態。它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的新途徑,順應了時代發展,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是一項發展潛力巨大的朝陽產業?,F結合安徽省六安市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問題分析,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分析;建議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5-118-03
1 研究背景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加快,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環境差異也越來越大,對于生活質量、身體健康、食品安全的關注,使得人們更加向往環境清新、幽靜舒適的鄉村,休閑農業因此應運而生。休閑農業是通過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實現的,以休閑、觀光、采摘和農耕體驗等為主要特征的農業旅游。意大利是最早發展休閑農業的國家,早在1865年就成立了“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20世紀30年代,歐洲休閑農業得到較大發展,并開始逐步向美洲、亞洲等部分國家擴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作為世界上農業人口最多、農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農業旅游也開始發展起來。大陸的沿海地區、大城市郊區出現了各種類型的休閑莊園及輔助的農家餐、農家旅館等服務項目,包括采摘果園、私家菜地、垂釣園、農家樂、兒童農莊等。國家旅游局于2002年頒布了我國第一個與農業旅游發展有關的文件《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工業旅游示范點檢查標準(試行)》,借以規范全國農業旅游的開發、管理和經營行為,推動我國農業旅游的快速健康發展;2006年3月,國家頒布的《‘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第五章中首次提出“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是我國開展休閑農業的主要標志;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為發展休閑農業指出了發展方向;2011年農業部印發《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發展休閑農業,對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閑消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1]。休閑農業是能夠帶動“三農”全面發展的新型產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為對象,在對六安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提出幾點建議及對策。
2 安徽省六安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長江與淮河之間,俗稱“皖西”,現轄金安、裕安兩區和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縣,以及省級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山清水秀是六安最寶貴的財富,海拔1 000m以上的高峰有240座,擁有梅山、佛子嶺、響洪甸、白蓮崖、磨子潭、龍河口6大水庫,盛產110多種名特稀優農副產品和1 400余種中藥材,森林覆蓋率36.2%,其中霍山、金寨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現有1個國家級“十佳生態村”和10個省級“百家生態村”。六安地域文化兼容了大別山和淮文化體系,從北到南楚文化、古城墻、安豐塘、豆腐發祥地,人間奇跡淠史杭、湯地、地質奇觀榴輝巖、西莊大溫泉、原始森林天堂寨、大別山主峰白馬尖等舉不勝舉。利用這些生態資源,六安市積極倡導和鼓勵開發休閑農業旅游度假基地,一大批鄉村觀光休閑、餐飲、住宿和度假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應勢而上。據統計2012年,六安市擁有產業園區總數814個,其中規模以上的園區31個,現代農業科技園22個,休閑農莊36個,農業觀光采摘園24個,專業村7個,農家樂725家。獲得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園區1個(圖1)。全市60多個鄉鎮發展了休閑農業和特色旅游,2012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實現接待量195.4萬人次,較2011年同期增長4.2%;銷售收入8.4億元,較2011年同期增長8.9%;年利潤2.3億元,較2011年同期增長9.5%(表1)。由此可見六安市的休閑農業已初具規模。
圖1 六安市2012年休閑農業產業類型
表1 六安市2012、2011年休閑農業主要經濟指標對比
[經濟指標\&2012年\&2011年\&銷售收入(億元)\&8.4\&7.71\&利潤(億元)\&2.3\&2.1\&占農民收入(%)\&6.20\&6.80\&年接待人數(萬人次)\&195.4\&187.6\&人均消費數(元)\&430\&411\&]
3 安徽省六安市休閑農業發展存在問題分析
