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對高校學生黨員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但就當前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著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唯有開拓思路,多管齊下,才能創新和發展與當前時代發展相適應、真正有利于高校學生黨員堅定理想信念、強化黨性修養的信仰教育。
從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工作的角度來看,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工作從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到其入黨過程的組織審查及學生黨員的組織生活與繼續教育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
當前大部分高校黨校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課程多以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主,未能充分做到結合中國實際、結合當前實際、結合當代大學生實際設置課程,也就不能充分調動入黨積極分子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目前,大多數高校仍主要以黨課的形式進行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總體上看,教學模式比較單一,教育手段也比較呆板,教育效果難以得到保證,在入黨積極分子培訓這一學生黨員信仰教育的第一環節上便出現了問題。
由于高校黨校和黨務工作者的配備不能與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的事實相適應,使得針對高校學生中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與培訓工作,不能做到對個體充分的、個性化的關注,而批量化、集體化的教學與培訓,勢必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對黨的知識、認識和覺悟的個性化需求。
2010年6月,《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進行高校學生的實踐培養[1],在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當中,黨的信念教育、價值觀教育唯有在實踐中、在群眾中才能獲得直接體驗,這也是黨的群眾路線這一根本工作路線的要求。而在當前的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過程中,深入群眾、服務群眾的教育環節恰恰存在很大程度的缺位,這既不利于學生黨員積極分子黨的信仰的養成,也不利于他們對黨的性質、宗旨和黨的群眾路線的體驗。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高校學生的入黨動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出于個人榮譽、隨大流甚至是出于謀求更好的工作和發展機會等功利性動機[2]。學生入黨動機考查不準確,直接影響著對學生黨員的評價、考查等其他方面黨的工作,直接影響到學生黨員信仰教育的成效。
學生黨員發展的基本標準是黨章規定的黨員標準,其中一個重要前提是其政治思想狀況,即學生黨員不僅是在組織上入黨,更應從思想上入黨。如前所述,在學生黨員評價體系當中,往往不能夠堅持政治思想這一前提條件,以至于出現諸多錯位與誤區。學生黨員發展標準的錯位,不僅影響了學生黨員的發展和培養,而且直接影響著學生黨員對黨的認識。
按照《中國共產黨黨章》的規定,對學生黨員在預備考查階段,要征求黨內外有關群眾的意見,進行嚴格的審查。而高校基層黨組織在發展學生黨員的過程中,學生黨員考查機制有表面化、形式化的傾向,不能夠充分發揮在黨員考查過程中對其進行信仰教育,提高其對黨的認識的作用。
學生黨員的評價必須以黨章為準則來執行標準。其基本的評價內容既要包括學生黨員的政治思想這個前提,同時還要兼顧學生的學習成績、道德品質、生活表現和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的指標[3]。但在實際工作當中,對高校學生黨員的評價體系并不完善,偏重學習成績作為發展黨員的核心指標、不注意考查黨員的生活表現等種種問題影響著對學生黨員的評價。在學生黨員評價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如評價標準的不客觀等等都可能使學生黨員對黨的認知產生偏差,影響學生黨員的信仰與信念。
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與培訓、黨員發展過程中的把關和信仰教育是學生黨員入黨前強化信念與信仰的重要環節。而在入黨后,繼續開展對學生黨員的信仰教育,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則是加強學生黨員黨性修養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要內容,當前,這方面的工作也存在著后勁不足的問題。
當前,在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觀社會環境的影響,也有高校整體工作和黨務工作現狀的制約,總結前述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至少需要從四個方面著手,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工作。
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在利用傳統的黨課培訓模式進行學生黨員信仰教育之外,急需創新學生黨員信仰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方法。創新學生黨員信仰教育的內容、方式和方法,需要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大轉型的時代特點,結合當代中國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機遇,結合高等教育和高校發展的特征與個體差異,針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發展狀況、針對當代大學生信仰需求狀況,進行系統性、綜合性的考量。要以《中國共產黨黨章》為基本準則,以高校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工作為途徑,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黨員的信仰教育工作,其中不僅要重視課堂手段、學生工作的途徑,還要充分利用當代大學生熟悉的網絡、積極參與的校園文化活動、深入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方法[4],全方位、系統地進行學生黨員的信仰教育工作。
學生黨員的信仰教育,是學生黨員教育與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學生黨員的信仰教育,強化其信仰與信念,提供其黨性修養,需要創新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制度。從觀念上來說,針對學生黨員的信仰教育,要尊重其個性發展,變灌輸式的教育為引導式的教育,確立引導與服務相結合的理念;從機制上來說,在當前條件下,尤其要激發學生黨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變接受教育為自我教育,建立信仰教育的自我教育與管理機制;從手段上來講,要充分利用學生頻繁接觸的各種網絡手段,如微博、微信等,強化基層黨組織與學生黨員之間、學生黨員之間的互動,通過建立黨支部群等網絡便利,使學生黨員能夠及時、充分地“浸透”在黨組織和信仰教育的環境與氛圍當中[5]。
當前,全黨正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高校學生黨員的信仰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堅定的信仰來自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來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唯有在服務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黨員才能夠更好地認同與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并內化為自身的黨性修養。因此,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必須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統一,這是黨的群眾路線的要求,也只有在群眾中,才能夠使學生黨員得到充分鍛煉,使其理想信念不至于脫離群眾。在社會實踐當中開展學生黨員信仰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所學專長,使其專業知識能夠在社會實踐當中既服務群眾又得以檢驗;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當中人民群眾的智慧,使學生黨員能夠在實踐當中認識中國國情、服務中國現實、堅定理想信念。
基層黨組織是學生黨員信仰教育的直接教育主體,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黨員信仰教育的成效。在學生黨員信仰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就要建設一個學習型的黨組織。高校學習氛圍濃厚,在高校當中開展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提高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黨員的積極性。在學生黨員信仰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高校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還要完善黨組織的組織生活及其方式,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形式,加強黨組織在學生黨員日常學習、生活和心目中的地位與影響。在工作態度與方法上,不僅要注意尊重學生黨員的個性發展和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也要充分發揚民主,使黨組織能夠真正吸引學生黨員,將黨組織的各種組織生活做到實處、產生實效。
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是一項貫穿從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到發展黨員再到黨員組織生活和教育始終的系統性工作。唯有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的要求,把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工作提高到“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6]的高度來加以重視,將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工作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統一起來,才能夠在正視問題的同時,努力謀求問題的解決途徑、創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真正改進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工作,培養造就出信仰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1]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2]劉景偉,等.“90后”大學生入黨動機調查與分析[J].成功(教育),2012(3):238-240.
[3]賀翔,孫玉鑫,黃曉穎.關于建立高校學生黨員評價體系的思考[J].改革與開放,2009(12):30.
[4]劉海雁.創新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2):146-148.
[5]張韓.社會轉型期高校學生黨員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9(2):103-105.
[6]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黨[2013]22號[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307/xxgk_15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