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銀來+阮雙林+鄭兆陽+夏風+曹輝輝+王向陽+陳金魁
摘 要:2010-2012年,安徽省6個縣開展了棉花有害生物普查。查明:我省棉花有害生物共計146種,其中蟲害62種,病害19種,草害59種,鼠害6種。
關鍵詞:棉花;有害生物;調查結果;發生種類;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5-74-06
2010年,全國“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主要農作物有害生物種類與發生危害特點研究”項目在我省實施。根據要求,安排了蕭縣、穎東區、鳳陽縣、鳳臺縣、居巢區和東至縣6個縣(區)做了為期3a的棉花有害生物調查。通過認真調查,基本掌握了全省棉花不同生態區有害生物發生種類、發生特點和發生規律。
1 棉花有害生物調查方法
1.1 調查點的確定 根據不同農業生態區、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地理方位和規模大小,全省選擇有代表性的蕭縣、穎東區、鳳陽縣、鳳臺縣、居巢區和東至縣6個縣(區)作為調查點。每個縣(區)選擇有代表性的3個鄉(鎮),每個鄉(鎮)選3個村,每個村選3塊棉田進行調查,每塊棉田的面積不小于0.33hm2。
1.2 調查對象 在棉花生長全生育期調查棉田中發生的病害、蟲害、草害、鼠害及未知有害生物。
1.3 取樣調查方法
主要依據各種有害生物測報調查技術的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或參考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編著的《農作物有害生物測報技術手冊》等。
1.3.1 病蟲害調查時間和方法 按定點觀測和隨機調查相結合、一般調查與重點督查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利用田間踏查,在病蟲害發生盛期或表現癥狀期,選擇有代表性的區域棉田進行。調查時間為棉花苗期、蕾期和花鈴期各調查1次。取樣方法是:每個村級調查分級點選定不同類型田共計3塊,每塊田調查不少于50株,采取隨機5取樣,每個取樣點調查10株。連續調查3a。
1.3.2 鼠類調查時間和方法 調查時間是:每年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各調查1次,每個調查點連續調查2a上。取樣方法分3種,一是鼠夾法,每只鼠夾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布放1夜為1個有效夾夜,未捕捉到鼠而空翻則屬于無效鼠夾。通常以100個鼠夾1夜間所捕獲的鼠數作為鼠類種群密度的相對指標,記為100夾夜。鼠夾選擇中號鐵板鼠夾和新型全塑料鼠夾,靈敏度控制在2~3g為宜,誘餌以花生米或葵花籽為主。棉田調查面積不少于33.33hm2,常規布夾夾距為5m,行距50m;直播田沿田埂布夾,夾距為5m。二是定面積夾捕法,在地勢較平坦且作物單一的地區,50個鼠夾排列成一條直線,夾距5m,行距20m,并排4行;日落前布放鼠夾,翌日清晨檢查,連捕兩晝夜。三是地下害鼠調查,針對鼢鼠、鼴形田鼠、棕色田鼠等難以用鼠夾捕到的鼠類,采用弓箭(地箭)捕捉取樣。
1.3.3 草害調查時間和方法 在雜草發生基本定型、出苗高峰之后,雜草種類較齊全,雜草成熟之前,易于鑒別時進行雜草調查,每個調查點至少要連續調查2a。
取樣方法是:每個調查點選取不同類型田5~10塊,采取對角線5點取樣,每個樣點的取樣面積為0.25m2,50cm×50cm。先調查雜草品種再取樣,將樣方框內的所有雜草連根拔出,裝入塑料袋,加裝標簽,帶回計算各種雜草的株數。
