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璐敏
集聚、輻射與創新:大學城對其周邊區域經濟的影響
——以上海松江大學城為個案
高璐敏
(上海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上海201701)
高等教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文化引擎,在以城市化為核心的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學城作為一種文化促進和發展模式,以其獨特的功能和特點,成為對周邊區域經濟發揮影響的重要因素。以上海松江大學城作為典型個案,分析其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說明其具有的集聚、輻射、創新互動效應對區域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多方面影響。
大學城;區域經濟;影響因素
大學城是以大學為主體,具有一定地域規模、人口規模、有特定整體功能和環境特征的一種聚集形式,是大學園區的綜合體。其基本模式和形態是以某一人口密集和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中心城市為依托,在該城市圈的特定區位上集中多個大學,并對其內外資源和數量、功能進行綜合配置,從而形成以大學為紐帶,輻射周邊地區,集教育、產業和生活服務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特定文教區域[1]。
高等教育的智力資源、創新能力需要有發揮作用的平臺。產業既可以借助高等學校的教學、科研優勢而提升水平,又可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方式將創新轉化為生產力,還能夠促進高等教育自身的完善與發展,二者是互相推動、相互促進的關系。因此,大學城這種高等教育集聚模式的形成主要由政府主導,在政策、經濟以及規劃上有一定的優惠性政策,號召和鼓勵社會、企業主動參與建設,形成高效創新、智力互補、資源共享的大學城模式。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我國的大學城迅速發展起來。到2005年底,全國已建成的大學城60余座。
伴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發展建構起來的大學城,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和影響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通過大學城建設,推進城市整體布局和開發的進程,也進一步推進了都市衛星城建設。為此,上海市以“知識型產業為重”的發展方針為指導,針對上海市高校教育體制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嘗試,形成了張江高科園區、松江大學城和上海楊浦區大學城,構成新型知識園區的總體布局。
第二,大學城建設也順應了高等教育現代化、社會化發展的趨勢,面對經濟轉型與發展的機遇和知識創新要求,社會迫切需要利用大學城的優勢教育資源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這個過程中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國際上著名的位于斯坦福和加州大學附近的“硅谷”。
第三,大學城的建設也使大學敞開校門,與社會、企業更多地接觸,整合并更好地發揮人才資源優勢,起到大學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作用。因此,研究大學城建設對周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的影響,對于系統地認識、利用和發展大學城這一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事物,使其更好地服務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上海松江大學城位于上海市西南,是市區通往浙江的重要門戶,擁有國家級出口加工區、旅游度假區和市級工業區、科技園區。1999年大學城工程立項并于2000年初全面啟動。在“自愿結合,平等協商,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協調發展”的原則指導下,松江大學城采用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機制、新模式進行建設。區里出讓土地,基建項目主要利用銀行貸款,高校以租賃的方式進駐。2001年10月松江大學城正式迎接第一批新生入駐,目前總占地面積7 600畝的松江大學城建設已基本結束,現擁有上海外國語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東華大學、復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和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等7所高校,建筑面積達100多萬平方米,學生人數7萬人左右,教職員工近萬名。在該大學城輻射作用影響下,松江區域經濟發展有了明顯的質的提升并帶來更強大的創新效應。
(一)城區建設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
松江大學城的建設吸引了大批的人口聚集到松江,城區人口數量持續增長,松江區常住人口從2002年的50.3萬人,到2011年增加到165萬人,增幅達228%。而同一階段,上海市常住人口增幅為44.4%[2]。同時拉動了地產業的旺盛發展,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也帶來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商機。
據松江大學城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的有關資料顯示,在籌建大學城之前,該地區是大片的低洼農田,當時地價僅為25萬元/畝。而在大學城籌建以后,以大學城為中心的城南區地價漲至36萬元/畝,城北地區漲至40萬元/畝,城西地區漲至38萬元/畝,而搶手的商業用地則漲至50萬元/畝,比以前翻了一番。對于住宅房價,幾年來也持續攀升,2001至2003年松江新城住房均價僅為2 000—2 800元/平方米,到了2004年漲至4 000元/平方米,2005年初達到5 000—7 000元/平方米,2009年開始伴隨著全國房價的大幅攀升,松江普通住宅的均價已經破萬元大關,截止到2012年底,松江區平均房價已達16 000元/平方米,普通商品房用地價格也達900—1 100萬元/畝。人口的增長是2002年的3倍以上,房價的增長是2002年的近6倍,土地價格是2001年的40倍。
(二)刺激當地消費、擴大了就業
建設大學城給當地帶來了旺盛的人氣和商機,對當地的消費市場產生很大的刺激拉動作用。松江大學城落成后,大學城的建立,使周邊的土地類型從原來的農田變化為第三產業的各行業用地。多家地產投資商看好這一區域潛在的發展優勢,持續的開發效應提振了銷售、租賃等房地產業的發展;上海市的許多餐飲、文體、服裝等行業也紛紛將目光投向這里,于是,在松江大學城校園的周邊區域,雨后春筍般出現書店、文化用品店、各類服裝店、餐館、咖啡屋等商業設施,諸多以學生為主要消費群體的經營模式的生意十分火暴;許多大型超市、體育健身、教育培訓等綜合性服務設施也參與其中。通過調查,這些商業服務業的經營者大部分都居住在松江,第三產業的發展和繁榮,推動了該城區各項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此外,當地繁榮的消費市場也給許多大學生提供了校外兼職、參與社會實踐的鍛煉機會,不少店鋪中有大學生兼職打工的身影,更有大學生自主開店創業,鍛煉能力的同時也增加了收入。