但六安市休閑農業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一是類型不多。從產業類型來看,主要是以農家樂為主,2012年底,全市農家樂型占89%,其他類型只占11%。垂釣性、采摘型、游玩型、拓展參與型等結合不夠,游客很難長時間逗留,主導產業的延伸設計還不到位,產品結構雷同,特色不明顯,缺乏精品。二是發展觀念落后。主要是企業和個人自主發展,建設思路不明晰,政府引導少,沒有具體出臺支持休閑農業發展的專項政策意見,也鮮有項目安排,政府投資少。三是規模不大。存在規模小、投資少、檔次低等問題,主要是以獨立家庭經營為主,大型企業、公司從事休閑農業開發的少。據調查規模達到500萬元以上的僅占8%、100萬元以下的占62%。四是基礎建設不夠。從事農家樂、休閑農業開發的人員接受專業培訓少,導致服務水平、服務標準跟不上旅游人員的需求,譬如環境衛生、菜系安排、休閑創意、視角設計、地方特色與民俗民風挖掘方面等均存在問題。五是消費水平不高。從銷售收入來看,六安市休閑農業人均消費430元。六是對農民增收的貢獻不大。2012年六安市農民從休閑農業中獲得的收入僅占農業總收入的6.2%。
4 安徽省六安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政府積極引導,編制休閑農業發展規劃 要把休閑農業的發展規劃納入到旅游總體規劃中去,爭取各級政府出臺支持休閑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休閑農業發展,切實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要突破行政區域,突出資源特色、民風民俗、傳統文化,整合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等,避免產品同類化開發,以區域旅游線路整合休閑農業為重點,分類指導,錯位發展,實現休閑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4.2 廣泛開展合作,創新多種經營模式 與農業、旅游、林業、交通、科技等部門合作,與臺灣農械簽署休閑農業合作框架協議。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納社會資源,挖掘民間資本,以市場機制調節資本,優化重整,充分發揮社會資金在休閑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支持各類經濟實體、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伙等多種方式參與休閑農業的開發建設。重點引進經濟實力強的企業興辦休閑農業項目,盡快提高休閑農業的檔次與規模[3]。鼓勵農民以土地使用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多種形式入股組建村合作社參與經營,使更多的農民成為休閑農業的經營主體和產權主體,提高農民收入。
4.3 完善基礎設施,加強人才培訓 把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休閑農業點先延伸覆蓋,解決好道路交通、飲水安全、信息網絡、環境衛生、標示系統等方面的問題,改善休閑農業發展的硬條件,以“三通”(通路、通水、通網絡)、“三建”(建生態停車場、建旅游購物場所、建咨詢服務中心)、“四改”(改廁、改氣、改水、改廚)、“四?!保ūI鷳B、保民俗、保耕地、保質量)為目標。將休閑農業從業人員培訓納入陽光培訓工程和技能鑒定培訓體系,大力開展農業技術知識、接待禮儀、游客服務等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研討會和參觀學習等形式,引導休閑農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更新發展觀念,創新服務理念,促進休閑農業經營管理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和科學化。
4.4 突顯地方精品特色,開發多元產品 充分考慮農業生產與農業觀光、產業體驗的有機結合,完善產業類型,發揮農業、林業、文化與旅游的疊加效應,開發生態觀光型、休閑度假型、農事體驗型、生態療養型等不同類型的休閑農業產品主題,尤其要在強化休閑農業的體驗性、文化性、生態性、參與性、休閑性、度假性的前提下,深刻挖掘六安市各地域的特征內涵,以鮮明的形象對游客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著力打造旅游特色精品。圍繞休閑農業“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實現休閑農業特色化、專業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吃: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菜肴,推出一批色、香、味、形、質俱佳的地方特色菜,豐富菜色體系;?。阂幏逗吞嵘∷薜能浻布剑e極發展民俗風味濃厚、農業特色鮮明的休閑客棧,建立功能完善的住宿體系;行:規范和完善旅游交通標識,改善和美化休閑旅游道路,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游:加強休閑農業區綜合環境,結合當地特色;購:鼓勵支持研發、生產和銷售具有六安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娛:打造鄉情特色濃郁的旅游娛樂文化項目,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4.5 加大宣傳,推廣知名度 休閑農業是一項新興產業,要精心策劃,做好品牌形象設計,大力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吸引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休閑農業知名品牌,借助各類宣傳媒體、節慶活動和農博會等,全方位、多渠道加以宣傳、推介,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休閑農業產品的組織、策劃和包裝,設計個性化特色形象標識,創新營銷方式,積極與旅游企業、各類旅游聯盟和組織開展組合營銷活動。
參考文獻
[1]六安市人民政府:六安市旅游業發展“十一五”規劃[R].2011.
