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勤
針對我國高校最近頻繁出現的大學生殺人、自殺等事件進行反思,分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當代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深層原因,突破傳統,探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對策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給全社會營造出一種競爭的環境,導致社會群體心理健康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當代大學生作為時代敏感而又活躍的群體,對社會的各種變化都會有快速的反應,心理上出現焦慮、心情浮躁、緊張壓力大等癥狀,由于大學生的辯證思考能力還未成熟,釋放壓力的方式和途徑便會出現極端,導致諸多高校流血事件的發生。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大學生作為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有責任解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根據銀星嚴老師的《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研究》報告中指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呈現如下現象:
在調查研究結果中,我們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憂患意識強烈、壓力大,缺少自信,想輕生、情緒不穩定等心理問題。出現以上心理問題,凸顯出當代大學生的素質與高等素質教育不成正比。按理說在素質教育的正能量激勵下,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是比較高的。但是,卻和實際中大學生的素質相差甚遠。大學生出現各種壓力,便產生了心理健康隱患,對社會不滿情緒高漲。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分析
1.社會經濟因素。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事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速食”環境影響下,教育也出現了“快餐”通道,教育過程也有追逐功利的現象發生,最終殘害了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游戲等不健康網絡平臺也變相成為大學生犯罪和自殺的主要原因。在這個轉型的社會時代,雖然機遇和挑戰并存,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此過程中出現人們的理想和信念不強、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有很大的改變和一定程度的扭曲等現象,人性的弱點暴露無遺。作為時代敏感而又脆弱的群體,大學生勢必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他們不能正確把我自身的性格特點和個性傾向,從而在長久的不健康心理作用下釀成悲劇。
2.家庭環境因素。自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政府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到1978年后計劃生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以來。按照時間和出生周期推算,當代大學生正是我國基本國策——計劃生育的豐碩結果,當代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一些獨生子女自小受到父母及家庭的寵慣和溺愛,使他們都變成了溫室里花骨朵,經不起較大的生活挫折和磨難,有困難就依賴父母和家人,從小就形成一種大公子、大小姐的脾氣,一不順心就走極端,從不考慮結果,也不會關心周圍的人,沒有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獨立”和“依賴”的心理沖突,總是導致悲劇發生的重要因素。加之受家庭環境和家庭和諧度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發育。
3.學校教育環境影響。由于教育事業的差異性,雖然全國上下都在倡議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健康問題,但實際深入到各地區、各高校中就會發現,各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工作有所動作,但大多數都偏向于形式化,沒有落實到每個班級、每個學生的身上,同時也缺少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投入,包括師資力量和資金等方面的投入。基本上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發生一起悲劇,就解決一起悲劇,然后就搞幾天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缺乏對大學生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導致大學生流血悲劇時常發生。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1.倡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大學生的影響很大,但是作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我想他們有能力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自我、認識自我,從知識的海洋里尋求自我安慰和自我解脫的方法,獲得一個健全的人格。倡導大學生去多關心社會,多關心周圍的人,多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考慮一些事情,放開自己的內心,愉快開心地接納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勇敢面對所有的艱難困苦。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顆善良積極的心態,擁有一個健康穩定的情緒,并且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在遇到自己很沖動的事情上,多和自己的人際圈溝通交流,及時解決問題,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在利益的驅使和沖動的誘惑之下做出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
2.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用道德規范約束行為。學校和社會需要側重于多視角、全方位地培育當代大學生的理想和信仰、政治素養、道德情操和生活態度。用道德去約束大學生的行為和舉動。要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健康成長,成為綜合素質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3.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對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理解。在2013年7月30日,《焦點訪談》播出一則“一次車禍的真相”的消息,從中我們發現,目前大學生對法律的意識比較單薄,沒有任何鑒別新聞消息的能力,最初的善良通過道聽途說變成了散布謠言、蠱惑人心,危害公共安全的罪犯。這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大軟肋。在經濟利益和精神享受的誘惑和驅動下,使得當代的大學生對法律沒有明確的認識,也缺乏對構建法治社會的積極心態。對法律的漠視就是對生命的不尊重。社會、家庭和學校必須都為構建法治社會、和諧社會出一份力量。社會要加強對法制的宣傳,家庭要對大學生的行為和心理進行規范引導,學校更應加大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行為進行教育和約束,通過對法律的講解和法律知識的普及,讓當代大學生有明確的法律意識和法律頭腦,確保校園和諧,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主要體現。
參考文獻:
[1]張宏偉.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2012,(6).
[2]楊曉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2,(2).
[3]張利兵.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科技文匯,2013,(230).
[4]崔艷俠.社會實踐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