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鈞玲 宮祥輝
摘 要:螳螂拳在牡丹江市以城市為中心開展,其中以一些傳統體育愛好者和專業從事武術教學的教練為主。該文主要從牡丹江市螳螂拳的現狀出發,分析研究螳螂拳在牡丹江市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旨在使牡丹江市螳螂拳得到更大發展。充分開發牡丹江市資源,普及提高螳螂拳,繼承發展優秀民族文化遺產,實現全民健身。
關鍵詞:螳螂拳 牡丹江 開展狀況
中圖分類號:G85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a)-0232-01
螳螂拳是一種模仿螳螂動作的中國拳術,是象形拳的一種。它是山東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在演練時是一類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的拳術,在學習時,要求以空氣為最佳練功器械,在武術各拳類中具有顯著的獨特風格。該文主要從牡丹江市螳螂拳的現狀出發,分析研究螳螂拳在牡丹江市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1 牡丹江市螳螂拳開展現狀
1.1 練習者的人數、性別
通過調查牡丹江螳螂拳練習者的性別,女性僅4人,僅占總人數的20%,遠低于男子。究其原因,武術傳承以男子為主,傳男不傳女,使女性習武的數量低于男性;社會結構不均衡,女性壓力大、任務重,閑暇時間少;螳螂拳本身特點對身體素質要求嚴格,更適合男性練習者。牡丹江市螳螂拳的習練者以中老年為主,占總數的60%,18歲以下占15%,18歲—29歲的占10%,基本以在校學生和剛參加工作人員為主。
1.2 練習者的學歷結構
學歷指的是練習者的學習進修程度,代表了練習者的文化修養。據數據顯示,螳螂拳習練者的文化程度分別是:小學學歷的是8.3%,初中、髙中學歷的是22.8%,中專學歷的是26%,??茖W歷的是21%,本科學歷的是12%,碩士研究生的是10%。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從事螳螂拳練習的人群以中下等學歷為主,習武人員文化程度大多較低。
1.3 練習動機調查
目的是指通過主觀能動性,預先設想的行為目標和結果。當今社會中,人們大多將體育作為健身的方式。通過調查,以健身和養生為目的的占21.6%和16%,將之作為業余愛好的有26.4%,希望以之結交摯友的有6.4%,以之為升學手段的有4%,傳承者僅占8%。
1.4 練習的組織形式
由于武術訓練的特殊性和個人不同的作息時間,牡丹江螳螂拳練習者采取不同的方式,多為和朋友交流切磋,其次是和老師學生一起練習,獨自練習者較少。
1.5 螳螂拳培訓機構情況
近些年主辦的“黑龍江省武術比賽”、“牡丹江市武術比賽”等武術賽事成為了牡丹江市武術練習者主要參加的比賽。牡丹江市武術協會將螳螂拳和太極拳的比賽列為獨立的比賽項目,增加獎牌含金量,加強對傳統拳種的宣傳力度。牡丹江市武術協會下設2個螳螂拳分支機構:螳螂拳工作委員會、七星螳螂拳工作委員會。其下有三家教授螳螂拳的武館,這些館長都是在享有盛名的螳螂拳大家,他們在培養螳螂拳的傳承人,傳承衣缽的同時,為牡丹江市民眾的健身和牡丹江市螳螂拳的續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 制約牡丹江市螳螂拳發展的因素分析
2.1 外來體育項目的影響
近來,西方體育以一種強有力的姿勢登錄中國,足球、羽毛球、帆船等運動獲得中國百姓的認可和喜愛,而作為中國傳統技藝的武術卻被擱置淺灘。體育愛好者選擇快餐化的西方體育,而放棄自己國家的國術,主要是因為武術運動員成才時間過于漫長。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中國競技運動健兒雖然取得斐然的成績,但是,卻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武術的生存空間在不斷縮減。
2.2 螳螂拳產業化發展滯緩
通過調查了解到,近年來螳螂拳產業化發展也有進展,學者與組織提出并向這一方向前進,牡丹江市武術協會從2009年開始每年舉辦“牡丹江市武林大會”加大螳螂拳習練者的交流,對螳螂拳產業發展做出許多努力,也取得了相應的成績,但是對產業化發展沒有明確的目標,多方面齊抓導致螳螂拳產業化發展還停留在起步階段。
3 牡丹江市螳螂拳發展對策
3.1 充分利用多元渠道,加大推廣力度
第一,利用各種媒體宣傳。舉辦與武術相關的各項相關活動,比如武術比賽、表演、專題講座、知識論壇、拍攝專題等,全方位宣傳螳螂拳文化知識。結合螳螂拳特點,在群眾中開展各類區委運動會,加之媒體宣傳,增強螳螂拳在牡丹江市的魅力。第二,利用網絡媒體傳播方式。網上能夠搜索到的與螳螂拳有關的網頁內容陳舊,失去網絡傳播的意義。通過走訪得知,有螳螂拳傳承人正在聯系專人撰寫有關螳螂拳的影視作品,引導當地民營企業家通過冠名等方式推廣其企業文化,提高企業形象,為傳統文化的推廣貢獻了力量。
3.2 以武術館為基礎,促進產業化發展
應以牡丹江市螳螂拳館作為產業發展的基礎,以螳螂拳拳館為中心,以點帶面向外擴散多方向的發展。必須要挖掘市場份額,使螳螂拳走向全世界。螳螂拳想要發展的更好,需要向外擴張和挖掘潛在的市場,大力拓展國外市場,合理的開發國外市場,擴大國際影響力,逐漸培養國外市場。在發展擴大國外市場的同時可以和其他發展較好的拳種流派合作,變單一作戰為聯合作戰聯合其它武術門派共同發展。
3.3 提倡政府合理調配資金,深化校園傳播力度
傳統武術的發展,必須尋求政府和民眾合作機制。溝通是重中之重,社會的發展依賴經濟的帶動,武術的全民化符合經濟發展條件的要求。套路拳作為牡丹江武術的拳種之一,缺乏現代科學的教育教材和訓練方法,基本依靠老式的口傳身教方式,師資力量匱乏。因此,牡丹江市武術協會應增加同政府的聯系,爭取科研、活動經費,配合私人的贊助經費,不定期的組織授業教師集中集訓。
參考文獻
[1] 劉朝生,陳占鋒.淺談螳螂拳的技術特點和演練風格[J].搏擊:武術科學,2007(4).
[2] 鄧永明,陳璐,尹海立,等.非物質文化遺棄視野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以煙臺螳螂拳為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6).
[3] 馬馳,孫明和,張寒慧.黑龍江省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學習與訓練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前沿,2013(9).
[4] 孫明和.體育出色競技人才成長的地理因素探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18).
[5] 宮祥輝,于杰,等.柔力球運動在哈爾濱市高校開展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18).
[6] 于杰,張冬梅.黑龍江省高校陽光體育運動的現狀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體育世界,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