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仁
摘 要:林區土地對森林生態系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區域森林資源的安全及生態環境的建設更是緊密相關,但是由于這些年一些地方將林區土地征占,用來作為其他用途,這些做法嚴重影響了林區土地作用。有效的管理林區土地為森林資源既發揮生態效益又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保障。完善相應的配套政策、法規,以便使林地流轉活動依法有序進行,使林地等林業生產要素進入市場,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進行運作,使林業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目前把握和控制好林區土地利用方向,保護林地和林木資源,是實現經濟社會良性發展的前提與保障。
關鍵詞:林區;土地管理;建議
1 理順產權關系,明晰產權主體
首先是對于已經劃定的自留山由農戶長期無償使用,不得強行收回。是目前林業產權制度最明晰的一部分。林地集體所有的性質不變,但林木為私人所有,林農對林木享有充分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不完全的處分權。村集體只有名義上的所有權。其次,對承包到戶的責任山,必須保持產權穩定,在承包到期之前不得任意收回。在上一輪承包到期后,如果原承包做法基本合理的,可直接續包。原承包做法經依法認定明顯不合理的,可在完善有關做法的基礎上繼續承包。承包必須簽訂書面承包合同承包期限要嚴格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執行,集體不得任意收回。對于這類的產權,林地的集體所有權不變,林木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不完全的處分權歸承包者享有。再次是對目前仍由集體統一經營管理的林地、林木,山權不變,林權共享,實行資源、資金、技術的優化組合。凡經營狀況良好的股份合作林場、聯辦林場等,要繼續保持經營形式穩定,并不斷完善。對其他集中連片的有林地,按照“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原則,將產權逐步明晰到個人。對零星分散的有林地,可將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合理作價后,轉讓給個人經營。最后是對宜林荒山荒地,可采取分包到戶、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形式確定經營主體,也可以由集體統一組織開發后,再以適當方式確定經營主體。對造林難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將一定期限的使用權無償轉讓給有能力的單位或個人造林。
2 把林地承包經營權從債權確立為物權以促進其流轉
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及《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的規定,目前林地承包經營權是一種合同權利即債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物權形式。當承包方與發包方發生糾紛時,承包方只能依據債權向對方主張權利,這對承包人的利益保護是非常不利的。眾所周知森林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自然資源它的生長周期長見效慢,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發包方見到承包方的耕耘即將有所收獲時任意的撕毀合同而置承包方的利益于不顧的現象頻頻發生,這時承包方只能以違約為由根據合同法向對方主張權利。這對于承包方的權利保障是不利的。
如果把林地的承包經營權物權化。使其成為一種長期穩定的物權(通過登記的形式,當然需要法律進一步明確規定),那么當發包方見利忘義任意撕毀合同時就可以依據物權請求權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物權請求權相對于債權保護請求權而言對承包方權利的保護更具體更到位。它可以使林地承包經營權成為一種長期穩定的財產權利,不但可以有效對抗發包人任意撕毀合同隨意調整承包關系的行為及第三人的侵害行為而且可以穩定林地承包經營關系,促使承包者對土地進行投資。這對于林業的發展是極其有利的,并且也符合森林資源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
3 推行分類經營
林地的利用必須按森林分類經營的要求進行分類管理。林業分類經營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根據社會對林業生態和經濟兩個方面的需求,遵循森林有多種功能,但主導利用可以有所不同的規律,將森林的五大林種相應地劃分為公益林和商品林兩大類,對森林資源進行分類經營,按照《森林法》的分類方法有針對性的用不同的經營方法進行經營,對于防護林、特種用途林由于它們特定的生態效益我們稱之為公益林,它還是由政府經營,管理,它們的所有權是歸于國家和集體的,不宜將使用權放開經營,這樣有助于保護環境,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而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這三類林木的使用權可以有步驟的逐步放開給私人林場經營的,我們稱之為商品林,這樣可以提高林農的生產積極性,當然國家必須制定嚴格的法律規范來規制企業主的經營行為,并且對于林地的使用除非經過嚴格的程序批準,不得另作它用。
4 因地制宜、合理選擇林地流轉形式
關于林地流轉形式的選擇,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發展情況,流轉的形式、流轉的規模、流轉的進度等要與當地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決不能搞行政命令,決不能脫離實際。要更多的鼓勵農戶之間的林地自愿流轉方式,如轉讓、轉包、委托代耕(植、管)等,要尊重和鼓勵林農在林地流轉過程中對林地流轉形式的創新。對鄉村組織出面的流轉方式,要持相當謹慎的態度,行政色彩很濃的流轉,有可能自覺不自覺違背林農意愿和侵犯林農的合法權益,現實經濟實踐也證明后者以失敗的案例居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是推進林地流轉的根本出發點,在保證集體、林農收益的基礎上,要保證森林經營者的合法利益,讓森林經營者通過辛勤勞動獲取更多的利益,使林地出讓方和受讓方通過等價有償轉讓達到互利共贏,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5 規范森林資源權屬的登記制度為其進入市場進行流轉奠定基礎
面對市場經濟的發展森林資源的權屬進入市場進行流轉實屬必然,因此相關的權利通過有關機關的記載并通過一定的權利證書表現出來,起到一個公示公信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依法持有了林權證,權利人就擁有了林權證記載范圍內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森林法實施條例》第三條規定:“國家依法實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記發證制度,依法登記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因此只要擁有了林權證就能得到法律的保護,主張自己的權利。同時按照我國現行的《土地管理法》規定,對林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登記造冊和核發證書,應按《森林法》的規定執行。《森林法實施條例》第六條規定:“改變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權、使用權的應當依法辦理變更登記手續。”因此,當林權證中有關權屬的內容發生變化時必須重新換發林權證。由此可以看出林權證不僅是森林、林木、林地權屬的法律憑證,而且也是權屬有效的法律憑證。但是目前我們國家的林權登記工作嚴重滯后、混亂,因此以至于在實踐中有的森林資源權屬的登記的手續不清、方式不明。拿林地的使用權為例,在實踐中存在地權不清、地界不清的問題,因此權屬爭議和糾紛時有發生以至嚴重的影響了林業的發展。那么在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森林資源的權屬進入市場流轉的今天我們就必須完善相應的林權登記工作,從而為林權的流轉奠定基礎。這既是維護交易安全交易秩序的需要也是我國走進法治化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超,羅傳文.基于ArcGIS Engine的森林資源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森林工程,2013,01:15-20+25.
[2]劉昕,邸雪穎.三種方法對森林地表可燃物含水率的預測評價[J].森林工程,2013,02:8-13+20.
[3]溫一博,范文義.多時相遙感數據森林類型識別技術研究[J].森林工程,2013,02:14-20.
[4]楊明,王朝琴,彭彰俊.黔南州長順縣林業資源調查與分析[J].森林工程,2013,0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