[2]六安市農業委員會:六安市2012年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總結[R].2013.
[3]趙熙玲.安徽省休閑農業發展實踐與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23):159-160.
(責編:施婷婷)endprint
4 安徽省六安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政府積極引導,編制休閑農業發展規劃 要把休閑農業的發展規劃納入到旅游總體規劃中去,爭取各級政府出臺支持休閑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休閑農業發展,切實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要突破行政區域,突出資源特色、民風民俗、傳統文化,整合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等,避免產品同類化開發,以區域旅游線路整合休閑農業為重點,分類指導,錯位發展,實現休閑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4.2 廣泛開展合作,創新多種經營模式 與農業、旅游、林業、交通、科技等部門合作,與臺灣農械簽署休閑農業合作框架協議。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納社會資源,挖掘民間資本,以市場機制調節資本,優化重整,充分發揮社會資金在休閑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支持各類經濟實體、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伙等多種方式參與休閑農業的開發建設。重點引進經濟實力強的企業興辦休閑農業項目,盡快提高休閑農業的檔次與規模[3]。鼓勵農民以土地使用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多種形式入股組建村合作社參與經營,使更多的農民成為休閑農業的經營主體和產權主體,提高農民收入。
4.3 完善基礎設施,加強人才培訓 把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休閑農業點先延伸覆蓋,解決好道路交通、飲水安全、信息網絡、環境衛生、標示系統等方面的問題,改善休閑農業發展的硬條件,以“三通”(通路、通水、通網絡)、“三建”(建生態停車場、建旅游購物場所、建咨詢服務中心)、“四改”(改廁、改氣、改水、改廚)、“四?!保ūI鷳B、保民俗、保耕地、保質量)為目標。將休閑農業從業人員培訓納入陽光培訓工程和技能鑒定培訓體系,大力開展農業技術知識、接待禮儀、游客服務等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研討會和參觀學習等形式,引導休閑農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更新發展觀念,創新服務理念,促進休閑農業經營管理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和科學化。
4.4 突顯地方精品特色,開發多元產品 充分考慮農業生產與農業觀光、產業體驗的有機結合,完善產業類型,發揮農業、林業、文化與旅游的疊加效應,開發生態觀光型、休閑度假型、農事體驗型、生態療養型等不同類型的休閑農業產品主題,尤其要在強化休閑農業的體驗性、文化性、生態性、參與性、休閑性、度假性的前提下,深刻挖掘六安市各地域的特征內涵,以鮮明的形象對游客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著力打造旅游特色精品。圍繞休閑農業“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實現休閑農業特色化、專業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吃: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菜肴,推出一批色、香、味、形、質俱佳的地方特色菜,豐富菜色體系;?。阂幏逗吞嵘∷薜能浻布?,積極發展民俗風味濃厚、農業特色鮮明的休閑客棧,建立功能完善的住宿體系;行:規范和完善旅游交通標識,改善和美化休閑旅游道路,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游:加強休閑農業區綜合環境,結合當地特色;購:鼓勵支持研發、生產和銷售具有六安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娛:打造鄉情特色濃郁的旅游娛樂文化項目,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4.5 加大宣傳,推廣知名度 休閑農業是一項新興產業,要精心策劃,做好品牌形象設計,大力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吸引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休閑農業知名品牌,借助各類宣傳媒體、節慶活動和農博會等,全方位、多渠道加以宣傳、推介,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休閑農業產品的組織、策劃和包裝,設計個性化特色形象標識,創新營銷方式,積極與旅游企業、各類旅游聯盟和組織開展組合營銷活動。
參考文獻
[1]六安市人民政府:六安市旅游業發展“十一五”規劃[R].2011.