1.3.4 未知種類調查處理方法 對有疑問或不確定的有害生物種類,參照其他相似種類的調查方法,并使用數碼相機拍攝有害生物及受害稻株照片,采集整理標本,將標本按“標本序號+照片序號”編號,以便尋求技術幫助。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棉花病害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上表1可以看出:我省棉花病害共有19種,發病程度最高的是棉苗炭疽病和立枯病,其次是枯萎病、褐斑病、角斑病、棉鈴炭疽病和莖枯病。6個縣區共同有的病害是:棉苗炭疽病、棉苗立枯病、棉角斑病、棉鈴疫病和棉鈴炭疽病等5種。
注:上表中數據為2010-2012年3a均值。0級指沒有發生;1為輕發生,指有發生,但一般不需要防治;2為中等發生,指一般采用兼治措施防治,如不防治將造成一定的損失;3為重發生,指必須針對其專門進行防治,如不防治將造成明顯損失。
2.1.1 2000-2009年棉花黃萎病發生情況及分析 黃萎病在6個調查縣(區)中只有鳳陽和居巢未見此病害,其它縣區每年均有發病,且絕大部分年份是輕發生,調查情況說明黃萎病在我省總體發病較輕。但從省棉花研究所調查研究情況得知,很多田間看似枯萎病的棉株經他們實驗室鑒定卻是黃萎病病株。也就是說沒有發病的縣區也不一定就沒有該病的發生,他們認為從總體情況看,黃萎病發生面積在擴大,發生程度在上升。
2.1.2 2000-2009年棉花枯萎病發生情況及分析 枯萎病在6個調查縣區中,除鳳臺縣1/2年份發病外,其余縣區是每年均有輕到中等程度發生,而以輕發生為主。說明我國在品種審定和推廣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 棉花蟲害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棉花害蟲共有62種,發生程度高的為棉蚜、盲蝽蟓、棉葉螨、煙粉虱、棉鈴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小地老虎、銅綠金龜子等9種害蟲。蟲害最多的是蕭縣共48種,其次是東至縣共39種,最少的是鳳臺縣共25種。
2.2.1 2000-2009年棉花綠盲蝽發生情況及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棉田綠盲蝽發生程度從2000到2009年,除鳳臺縣都是1級外,其它縣區都呈增長趨勢。發生程度最高的是蕭縣,從2005到2009年均為3級大發生,其它縣區最高只有2級。
2.2.2 2000-2009年棉花中黑盲蝽發生情況及分析 2000到2009年棉田中黑盲蝽除鳳臺縣田間未調查到外,其它只有個別縣區很少年份沒有發生。發生程度高的有蕭縣、鳳陽縣和東至縣,全省6個縣平均情況看,2009年最高為2.0級,其次是2006年為1.7級。全省總體情況看中黑盲蝽在棉花上是呈上升趨勢。
2.2.3 2000-2009年棉花煙粉虱發生情況 2000到2009年我省棉花煙粉虱以蕭縣和鳳臺縣發生較重,居巢區從2007年開始發生,到2009年均為大發生,其它縣區大部分年份發生都較輕。
2.2.4 2000-2009年棉花蚜蟲發生情況 2000年到2009年全省棉蚜以鳳陽縣發生最重,基本都是3級;蕭縣在2000到2006年發生程度為3級,以后幾年沒有發生;其它縣區各年以輕發生為主。
2.2.5 2000-2009年棉花棉鈴蟲發生情況 2000到2009年我省棉鈴蟲是以蕭縣發生最重,10a均是3級大發生;鳳陽縣最輕,從2003年后沒有發生;其它縣區在2003年后均為輕發生。
2.3 棉田雜草的種類與為害 根據調查統計,安徽省棉花雜草目前共有59種。蕭縣和居巢區最多為37種,穎東區最少為22種。6縣區共同發生的草害有馬塘、牛筋草、旱稗、狗尾草、千金子、香附子、馬齒莧、鱧腸、龍葵、田旋花和蒼耳11種。只有一個縣區發生的草害共有23種。發生程度較高有馬塘、香附子、田旋花、牛筋草、狗尾草、鐵莧菜、馬齒莧和刺兒菜等雜草(表10)。
2.4 鼠害的種類與為害 調查發現安徽省棉田鼠害有6種,分別是小家鼠、社田鼠、黑線姬鼠、黃胸鼠、褐家鼠和臭鼩。
3 結論
通過調查,基本掌握了我省棉花有害生物的種類、分布情況和發生程度。經統計,我省棉花有害生物共計146種,其中蟲害62種,病害19種,草害59種,鼠害6種。這就為我省棉花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提供了可靠依據,對于廣大棉農和農技工作者了解當地的棉花有害生物具有重要意義。
