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農民工作為改革開放以后出生的第二代農民工群體,其規模已經超過一億人,成為農民工的主體和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由于這一群體大多缺乏務農經驗、長期在城市工作生活,他們對農村鄉土社會的認同逐漸減弱,而對城市社會生活有著更多的認同和渴望,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和需求十分強烈。然而,現實社會中其市民化的步伐卻步履維艱。究其原因,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人力資本匱乏,是制約其市民化能力與進程的重要內因。
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凝結于人自身的一定技能、體能和知識水平的總和[1]。它是投資的產物,以一定的知識存量(知識、技術、信息)為物質內容,通過一定的技能和能力表現出來。一般來說,對人力資本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對個人教育水平和職業技能的考察上。就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而言,新生代農民工的人力資本狀況尤其是其教育水平和職業技能狀況直接決定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鎮的就業能力、競爭能力、生存和發展能力,對其市民化進程有著重要的影響。而目前,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的存量較低和積累不足的現狀已成為制約其市民化進程的重要障礙。
人力資本存量是指通過接受學校的正規教育積累起來的知識資本,一般用受教育水平來衡量。教育是提高勞動者智力素質的最重要的途徑,教育是提高勞動者創造力的關鍵。新生代農民的受教育水平相對于老一代農民工而言,有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與城市青年勞動力相比其文化水平仍然處于較低水平。2006年中國城市居民的受教育年限達12.9年,而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年限僅達到8.3年,二者相差將近5年[2]。據中國勞動力市場網發布的信息,2009年城市勞動力市場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需求占總需求的60.2%,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的需求僅占39.8%[3]。可見,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水平遠遠沒有達到市場的要求,人力資本存量較低成為阻礙新生代農民工進城求職進而完成市民化的重要障礙。
人力資本積累主要是指在人力資本存量的基礎上,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形成人力資本的增量。人力資本投資的方式包括學校教育、技能培訓、勞動力的遷移投資等。對于新生代農民工而言,在離開學校教育進入城市務工后,其人力資本積累的方式主要是參加各種職業技能培訓。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訓,可以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能力、增加就業機會,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水平。然而,目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中接受過正規就業技能培訓的比例非常低,導致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積累不足。
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外出就業的農民工當中51.1%的人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訓。文化程度越低接受過技能培訓的比例也越低,在文盲半文盲農民工中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占26.3%,小學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占35.5%,初中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接受過培訓的48%,高中和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工接受過技能培訓的比例分別為54.8%和62.5%[4]。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技術的更新換代,企業對勞動者素質和職業技能的要求不斷提高,對高技術勞動力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新生代農民工不能再像老一代農民工那樣僅靠出賣體力就能生存下去。從企業招聘人才的工種結構看,目前最緊缺的是技術工種,其中熟練操作工和高級技工的需求量非常大。根據國家市場信息網2011年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全國104個城市中,各種技能型人才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技師、高級技師和高級技能人員的求人倍率分別高達2.25、1.84、1.78,呈現出顯著的供不應求特征。一些行業和工種,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才能夠勝任,如電子裝配工、縫紉工、印刷工、噴漆工、焊接工、絲印工、機械操作工等。然而,新生代農民工由于職業技能的缺乏,無法適應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面對旺盛的技工市場要求,與機會擦肩而過[5]。
造成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存量較低、積累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國教育資源分配的嚴重不公正、不平衡現象,造成農村基礎教育長期落后于城市;另一方面在于我國針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的不健全,導致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缺乏。