(三)推進了區域基礎設施建設
1.促進了交通設施建設
為了促進大學城的建設,根據上海城區發展規劃,軌道交通9號線第一期松江新城至桂林路站段于2007年開通;第二期松江新城至楊高中路站2009年開通后,一個小時內即可到達市區徐家匯商業圈,極大地縮短了大學城與市區之間的距離;第三期松江新城至松江南站段已于2013年初開通,開通后使大學城與松江南區的聯系更加緊密。
2.加強了信息網絡建設
在當今時代,信息網絡的建設已經成為大學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由于大學城發展的需要,松江區及大學城信息化建設也得到穩步發展。不僅加強了城區通訊基礎設施布局和建設,完善了無線信號覆蓋。同時,隨著信息化生活的日益普及,啟動了“城市光網”建設,擴大了“無線城市”覆蓋范圍,并繼續優化擴大WIFI布點及3G信號覆蓋區域,通過進一步提高上網速率和質量,積極推進與城鎮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現代化社區建設工作。從而,不僅滿足了大學師生文化和信息消費的需求,也有效拉動了所在區域文化和信息產業的發展。
(四)促進了產業的創新轉型升級
大學是引領科技創新的先導力量,大學城的建設對促進當地產業結構升級、科技開發與新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引領和示范作用。與大學城建設同步,上海松江高新技術園區也于2000年成立。在松江區委、區政府加快推進松江高新技術產業化政策的支持下,目前,園區已經吸納了各類科技企業501家,注冊資本15.7億元,該高新科技園區已被批準為市級科技園區,這為松江大學城的各高校產、學、研一體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加快了知識和科技成果的轉化進程。上海精星物流設備工程有限公司等五家企業與東華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開展校企合作,共同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松江區還建立企業與高校信息交流平臺和聯系渠道,及時向大學園區內各高校就業中心發布企業招聘信息;高校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配合區人才服務中心建設“松江大學城人才服務網”,向松江大學城學生提供就業、實習、生活等方面綜合性服務,更好地促進地校合作和互動。大學城的建立進一步推動了松江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十五”期間,隨著大學城建設,逐步形成了第二、第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到200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為7.3億元,下降了10.8%;第二產業則實現增加值324.7億元,增長了30.3%,對全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73.9%;第三產業增加值124.38億元,增長29.2%。對全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26.5%,三大產業的比重為1.6∶71.7∶27.3;呈現的產業結構更趨合理,第二、第三產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增強。
(五)大學城的輻射效應推動區域文化、社會的發展
1.提升了當地的教育品質
大學城內各高校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除了常規的高等學歷教育外,園區的教育場所和師資為各種形式的非學歷職業教育提供了便利。大學城建成后,吸納了各類與地方經濟關系密切的技能培訓及認證機構設立分支機構,開展各類培訓、講座等文化交流活動,僅2010年,城區的職業教育機構完成的各類培訓達60萬人次,創歷史最高記錄,充分顯現了大學城的文化教育輻射作用,進一步加速了繼續教育、終身教育體系的形成和完善,也推動職業技術教育與經濟產業鏈的聯動發展,園區內的科技學校還被推薦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學校。
2.提升了區域的文化品位
大學城區規劃不僅建筑風格美觀,同時具有濃厚的文化積淀,園區的教職工和學生各方面素質較高,使得這一區域呈現出高品位的學術文化氛圍。多樣的文化形態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改善了當地的文化環境,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文化素質,使入住城區的城郊農民后代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每年寒暑假,大學城內各高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學子們深入周邊社區和居民家中,將知識、文化惠及該區域的社區居民。
大學城建設是市場介入政府和高校之間關系的一種模式,使原來由政府與高校構成的二元關系演變為政府、市場和高校之間的三元關系。市場因素的加入,使政府主導的公共教育管理體制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公共教育服務的新形式。其創新點在于:以發育完善的市場作為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基礎;改革公共教育體制或其中一部分為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改善政府服務的制度性變革、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引入競爭機制,改進高校公共教育服務質量;促進科技創新體制和智力資源要素的發展,拉動經濟可持續增長。
但目前松江大學城建設與發展還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和問題:首先,盡管大學城建設初始有一個整體的發展目標和教育市場化改革設計,但政府和高校之間關系的調整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政府的宏觀政策和高校管理體制尚未調整,與大學城對公共服務能力的需求仍有較大差距;其二,高校的投資和融資形式單一,仍為與母校一體化,由政府出資辦學,多元化籌資辦學的股份制、集團化、中介組織參與的市場化運作和利益分配格局并未建立。因此,拉動的區域經濟并形成顯著經濟效應的大規模產學研活動水平和研究成果轉化率較低,為周邊地區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智力與人才支撐的作用也尚不明顯;第三,受到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的影響,目前松江大學城與市區的連接僅有一條軌道交通,各大學之間需要公交車短駁,絕大多數教師居住市區,往返于學校和住宅主要依賴校車,除了上課,老師更多在市區家中完成備課和科研工作,并且由于大學城相關生活設施還不完善,大學城內各大學雖然有共建共享的圖書館和體育中心,但各高校的依存度較低,資源共享的水平和公共教育資源利用水平都比較低,身處大學城的學生每逢周末都要到市中心區游玩、消費,這些都限制著大學城及周邊區域經濟的發展。