(責編:張長青)endprint
摘 要:2010-2012年,安徽省6個縣開展了棉花有害生物普查。查明:我省棉花有害生物共計146種,其中蟲害62種,病害19種,草害59種,鼠害6種。
關鍵詞:棉花;有害生物;調查結果;發生種類;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5-74-06
2010年,全國“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主要農作物有害生物種類與發生危害特點研究”項目在我省實施。根據要求,安排了蕭縣、穎東區、鳳陽縣、鳳臺縣、居巢區和東至縣6個縣(區)做了為期3a的棉花有害生物調查。通過認真調查,基本掌握了全省棉花不同生態區有害生物發生種類、發生特點和發生規律。
1 棉花有害生物調查方法
1.1 調查點的確定 根據不同農業生態區、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地理方位和規模大小,全省選擇有代表性的蕭縣、穎東區、鳳陽縣、鳳臺縣、居巢區和東至縣6個縣(區)作為調查點。每個縣(區)選擇有代表性的3個鄉(鎮),每個鄉(鎮)選3個村,每個村選3塊棉田進行調查,每塊棉田的面積不小于0.33hm2。
1.2 調查對象 在棉花生長全生育期調查棉田中發生的病害、蟲害、草害、鼠害及未知有害生物。
1.3 取樣調查方法
主要依據各種有害生物測報調查技術的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或參考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編著的《農作物有害生物測報技術手冊》等。
1.3.1 病蟲害調查時間和方法 按定點觀測和隨機調查相結合、一般調查與重點督查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利用田間踏查,在病蟲害發生盛期或表現癥狀期,選擇有代表性的區域棉田進行。調查時間為棉花苗期、蕾期和花鈴期各調查1次。取樣方法是:每個村級調查分級點選定不同類型田共計3塊,每塊田調查不少于50株,采取隨機5取樣,每個取樣點調查10株。連續調查3a。
1.3.2 鼠類調查時間和方法 調查時間是:每年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各調查1次,每個調查點連續調查2a上。取樣方法分3種,一是鼠夾法,每只鼠夾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布放1夜為1個有效夾夜,未捕捉到鼠而空翻則屬于無效鼠夾。通常以100個鼠夾1夜間所捕獲的鼠數作為鼠類種群密度的相對指標,記為100夾夜。鼠夾選擇中號鐵板鼠夾和新型全塑料鼠夾,靈敏度控制在2~3g為宜,誘餌以花生米或葵花籽為主。棉田調查面積不少于33.33hm2,常規布夾夾距為5m,行距50m;直播田沿田埂布夾,夾距為5m。二是定面積夾捕法,在地勢較平坦且作物單一的地區,50個鼠夾排列成一條直線,夾距5m,行距20m,并排4行;日落前布放鼠夾,翌日清晨檢查,連捕兩晝夜。三是地下害鼠調查,針對鼢鼠、鼴形田鼠、棕色田鼠等難以用鼠夾捕到的鼠類,采用弓箭(地箭)捕捉取樣。
1.3.3 草害調查時間和方法 在雜草發生基本定型、出苗高峰之后,雜草種類較齊全,雜草成熟之前,易于鑒別時進行雜草調查,每個調查點至少要連續調查2a。
取樣方法是:每個調查點選取不同類型田5~10塊,采取對角線5點取樣,每個樣點的取樣面積為0.25m2,50cm×50cm。先調查雜草品種再取樣,將樣方框內的所有雜草連根拔出,裝入塑料袋,加裝標簽,帶回計算各種雜草的株數。
1.3.4 未知種類調查處理方法 對有疑問或不確定的有害生物種類,參照其他相似種類的調查方法,并使用數碼相機拍攝有害生物及受害稻株照片,采集整理標本,將標本按“標本序號+照片序號”編號,以便尋求技術幫助。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棉花病害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上表1可以看出:我省棉花病害共有19種,發病程度最高的是棉苗炭疽病和立枯病,其次是枯萎病、褐斑病、角斑病、棉鈴炭疽病和莖枯病。6個縣區共同有的病害是:棉苗炭疽病、棉苗立枯病、棉角斑病、棉鈴疫病和棉鈴炭疽病等5種。