一方面,從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看,嚴重偏向高等教育。中央政府采取優先發展高等教育的戰略,省級財政絕大部分也用于高等教育,義務教育被排除在投資重點之外。另一方面,教育投資經費在城鄉之間的分配中,明顯向城市偏斜。2008年全國教育經費中用于普通教育投資的比例只有7%,而農村義務教育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只有2%[6]。教育投資分配的不均衡,直接導致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短缺,從而使得教學條件和教師的職業水平無法達到農村教育的實際需要。從總體上看,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處于非常低下的水平,這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構成了重要障礙,限制了他們進城就業能力,延緩了國家城市化的總體進程。
首先,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村職業教育未被納入整個國民教育體系。職業教育同普通教育相比,比重低,投入少。同樣來自中國農民工最新情況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2006年普通中專學校只為普通中學的3.9%,在校生為普通中學的5.9%;成人中專學校為普通中學的3.6%,在校生為普通中學的1.2%;職業中學為普通中學的8.6%,在校生為普通中學的6.2%,中等職業教育占高中階段教育的比重處于下降趨勢。其次,職業技能培訓發展滯后,覆蓋面小。2006年外出新生代農民工中掌握了一定專業技能、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占28.2%,其中新生代農民工通過政府組織參加培訓的占10.7%,企業組織參加培訓的占30%,新生代農民工自己參加培訓的占59.3%。71.8%的外出農民工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訓,他們主要靠體力掙錢。再次,培訓質量差,許多培訓內容與生產實際脫節。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大都設施簡陋,實訓設備缺乏,職業培訓的教材、課程相對于農民工針對性、實用性不強,培訓方式不夠靈活,培訓地點不貼近農民,難以適應新生代農民工轉移就業培訓需求。
正規基礎教育是中國農村教育的基礎,是實現農村勞動力有效轉移的重要前提,它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正規基礎教育的質量決定著未來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素質。因此,基于農村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農村教育必須重視正規的基礎教育。首先,要加大政府對正規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政府作為主體,應撥出專款,彌補農村正規基礎教育的經費缺口。同時,改變經費分配的比例,優先發展基礎教育,在基礎教育領域實行中央全額撥款的免費教育,保證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提高農村人力資本的存量,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其次,要確保教育機會的公平和均等,營造和改善農村教育環境。確保農村的適齡兒童與城市的兒童享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同時政府要對教育環境進行積極的改善,保證教師待遇的逐步提高,按時足額發放教師工資。同時,指導和監督農村教師增強事業心和責任心,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再次,要拓寬教育事業的投資渠道,積極鼓勵和引導來自于社會各界資金參與到教育事業的建設中來,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辦學格局。更新教育思想,加快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提高農村基礎教育的質量。
首先,建立完善政府主導的城鄉銜接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體系。一方面,發展與義務教育相銜接的農村職業技能教育,重點建設一批農村骨干職業學校和成人文化技術培訓基地;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師資、教材和實訓基地建設,鼓勵各類社會教育培訓機構承擔農村職業培訓任務,主動開展多形式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活動。另一方面,輸出地政府與輸入地政府要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需要,把對進城農民工培訓納入到整體工作的范圍內,攜手搞好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引導性培訓。其次,支持用人單位在勞動力輸出地建立穩定的勞務培訓基地,合作發展訂單式培訓。要引導各級各類公辦、民辦學校采取廠校掛鉤、合作辦學等多種形式解決實訓設施,編寫實用教材,培養師資力量,實行公辦、民辦培訓機構平等競爭。再次,形成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培訓、介紹就業一體化機制。一方面,建設全國統一的信息暢通、反應靈敏、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勞動力市場。實施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村村通”工程,實現省、市、縣、鄉實時聯網,統一進行勞動力資源和就業信息的采集、分析、匯總、發布,為城鄉勞動者、企業、培訓機構提供有質有量的市場信息服務。另一方面,按市場需求合理設置培訓專業和內容,確保職業技能培訓市場與企業需求的對接,提高培訓后的就業率。
[1][美]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吳珠華,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
[2]簡新華,黃琨.中國農民工最新情況調查報告[J].中國人口·資源·環境,2007(6):15.
[3]全國總工會.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研究報告[N].工人日報,2010-06-21(1).
[4]國家統計局,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0-03-19].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
[5]林娣.供求總量與結構視角下“民工荒”問題透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254.
[6]張玉林.中國城鄉教育差距[J].戰略與管理,200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