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鋼
山西省陽泉煤業集團總醫院ct室 山西 045000
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泌尿系的應用
陳志鋼
山西省陽泉煤業集團總醫院ct室 山西 045000
目的:探討和研究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泌尿系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和意義。方法:分析我院就診的83例患者的16排螺旋掃描以及三維重建影像結果。結果:83例患者經16排螺旋掃描以及三維重建,診斷為泌尿系結石30例,腎輸尿管腫瘤21例,腎盂輸尿管重復畸形11例,腎位置異常13例,腔靜脈后輸尿管8例,與病理診斷結果相一致。結論:將16排螺旋掃描以及三維重建技術應用于泌尿系疾病診斷時,效果可靠,能夠提供高分辨率全尿路三維圖像,對于疾病診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不失為診斷泌尿系統疾病的行之有效的無創影像學方法。
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泌尿系
多層螺旋CT技術為臨床泌尿系統疾病的診斷提供了更高質量的影像,可以在無創、安全的檢查下更為清晰的觀察泌尿系相關疾病結構以及功能的改變,提高了泌尿系疾病檢查率和正確檢查率[1]。本次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于我院就診的83例患者的16排螺旋掃描以及三維重建影像結果,并與臨床病理檢查結果進行對比,來觀察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泌尿系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和意義。現將具體診斷方法和相應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8月-2014年8月期間于我院就診的83例患者的16排螺旋CT掃描以及三維重建影像結果,其中男性53例,女性30例,平均年齡(45.3±21.4)歲,病例記錄均以血尿、尿急、腰痛以及腰部不適等癥狀就診,就診后在征求患者同意后行16排螺旋CT掃描以及三維重建影像學檢查。
1.2 掃描儀器和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用的16排螺旋CT其中具體參數為:120~125kV,200~250mA,矩陣512×512,視野25cm,層厚3mm,層間距5mm,螺距1.0,窗位35Hu,窗寬180Hu。重建層厚0.75mm,間距0.4mm。檢查前囑患者空腹,并進行碘過敏試驗,無過敏反應方可安排進行檢查,檢查前30min禁止排尿。掃描時患者保持仰臥位,掃描范圍自頭側向足側,自肝臟到恥骨聯合,增強掃描分為二期,增強劑選用優維顯,購自先靈公司,用量為100ml,使用高壓注射器經周靜脈注入,注射速度為2.5-3.5ml/s,開始注射藥物后延遲時間分別為30s和90s,動脈期自注射藥物后的30s開始,靜脈期自注射藥物的90s開始,尿路造影可以根據患者情況進行適當延長。
1.3 三維重建方法
將掃描過程中所獲得的相關薄層結果傳至主機工作站進行三維重建,根據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再現技術(VRT)、多平面重建(MPR)以及表面陰影顯示(SSD)技術進行全尿路成像,在此過程中可以根據所選閾值、層面和偽彩的不同進行相應旋轉和剪切,最終得到不同角度、不同偽彩以及任意層面的全尿路圖像[2]。
1.4 病學理檢查
采用HE染色法對所有患者的穿刺和術后病理標本進行檢測,免疫組化分析和組織學診斷依據2003年WHO制定病理學相關診斷標準,病理檢測結果為泌尿系結石30例,腎輸尿管腫瘤21例,腎盂輸尿管重復畸形11例,腎位置異常13例,腔靜脈后輸尿管8例。
根據影像學檢查對83例患者進行診斷,結果顯示泌尿系結石30例,腎輸尿管腫瘤21例,腎盂輸尿管重復畸形11例,腎位置異常13例,腔靜脈后輸尿管8例,這一結果與上述病理診斷結果相一致。