注:上表中數據為2010-2012年3a均值。0級指沒有發生;1為輕發生,指有發生,但一般不需要防治;2為中等發生,指一般采用兼治措施防治,如不防治將造成一定的損失;3為重發生,指必須針對其專門進行防治,如不防治將造成明顯損失。
2.1.1 2000-2009年棉花黃萎病發生情況及分析 黃萎病在6個調查縣(區)中只有鳳陽和居巢未見此病害,其它縣區每年均有發病,且絕大部分年份是輕發生,調查情況說明黃萎病在我省總體發病較輕。但從省棉花研究所調查研究情況得知,很多田間看似枯萎病的棉株經他們實驗室鑒定卻是黃萎病病株。也就是說沒有發病的縣區也不一定就沒有該病的發生,他們認為從總體情況看,黃萎病發生面積在擴大,發生程度在上升。
2.1.2 2000-2009年棉花枯萎病發生情況及分析 枯萎病在6個調查縣區中,除鳳臺縣1/2年份發病外,其余縣區是每年均有輕到中等程度發生,而以輕發生為主。說明我國在品種審定和推廣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 棉花蟲害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棉花害蟲共有62種,發生程度高的為棉蚜、盲蝽蟓、棉葉螨、煙粉虱、棉鈴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小地老虎、銅綠金龜子等9種害蟲。蟲害最多的是蕭縣共48種,其次是東至縣共39種,最少的是鳳臺縣共25種。
2.2.1 2000-2009年棉花綠盲蝽發生情況及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棉田綠盲蝽發生程度從2000到2009年,除鳳臺縣都是1級外,其它縣區都呈增長趨勢。發生程度最高的是蕭縣,從2005到2009年均為3級大發生,其它縣區最高只有2級。
2.2.2 2000-2009年棉花中黑盲蝽發生情況及分析 2000到2009年棉田中黑盲蝽除鳳臺縣田間未調查到外,其它只有個別縣區很少年份沒有發生。發生程度高的有蕭縣、鳳陽縣和東至縣,全省6個縣平均情況看,2009年最高為2.0級,其次是2006年為1.7級。全省總體情況看中黑盲蝽在棉花上是呈上升趨勢。
2.2.3 2000-2009年棉花煙粉虱發生情況 2000到2009年我省棉花煙粉虱以蕭縣和鳳臺縣發生較重,居巢區從2007年開始發生,到2009年均為大發生,其它縣區大部分年份發生都較輕。
2.2.4 2000-2009年棉花蚜蟲發生情況 2000年到2009年全省棉蚜以鳳陽縣發生最重,基本都是3級;蕭縣在2000到2006年發生程度為3級,以后幾年沒有發生;其它縣區各年以輕發生為主。
2.2.5 2000-2009年棉花棉鈴蟲發生情況 2000到2009年我省棉鈴蟲是以蕭縣發生最重,10a均是3級大發生;鳳陽縣最輕,從2003年后沒有發生;其它縣區在2003年后均為輕發生。
2.3 棉田雜草的種類與為害 根據調查統計,安徽省棉花雜草目前共有59種。蕭縣和居巢區最多為37種,穎東區最少為22種。6縣區共同發生的草害有馬塘、牛筋草、旱稗、狗尾草、千金子、香附子、馬齒莧、鱧腸、龍葵、田旋花和蒼耳11種。只有一個縣區發生的草害共有23種。發生程度較高有馬塘、香附子、田旋花、牛筋草、狗尾草、鐵莧菜、馬齒莧和刺兒菜等雜草(表10)。
2.4 鼠害的種類與為害 調查發現安徽省棉田鼠害有6種,分別是小家鼠、社田鼠、黑線姬鼠、黃胸鼠、褐家鼠和臭鼩。
3 結論
通過調查,基本掌握了我省棉花有害生物的種類、分布情況和發生程度。經統計,我省棉花有害生物共計146種,其中蟲害62種,病害19種,草害59種,鼠害6種。這就為我省棉花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提供了可靠依據,對于廣大棉農和農技工作者了解當地的棉花有害生物具有重要意義。