為了使大學城能更好更快地發展,促進教育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政府應當轉變職能、高校教育管理應順應變革與發展,在政策導向上、在體制機制保障上,發揮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
(一)以市場方式拓展辦學融資渠道、發展教育服務產業體系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指出,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制度因素,要從制度上保障創新活動主體得到應得的經濟回報,并使之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應建立激勵機制,形成大學城建設中的投資者和各種創新活動主體應參與利益分配的新格局,鼓勵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創新。在這方面,臺灣的新竹大學城是大學城的典范。應制定技術研發和創新的獎勵計劃,設置一定規模的創新產品、研發和科技獎勵基金,使學校在市場化的激勵機制下,建立科研開發、軟件開發、市場開發的教育產業體系,不斷向市場投放新科技產品和提供各類教育服務,拉動經濟增長。
(二)大力扶持依托高校的科技園區建設
松江區一直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科技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巨人企業。應在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過程中,制定規劃并通過優惠政策和采取激勵措施,有效推動這一愿景早日實現,爭取更多的境內外高科技企業入駐,“筑巢引鳳”、形成各類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創新關系,形成促進當地經濟轉型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基地與產品市場。
(三)建設以服務為核心的商業化體系,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商業服務圈
目前松江大學城的商業主要以個體商戶為主,沒有形成規模,服務品種也較為單一,更多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消費,季節性特征非常明顯,每逢寒暑假學生放假期間,大部分個體經營者出于成本考慮都采用關門歇業的方式,極大地損害了區域的商業經營活力。隨著近年來松江區常住和流動人口的高速增長,迫切需要更為成熟、更具規模的商業圈。
(四)促進大學生當地就業,保障大學城經濟持久健康發展
大學城肩負著文化育人的責任和使命,而大學城走出來的每一個畢業生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扎實的專業基礎,應是社會的棟梁。隨著近年來大學城的辦學規模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外地優秀學子來到松江就讀。因此,吸納這些畢業生在當地就業,不僅解決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更為區域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撐和保障,這是一個雙贏的戰略。2010年,松江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同大學城服務辦公室一道開辦了“大學城人才服務網站”,該網站設有“了解松江”、“融入松江”、“創業松江”、“樂在松江”四大板塊,向大學城學子提供創業和人才政策指導,提供就業、實習、生活等綜合性服務信息。當地政府應更多關注大學城學生的就業,出臺優惠的政策,推動大學城學生扎根松江,建設松江。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大學城的建設不僅是教育、文化現象,也是一種經濟現象。大學城作為一個吸引和集聚人才的特殊環境,其擁有的知識成果轉化和科技研發的優勢決定了這個區域的核心競爭力。它所產生的集聚、輻射、互動效應對區域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它拉動內需、帶動城鎮人氣,提升土地商業利用價值,推進城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同時潛在的對周邊文化、教育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1]王伯偉.大學城——城市范圍的資源重組和開發[J].建筑學報,2001(9):59-61.
[2]資料來源《上海統計年鑒》(2012)(電子版)[EB/OL].http://ezlibrary.sufe.edu.cn:2193/kns55/Navi/Year Book.aspx?id=N2012080020&floor=1.2012-11-01.
The Economic Impact of University Town to Its Surrounding Areas——Based on Shanghai Songjiang University Town Case
GAO Lu-min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701,China)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cultural engin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izationcentered modernization process.As a cultural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pattern,university town become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exert influence on the surrounding area economy,with its unique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case of Shanghai Songjiang University Tow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university town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o illustrate the effect in aggregation,radiation and interaction,which has multiple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Town;Regional Economy;Impact Factor
G64
A
1001-6201(2014)01-0155-04
[責任編輯:何宏儉]
2013-06-02
上海市青年教師培養項目(Shzf0127)。
高璐敏(1984-),女,內蒙人,上海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理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