2.1 泌尿系結石。本次研究中共診斷泌尿系結石患者30例,其中單純腎結石20例,單純輸尿管結石4例,腎和輸尿管結石6例。三維重建圖像均能夠清晰顯示結石大小、形態和位置。
2.2 腎、輸尿管腫瘤。本次研究中共診斷腎、輸尿管腫瘤21例,三維重建影像顯示其腎盞或腎盞頸部出現受壓或者伸長跡象,腎盂腎盞外緣不規則,內部存在不規則的充盈和缺損。輸尿管腫瘤呈現柱狀改變,管腔內軟組織塊出現不規則的充盈缺損。腫瘤上方的輸尿管存在不同程度的擴張,而正常側尿路充盈狀況良好,位置、形態以及與周邊組織的關系均清晰可見。
2.3 腎盂輸尿管重復畸形。本次研究中共診斷腎盂輸尿管重復畸形11例,三維重建圖像能夠完整顯示重復畸形的腎盂和輸尿管。本次研究的10例腎盂輸尿管重復畸形患者,其中8例為單側,3例在輸尿管中上段開始匯合,6例患者合并有腎盂和腎盞積水擴張。
2.4 腎位置異常。本次研究中共診斷腎位置異常13例,其中9例腎臟位于下腹與盆腔交界區,并且伴有腎臟扭轉;4例腎臟左側低位,動脈期成像時可顯示左腎中下級的血供自左側髂總動脈分叉處發出的腎動脈供血,差別于正常腎動脈分支處見一細小的動脈主要供應左腎上極小部分血供。
2.5 腔靜脈后輸尿管。本次研究中共診斷腔靜脈后輸尿管8例。三維重建圖像顯示右側輸尿管自下腔靜脈后方向下走行于腹主動脈與下腔靜脈之間,向前繞至下腔靜脈右側,下腔靜脈后方輸尿管以上段以及腎盂呈積水擴張,輸尿管形態呈"S"狀改變。
3.討論
泌尿系疾病大多涉及到腎臟和輸尿管的病變,且病變范圍廣,傳統的影像學檢查無法涉及到每個方面,難免出現漏診和誤診。16排螺旋CT在檢查過程中采用更薄的層厚,不但掃描速度快,而且增加了采樣密度,特別是三維重建圖像的應用,能夠明顯增加所顯現圖像的空間分辨率,增加觀察角度,對于病變部位、大小、形態以及與周邊組織空間關系的觀察更為清晰,能夠提高疾病的診斷和定為水準。能夠克服以往X線平片、超聲、逆行造影以及普通CT等檢查的局限性和缺點,真正做到安全、無創的診斷泌尿系疾病。本次研究中的83例泌尿系疾病患者在應用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進行診斷,不但能夠清晰顯示腎盞、腎盂、輸尿管及膀胱的情況,還能反映腎臟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特別是對于泌尿系結石、狹窄、擴張、破壞、充盈缺損具有較好的顯示功能,避免了由于診斷范圍較廣所造成的漏診和誤診,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經過影像學檢查,83例患者確診為泌尿系結石30例,腎輸尿管腫瘤21例,腎盂輸尿管重復畸形11例,腎位置異常13例,腔靜脈后輸尿管8例,與臨床病理診斷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應用16排螺旋CT檢查能夠無創、安全、直觀、立體的顯示泌尿系全程,還實現了在一次檢查過程中獲得類似IVU和逆行造影等檢查的診斷信息,通過各種三維重建后處理技術從不同角度顯示泌尿系的解剖結構以及病變的空間立體位置關系,滿足了泌尿系大范圍、快速、薄層掃描以及高質量后處理圖像的要求,技術成功率和診斷正確率均達到100%,對于泌尿系疾病診療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不失為診斷泌尿系統疾病的行之有效的無創影像學方法,可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普及推廣。
[1]楊培紅,王健.16排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泌尿系的應用[J].中國CT和MRI雜志,2010,(5):69-71.
[2]宋述永,張建敏.64層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泌尿系統的初步應用[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9,(2):25-27.
R445.3
B
1009-6019(2014)11-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