(責編:張長青)endprint
摘 要:2010-2012年,安徽省6個縣開展了棉花有害生物普查。查明:我省棉花有害生物共計146種,其中蟲害62種,病害19種,草害59種,鼠害6種。
關鍵詞:棉花;有害生物;調查結果;發生種類;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 S5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5-74-06
2010年,全國“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主要農作物有害生物種類與發生危害特點研究”項目在我省實施。根據要求,安排了蕭縣、穎東區、鳳陽縣、鳳臺縣、居巢區和東至縣6個縣(區)做了為期3a的棉花有害生物調查。通過認真調查,基本掌握了全省棉花不同生態區有害生物發生種類、發生特點和發生規律。
1 棉花有害生物調查方法
1.1 調查點的確定 根據不同農業生態區、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地理方位和規模大小,全省選擇有代表性的蕭縣、穎東區、鳳陽縣、鳳臺縣、居巢區和東至縣6個縣(區)作為調查點。每個縣(區)選擇有代表性的3個鄉(鎮),每個鄉(鎮)選3個村,每個村選3塊棉田進行調查,每塊棉田的面積不小于0.33hm2。
1.2 調查對象 在棉花生長全生育期調查棉田中發生的病害、蟲害、草害、鼠害及未知有害生物。
1.3 取樣調查方法
主要依據各種有害生物測報調查技術的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或參考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編著的《農作物有害生物測報技術手冊》等。
1.3.1 病蟲害調查時間和方法 按定點觀測和隨機調查相結合、一般調查與重點督查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利用田間踏查,在病蟲害發生盛期或表現癥狀期,選擇有代表性的區域棉田進行。調查時間為棉花苗期、蕾期和花鈴期各調查1次。取樣方法是:每個村級調查分級點選定不同類型田共計3塊,每塊田調查不少于50株,采取隨機5取樣,每個取樣點調查10株。連續調查3a。
1.3.2 鼠類調查時間和方法 調查時間是:每年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各調查1次,每個調查點連續調查2a上。取樣方法分3種,一是鼠夾法,每只鼠夾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布放1夜為1個有效夾夜,未捕捉到鼠而空翻則屬于無效鼠夾。通常以100個鼠夾1夜間所捕獲的鼠數作為鼠類種群密度的相對指標,記為100夾夜。鼠夾選擇中號鐵板鼠夾和新型全塑料鼠夾,靈敏度控制在2~3g為宜,誘餌以花生米或葵花籽為主。棉田調查面積不少于33.33hm2,常規布夾夾距為5m,行距50m;直播田沿田埂布夾,夾距為5m。二是定面積夾捕法,在地勢較平坦且作物單一的地區,50個鼠夾排列成一條直線,夾距5m,行距20m,并排4行;日落前布放鼠夾,翌日清晨檢查,連捕兩晝夜。三是地下害鼠調查,針對鼢鼠、鼴形田鼠、棕色田鼠等難以用鼠夾捕到的鼠類,采用弓箭(地箭)捕捉取樣。
1.3.3 草害調查時間和方法 在雜草發生基本定型、出苗高峰之后,雜草種類較齊全,雜草成熟之前,易于鑒別時進行雜草調查,每個調查點至少要連續調查2a。
取樣方法是:每個調查點選取不同類型田5~10塊,采取對角線5點取樣,每個樣點的取樣面積為0.25m2,50cm×50cm。先調查雜草品種再取樣,將樣方框內的所有雜草連根拔出,裝入塑料袋,加裝標簽,帶回計算各種雜草的株數。