[2]六安市農業委員會:六安市2012年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總結[R].2013.
[3]趙熙玲.安徽省休閑農業發展實踐與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23):159-160.
(責編:施婷婷)endprint
4 安徽省六安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政府積極引導,編制休閑農業發展規劃 要把休閑農業的發展規劃納入到旅游總體規劃中去,爭取各級政府出臺支持休閑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休閑農業發展,切實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要突破行政區域,突出資源特色、民風民俗、傳統文化,整合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等,避免產品同類化開發,以區域旅游線路整合休閑農業為重點,分類指導,錯位發展,實現休閑農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4.2 廣泛開展合作,創新多種經營模式 與農業、旅游、林業、交通、科技等部門合作,與臺灣農械簽署休閑農業合作框架協議。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納社會資源,挖掘民間資本,以市場機制調節資本,優化重整,充分發揮社會資金在休閑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支持各類經濟實體、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伙等多種方式參與休閑農業的開發建設。重點引進經濟實力強的企業興辦休閑農業項目,盡快提高休閑農業的檔次與規模[3]。鼓勵農民以土地使用權、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多種形式入股組建村合作社參與經營,使更多的農民成為休閑農業的經營主體和產權主體,提高農民收入。
4.3 完善基礎設施,加強人才培訓 把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休閑農業點先延伸覆蓋,解決好道路交通、飲水安全、信息網絡、環境衛生、標示系統等方面的問題,改善休閑農業發展的硬條件,以“三通”(通路、通水、通網絡)、“三建”(建生態停車場、建旅游購物場所、建咨詢服務中心)、“四改”(改廁、改氣、改水、改廚)、“四?!保ūI鷳B、保民俗、保耕地、保質量)為目標。將休閑農業從業人員培訓納入陽光培訓工程和技能鑒定培訓體系,大力開展農業技術知識、接待禮儀、游客服務等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研討會和參觀學習等形式,引導休閑農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更新發展觀念,創新服務理念,促進休閑農業經營管理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和科學化。
4.4 突顯地方精品特色,開發多元產品 充分考慮農業生產與農業觀光、產業體驗的有機結合,完善產業類型,發揮農業、林業、文化與旅游的疊加效應,開發生態觀光型、休閑度假型、農事體驗型、生態療養型等不同類型的休閑農業產品主題,尤其要在強化休閑農業的體驗性、文化性、生態性、參與性、休閑性、度假性的前提下,深刻挖掘六安市各地域的特征內涵,以鮮明的形象對游客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著力打造旅游特色精品。圍繞休閑農業“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實現休閑農業特色化、專業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吃: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菜肴,推出一批色、香、味、形、質俱佳的地方特色菜,豐富菜色體系;?。阂幏逗吞嵘∷薜能浻布?,積極發展民俗風味濃厚、農業特色鮮明的休閑客棧,建立功能完善的住宿體系;行:規范和完善旅游交通標識,改善和美化休閑旅游道路,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游:加強休閑農業區綜合環境,結合當地特色;購:鼓勵支持研發、生產和銷售具有六安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娛:打造鄉情特色濃郁的旅游娛樂文化項目,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4.5 加大宣傳,推廣知名度 休閑農業是一項新興產業,要精心策劃,做好品牌形象設計,大力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吸引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休閑農業知名品牌,借助各類宣傳媒體、節慶活動和農博會等,全方位、多渠道加以宣傳、推介,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休閑農業產品的組織、策劃和包裝,設計個性化特色形象標識,創新營銷方式,積極與旅游企業、各類旅游聯盟和組織開展組合營銷活動。
參考文獻
[1]六安市人民政府:六安市旅游業發展“十一五”規劃[R].2011.
[2]六安市農業委員會:六安市2012年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總結[R].2013.
[3]趙熙玲.安徽省休閑農業發展實踐與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23):159-160.
(責編:施婷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