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婕 嚴文芹 苑廣梅 程改存
南京浦口醫院內科 江蘇 南京 210031
95例老年患者動態心電圖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
錢婕 嚴文芹 苑廣梅 程改存
南京浦口醫院內科 江蘇 南京 210031
目的:探討老年人心律失常特點。方法:對95例經動態心電圖監測的老年人心律失常進行分析。結果:95例患者中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見,發生106例次(57.2%),其次為室性心律失常35例次(13.9%)。竇性心動過緩11次(5.9%),交界性心律失常10例次(5.1%)。結論:動態心電圖對心律失常的檢查與評估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是臨床上發現老年人心律失常重要的有效的診斷工具。
老年人;動態心電圖;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在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且往往能引起嚴重后果。本文對95例≥60歲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動態心電圖及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分析,現報告如下。
2011年7月~2012年12月本院內科門診老年病人共95例,其中男55例,女40例,年齡60~92歲。患者有陣發性心悸或短暫心律失常病史。所選擇病例包括冠心病25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8例、肺源性心臟病17例,冠心病合并肺源性心臟病11例,風濕性心臟病11例,心肌病2例,無心血管疾病11例。應用MEIGAOYI的H-12型動態心電圖儀,做連續24小時記錄。檢測時日常起居、工作和運動不受限制,記錄導聯為CMAVF、CMV1、CMV5。心率按連續10次心動周期計算。獲得相關數據,經人機對話方式,去除偽差及干擾,再結合臨床,進行編輯分析。
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提示95例患者共檢出心律失常186例,其中房性早搏65例,室性早搏32例,竇性心動過緩11例,交界性心律失常10例。心房纖顫10例,心房撲動2例,短陣房速29例,短陣室速3例,房室傳導阻滯8例,束支傳導阻滯3例,竇性心動過速8例,竇性停搏3例,起搏心律2例。房性心律失常總檢出率57.2%,室性心律失常總檢出率13.9%。
心律失常嚴重時會危及患者生命。因而在臨床中,對其癥狀特點以及發病原因的研究具有極大的意義。心律失常屬于老年期常發病癥,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生率和嚴重程度相應增加。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老年人心臟供血能力易出現不足,心功能減退,患上心律失常的風險隨之加大。另外,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經常表現出機體自我調節能力下降,一般情況下,伴隨心肌細胞增大。除此之外,長期的慢性疾病也易于造成患者的心臟功能的缺陷,久而久之,導致心律失常發生。在這組病例里,我們觀察到心律失常發生在性別中沒有明顯差異性。
本文結果顯示,老年人心律失常以房性多見,檢出率57.2%,與相關國內報道一致。房性早搏發生率最高,其次是心房顫動。其機制是老年人常有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肺心病等,其心房擴大,心房內壓力增高,心肌缺血,心房肌膜電位降低,自律性增強,易產生房性早搏。短陣房速、多源性房早、頻發房早常是房顫的先兆。因此老年人房性早搏治療上應仔細鑒別早搏類型,還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同時還要注意有無心功能不全的表現,降低左房壓力有利于房早的控制。老年人易發生房顫,可引起多種疾病發生,其機理是老齡后心房肌退行性變、纖維性變,心房順應性降低,心房發生炎癥、缺血、擴大,心房壓力增加,心房肌復極不全,膜電位降低,興奮性增高,自律性增強,傳導性降低,易形成折返而發生房顫[1]。房顫本身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房顫時快速的心室率可引起血流動力學惡化而產生臨床癥狀,尤其是使患者產生腦血管栓塞的危險,故治療上應積極控制基礎疾病減少房顫的發生及抗凝防止血栓形成。
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次之,發生率達13.9%,與文獻報道相符[2]。室性早搏常見于冠心病、高血壓病等器質性心臟病,亦見于電解質紊亂、藥物作用等,部分患者可無明確病因[3]。許多研究發現,隨年齡的增長室早發生率和復雜性相應增高。可能與隱匿性冠心病、左心室肥厚擴張,兒茶酚胺分泌過多及Q-T間期相對延長有關。臨床上應重視伴Q-T間期延長或心肌缺血、壞死、低鉀血癥等情況下的室性早搏,即使不頻發,也可能是發生室速甚至室顫的先兆。有觀點認為單純室性早搏不論其數量多少,可能并無病因和預后價值。頻繁的室早會使心搏出量顯著減少,產生心悸,頭暈等癥狀。若室早在運動后出現或增多、或呈多源性、或連續成對或成串常提示有器質性心臟病,極頻繁的多源性室早預示即將出現室顫。Hedblad等發現既往無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如果存在頻發、復雜的室性心律失常,以后心肌梗死發生概率、死亡率明顯增高[4]。連續的動態心電圖監測可降低猝死率。
本文結果還顯示,老年人睡眠時心率<40次/分有11例次,這種心率變化,可能是老年人由于老化引起心肌細胞退行病變等原因,致使心臟自主神經系統興奮性病變,心率調節減退。進入老年后竇房結的細胞數量減少,束支傳導纖維減少,代之以脂肪組織和纖維組織,從而影響竇房結的功能,臨床導致過緩性心律失常的發生,表現為竇緩、竇停或慢快綜合征[5]。隨著動態心電圖廣泛應用于臨床,發現一些老年人心率很慢,最慢心率大多發生在夜間睡眠時,如果心率<30次/分,應當引起臨床醫生注意。若竇性心率經常低于55次/分,伴有>3秒的長間歇,則考慮竇房結自律功能不正常。動態心電圖監測對病態竇房結綜合征診斷有很大幫助,大大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在房室傳導阻滯及束支傳導阻滯方面,隨著年齡的增大,發生率增高,這可能與老年人心肌褐色萎縮及淀粉樣變性逐漸加重、冠狀動脈硬化、束支傳導系統老化變性有關[6],也可能由于電解質紊亂、藥物作用等所致。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人,特別有器質性心臟疾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可能者,有必要盡早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能夠及時發現發現心律失常的類型、頻率及嚴重程度,以減少老年人猝死的發生。
[1]楊桂芝,王玉芬,朱學良.老年心律失常152例臨床分析[J].臨床薈萃,2001,16(3):119.
[2]楊浩軍,杜萬江,劉小陽,等.老年人動態心電圖心律失常特點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01,24(1):82-83.
[3]郭繼鴻,張萍.動態心電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9,267-270,631,672.
[4]Hedblad B,Janzon L,Johansson BW,et al.Survival and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en with ambulatory ECG-detected frequent and complex ventricular arrhythmias.Eur Heart J,1997,18(11):1787-1795.
[5]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229.
[6]謝富蘭.穩心顆粒治療老年心律失常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臟血管病雜志,2005,3(2):178.
R541.6+1
B
1009-6019(2014)11-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