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江
蘇州市吳江區血站 江蘇 吳江 215200
血站檢驗人員職業暴露的防護
沈建江
蘇州市吳江區血站 江蘇 吳江 215200
血站檢驗人員每天都要檢測血液標本,存在著極大的生物安全風險。職業暴露風險主要來自于檢測血液標本時皮膚受到各種損傷以及血液飛濺等因素所致;血站檢驗人員在檢測血液標本時要采取佩戴防護設備、檢測完畢要及時洗手沖洗、保持實驗室清潔、規范檢測流程等預防措施;一旦發生職業暴露要認真做好現場處理、對接觸病原生物陽性血液標本人員要定期行病原學或相應抗體檢測并行特異性預防、完善安全事故登記和報告制度等工作。
血站;檢驗人員;職業暴露;防護
職業暴露是指由于職業關系暴露在危險因素中有可能損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種狀況。醫務人員在從事醫療活動過程中有可能接觸到有毒和有害物質、病原生物發生職業暴露,從而損害健康甚或危及生命。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分感染性、放射性、化學性(如消毒劑、某些化學藥品)及其他職業暴露。血站檢驗人員每天都要檢測血液標本,由于工作性質及工作環境的特殊性,有機會接觸含有HBV和HIV等多種病原生物的陽性血液標本,存在著極大的生物安全風險,國內外已有多起實驗室技術人員發生的感染事件的報導[1]。因此,血站檢驗人員在工作中要積極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以減少職業暴露的危害,維護職業安全。近年來,蘇州市吳江區血站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職業暴露對檢驗人員的的危害,總結分析如下。
1.1 皮膚損傷(銳器傷、刺傷等)①血站檢驗人員在血液初篩、整理血樣和檢測過程中,破損皮膚(創傷、糜爛等)直接與血液樣品接觸引起職業暴露。②在檢測工作和儀器維護保養過程中皮膚被加樣針、洗板頭等銳器刺傷或被硬物擦傷,或使用質量差的玻璃試管,試管破碎后劃傷皮膚,都可引起職業暴露。
1.2 血液飛濺由于試管未封閉或離心等因素引起血液飛濺,使操作者接觸攜帶有HBV等病原生物的全血、血清和血漿引起職業暴露。
2.1 佩戴防護設備血液檢測全過程都要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和帽子。工作人員在工作前都要自我檢測是否已采取了防護措施[2]。戴乳膠手套可以提供很好的保護作用,雖不能完全避免針頭造成的一些機械性損傷,但可以很大程度減少工作人員皮膚與血液接觸的機會,且當皮膚被針刺傷后,還能起到阻擋與封閉作用,降低感染發生率。
2.2 及時沖洗血液檢測過程與血液液標本接觸后要及時洗手,用水沖洗,一般用肥皂或者自來水,不必用消毒液。洗手是一種重要而非常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3]。
2.3 保持實驗室清潔血液檢測結束后,每次用含氯消毒液擦洗操作臺和地面,對檢測中產生的醫療廢棄物及時進行消毒和清理,非實驗室人員未經允許不得擅自進入,禁止在實驗室進食、吸煙等。
2.4 規范檢測流程建立一套規范的血液檢測操作流程,工作區明確劃分功能區,如更衣室、標本交接區、標本處理區、試劑存放區、檢測區、信息站、醫療廢物及污水處理區等。
3.1 現場處理一旦檢驗人員在檢測過程中被針刺傷要按下列步驟處理。輕輕擠壓或盡可能擠出損傷處血液→肥皂水或清水沖洗→安爾碘涂擦或5%碘伏浸泡受傷部位(如接觸HIV可用75%酒精、3%H2O2、0.2%-0.5%過氧乙酸)→包扎傷口→報告質量管理科。
2.2 定期檢測和預防對接觸病原生物陽性血液標本人員要定期行病原學或相應抗體檢測,并行特異性預防。①接觸HIV血液本者,1年內在第4周、8周、3個月、6個月定期檢測抗-HIV。②檢測HBV陽性血液標本時皮膚被銳器損傷,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進行乙肝標志物檢測,陰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2.3 完善安全事故登記和報告制度 ①建立和完善意外事故記錄;②記錄事故的處理方法和處理經過;③評估是否可以用藥物治療的方法;④安排定期檢測日期、項目和結果,一般情況下血站檢驗人員工作中受到損傷都是在比較忙亂的情況下發生。因此,有序的工作環境和良好的工作心態是保證血站檢驗人員工作順利的前提。有資料表明,從事口腔、輸血、手術等醫務人員感染傳染病的概率遠高于其他行業。因此,在采血、血液檢測以及操作后的清理環節過程,醫護人員要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護措施,充分保證操作者的安全[4]。
總之,要加強對血站檢驗人員職業危害的宣傳和教育,強化操作過程的自我保護意識,盡可能減少皮膚被針刺、損傷,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操作規范,并對重要病種進行預防接種,定期體檢,以有效避免職業暴露對血站檢驗人員的危害。
[1]嚴家新.艾滋病與醫務工作者等[J].1997,12(5):46-47.
[2]高美葉,任紅霞,任明臣,等.加強血站消毒供應室管理 控制站內感染[J].中國醫藥導報,2008,5(10):93-94.
[3]王宏柏.院內洗手新進展[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4,14(6): 719-720.
[4]寧東岳,血站采血人員HIV職業暴露與防護措施[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9):165.
R446.1
B
1009-6019(2014)11-00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