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艷玲 謝文
成都中醫藥大學2009級中西醫心血管科 四川 成都 611130
中西醫結合在慢性心衰康復期管理探討
覃艷玲 謝文
成都中醫藥大學2009級中西醫心血管科 四川 成都 611130
中西醫慢性心力衰竭康復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慢性原發性心臟病病變和心室因長期壓力或容量負荷過重,使心肌收縮力減弱,不能維持心排血量的一種復雜臨床綜合征[1]。
慢性心力衰竭是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據流行病學顯示其發病率高,預后差,死亡率高,美國大約有400萬患者,且在確診一年內約30%-40%的患者死于心衰[2]。在美國,社區調查研究顯示,在1996到2000年間,經年齡校正的心衰發病率在美國男性中達3.8‰,在女性中也達到2.9‰。2007年美國心臟學會報道,美國的心衰患者人數已經超過500萬,并且仍以55萬/年的速度不斷增加。另外,Framingham研究還發現,當年齡到40歲時,人群發生心衰的危險性明顯增高(男性:21%,女性: 20%),而且這種危險性與心肌缺血及血壓水平密切相關。
流行病學研究的證據表明心力衰竭在中國成人總人群、成年男性及成年女性中的患病率分別為0.9%、0.7%及1.0%;隨年齡的增長心衰的患病率顯著上升,城市>農村,北方>南方,與高血壓的分布一致。心衰前3位的病因分別是冠心病(57.1%)、高血壓病(30.4%)和風濕性心臟病(29.6%)。
2.1 心衰的西醫治療歷史
根據慢性心衰指南,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阻滯劑、洋地黃和血管擴張劑作為心力衰竭的標準治療藥物。藥物治療的標準化,使得慢性心衰心的發病率及病死率有了顯著的降低。2000年以后開始器械及輔助裝置治療心衰,如植入心臟除顫復律器、心臟同步化治療/同步化+復律除顫器、左心室輔助裝置等。我們期待在未來將有更多的治療模式為慢性心衰患者減輕病情,延緩生存期,提高生存治療。
2.2 心衰在中醫中的歷史沿革
傳統中醫雖無"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等病名,但是中醫有關于心衰癥狀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是現存首次具體而全面記載心力衰竭癥狀表現、病因病機、治療預后的中醫文獻,在該書中并沒有心力衰竭這一病名,但可見與心衰有關的"心悸"、"喘咳"、"短氣"、"咯血"、"身重"、"腹大脛腫"等癥狀,如《素問o逆調論篇第三十四》"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客也。""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是以身重少氣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而喘也。"至漢代,心力衰竭的脈學理論、方藥療法等有所發展。《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半夏"治心下堅,胸脹"。
3.2 中醫學針對慢性心衰康復期管理的認識
雖然現代醫學針對慢性心衰的治療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心力衰竭病人的癥狀和體征,但總體卻難以阻擋心衰患者心功能的下降和疾病的持續發展,且五年生存率沒有明顯提高,且由于化學藥物的適應癥、副作用和價格昂貴等因素,使其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受到限制,心臟外科和介入新技術的應用,也為終末期心衰患者展示了良好的治療前景,但因其技術難度和昂貴的治療費用,而難以得到推廣,由此可知慢性心衰仍有諸多領域面臨挑戰,中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并且療效顯著,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癥狀、提高其生存治療,尤其符合我國國情和現狀。對慢性心衰康復期的管理上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下面是我科對慢性心衰康復期的認識:結合辯證論治及慢性心衰患者體質等因素,慢性心衰中醫即為本虛標實之病,法當補虛瀉實,康復期可分為如下諸證:
氣陰兩虛證:心悸、少氣乏力、五心煩熱、頭暈目眩、失眠、自汗盜汗、動則尤甚,舌紅少苔/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數/結代,予以炙甘草湯加減,佐以中成藥心元膠囊、參脈飲以益氣養陰。
心腎陽虛證:心悸氣短、形寒肢冷、尿少浮腫、或夜尿頻數、氣喘、腹脹、面色青灰、腰膝冷軟、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舌淡暗苔少,脈細/脈結代.
心肺氣虛證:心悸怔忡、咳喘、短氣自汗、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動則尤甚、胸悶納呆,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脈結代,予以養心湯,佐以黃芪注射液以補肺養心。
氣虛血瘀證:心悸、氣喘、面色晦暗、口唇紫紺、胸脅痹痛、尿少浮腫、脅下痞積、兩顴暗紅、精神不振、舌質暗有瘀斑瘀點。脈結代/脈澀;予以補陽還五湯加減,佐以心可舒及丹參、三七等提取物注射液以益氣活血。
而慢性心衰患者多遷延不愈,久病入絡多虛多瘀,故可隨機加用通心絡膠囊以活血化瘀等治療。
除上述湯劑,中醫還可配合針灸、穴位按摩,還可讓康復期患者進行五禽戲、易筋經及太極拳以及氣功(指玄功、內氣吐納、坐臥站功)等傳統運動。同時日常生活調護也必不可缺,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需避風寒,但是適當保持室內通風。心主神,為君主之官,七情過激均可使心功能受損而發病,如《素問·舉痛論》"悲則心系急……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故宜起居,暢情志。
加強心衰患者的院外隨訪與觀察、管理和康復,建立治療監控系統,規范治療方式,防止并發癥的發生。這樣才能更好地不斷縮減治療現狀與指南之間的差距,減緩疾病進展,降低心衰再入院率和病死率。從而提高生活質量,節省衛生保健費用降低疾病負擔。
[1]王亞紅,秦建國,梁晉普.郭維琴教授治療心力衰竭的經驗[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9,1(3):23-24.
[2]朱波.李七一心衰辨治心法[J].江蘇中醫藥,2008,40(12):18-19.
R255
B
1009-6019(2014)11-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