1.3.4 未知種類調查處理方法 對有疑問或不確定的有害生物種類,參照其他相似種類的調查方法,并使用數碼相機拍攝有害生物及受害稻株照片,采集整理標本,將標本按“標本序號+照片序號”編號,以便尋求技術幫助。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棉花病害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上表1可以看出:我省棉花病害共有19種,發病程度最高的是棉苗炭疽病和立枯病,其次是枯萎病、褐斑病、角斑病、棉鈴炭疽病和莖枯病。6個縣區共同有的病害是:棉苗炭疽病、棉苗立枯病、棉角斑病、棉鈴疫病和棉鈴炭疽病等5種。
注:上表中數據為2010-2012年3a均值。0級指沒有發生;1為輕發生,指有發生,但一般不需要防治;2為中等發生,指一般采用兼治措施防治,如不防治將造成一定的損失;3為重發生,指必須針對其專門進行防治,如不防治將造成明顯損失。
2.1.1 2000-2009年棉花黃萎病發生情況及分析 黃萎病在6個調查縣(區)中只有鳳陽和居巢未見此病害,其它縣區每年均有發病,且絕大部分年份是輕發生,調查情況說明黃萎病在我省總體發病較輕。但從省棉花研究所調查研究情況得知,很多田間看似枯萎病的棉株經他們實驗室鑒定卻是黃萎病病株。也就是說沒有發病的縣區也不一定就沒有該病的發生,他們認為從總體情況看,黃萎病發生面積在擴大,發生程度在上升。
2.1.2 2000-2009年棉花枯萎病發生情況及分析 枯萎病在6個調查縣區中,除鳳臺縣1/2年份發病外,其余縣區是每年均有輕到中等程度發生,而以輕發生為主。說明我國在品種審定和推廣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 棉花蟲害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棉花害蟲共有62種,發生程度高的為棉蚜、盲蝽蟓、棉葉螨、煙粉虱、棉鈴蟲、斜紋夜蛾、甜菜夜蛾、小地老虎、銅綠金龜子等9種害蟲。蟲害最多的是蕭縣共48種,其次是東至縣共39種,最少的是鳳臺縣共25種。
2.2.1 2000-2009年棉花綠盲蝽發生情況及分析 從表5可以看出:棉田綠盲蝽發生程度從2000到2009年,除鳳臺縣都是1級外,其它縣區都呈增長趨勢。發生程度最高的是蕭縣,從2005到2009年均為3級大發生,其它縣區最高只有2級。
2.2.2 2000-2009年棉花中黑盲蝽發生情況及分析 2000到2009年棉田中黑盲蝽除鳳臺縣田間未調查到外,其它只有個別縣區很少年份沒有發生。發生程度高的有蕭縣、鳳陽縣和東至縣,全省6個縣平均情況看,2009年最高為2.0級,其次是2006年為1.7級。全省總體情況看中黑盲蝽在棉花上是呈上升趨勢。
2.2.3 2000-2009年棉花煙粉虱發生情況 2000到2009年我省棉花煙粉虱以蕭縣和鳳臺縣發生較重,居巢區從2007年開始發生,到2009年均為大發生,其它縣區大部分年份發生都較輕。
2.2.4 2000-2009年棉花蚜蟲發生情況 2000年到2009年全省棉蚜以鳳陽縣發生最重,基本都是3級;蕭縣在2000到2006年發生程度為3級,以后幾年沒有發生;其它縣區各年以輕發生為主。
2.2.5 2000-2009年棉花棉鈴蟲發生情況 2000到2009年我省棉鈴蟲是以蕭縣發生最重,10a均是3級大發生;鳳陽縣最輕,從2003年后沒有發生;其它縣區在2003年后均為輕發生。
2.3 棉田雜草的種類與為害 根據調查統計,安徽省棉花雜草目前共有59種。蕭縣和居巢區最多為37種,穎東區最少為22種。6縣區共同發生的草害有馬塘、牛筋草、旱稗、狗尾草、千金子、香附子、馬齒莧、鱧腸、龍葵、田旋花和蒼耳11種。只有一個縣區發生的草害共有23種。發生程度較高有馬塘、香附子、田旋花、牛筋草、狗尾草、鐵莧菜、馬齒莧和刺兒菜等雜草(表10)。
2.4 鼠害的種類與為害 調查發現安徽省棉田鼠害有6種,分別是小家鼠、社田鼠、黑線姬鼠、黃胸鼠、褐家鼠和臭鼩。
3 結論
通過調查,基本掌握了我省棉花有害生物的種類、分布情況和發生程度。經統計,我省棉花有害生物共計146種,其中蟲害62種,病害19種,草害59種,鼠害6種。這就為我省棉花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提供了可靠依據,對于廣大棉農和農技工作者了解當地的棉花有害生物具有重要意義。
(責編:張長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