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華 于秀霞 冷雪

摘 要:目的 探討舒適護理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方法 隨機將2013年1月-2014年1月入住該院的100例骨科就診患者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兩組患者均按骨科術后護理常規進行護理,觀察組增加舒適護理措施。結果 觀察組實施舒適護理服務后患者疼痛程度較對照組低(P<0.05),患者對護理人員滿意度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 在骨科中實施舒適護理有助于減輕患者疼痛,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關鍵詞:舒適護理 骨科 術后 疼痛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a)-0246-01
1995年美國學者Kolcaba首先提出舒適護理,臺灣蕭豐富先生1998年提出舒適護理模式,指出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創造的、個體化的、有效的新型護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在病人治療疾病的同時,使其在生理、心理、社會、靈性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真正讓患者從心理、生理、社會以及精神方面達到舒適[1-2]。骨科的術后疼痛是人體對組織損傷和修復過程的一種復雜反應,疼痛不僅給人帶來身體上的痛苦,同時也會給人帶來情感上的痛苦體驗,疼痛已成為繼血壓、體溫、脈搏、呼吸四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在臨床治療及護理中越來越受醫生和護理人員的重視。對于骨科手術患者而言,手術所產生的疼痛以及其帶來的心理恐懼影響著患者術肢運動感覺功能恢復和中遠期療效,從而降低患者生存質量[3]。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入住該院的100例骨科為研究對象,以明確舒適護理對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為目的,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入住醫院骨科進行手術的患者共計100例,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42.75±5.23)歲,患者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則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所有患者均能配合完成調查評估。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麻醉方式等基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骨科手術后,兩組研究對象均采用常規護理,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遵醫囑應用鎮痛藥物。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舒適護理,舒適護理的內容包括患者生理、心理、協調護患關系等多個方面,具體如下。
1.2.1 提高生理舒適度護理
(1)根據患者需求,為患者準備安全、舒適、溫暖的床單位,提高患者的舒適度。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操作時,動作要穩、準、輕,減少外界對患者的不良刺激。(2)遵醫囑為患者擺放舒適體位;術后活動受限的患者需協助進行翻身,每日按摩患者受壓處;對留置引流管及導尿管的病人,避免管道扭曲、堵塞、脫落及過度牽拉,注意保持管道通暢和負壓狀態;幫助患者進行全身肌肉的放松,指導并幫助患者做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如聽音樂、與患者聊天等,提高患者對疼痛的感受閾值;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促進胃腸蠕動,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3)對于言語溝通障礙病人,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護理計劃,給病人備寫字板、紙和筆等,使病人能用文字表達自己的需求,也可教給病人一些簡單的啞語,提供人性化護理,促進患者舒適。
1.2.2 提高患者心理、社會舒適度護理
患者在遭受疼痛的折磨的同時,心理也備受摧殘,迫切需要家屬及同事等社會支持人員的關愛及幫助,有效地引導患者家屬關愛患者,幫助患者家屬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使患者感受到家的溫暖,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身心康復,提高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配合程度。護理人員在適當時機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用藥、化驗、康復鍛煉方法及注意事項,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同時增強患者戰勝痛苦及疾病的信心。
1.2.3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在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盡力良好護患關系,及時與患者溝通,熱情回答患者的問題,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使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與病人家屬建立聯系方式,及時告知家屬病人病情的變化[4]。
1.3 觀察指標
術后三天,應用VAS評分法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的程度,VAS評分法是應用最廣泛的單維測量工具,共有0~10個等級,分數的大小與疼痛的程度成正比。0分代表無痛,1~3代表輕度疼痛,4~6代表中度疼痛,7~10代表重度劇烈疼痛。
同時,在術后七天,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患者對舒適護理的滿意度。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實施舒適護理服務后患者疼痛程度較對照組低(P<0.05),患者對護理人員滿意度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3 討論
舒適護理理論的精髓是能否和如何給予患者或受護者恰如其分的護理方式且達到確切的舒適效果,使患者或受護者滿足最大舒適[5]。研究顯示,術后3 d進行VAS評分及患者滿意程度調查,觀察組輕、中、重度度疼痛患者分別為44例、4例、2例;對照組輕、中、重度度疼痛患者分別為28例、16例、6例,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觀察組為96.0%,對照組為8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舒適護理有助于緩解患者疼痛,增加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有利于改善護患關系,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蕭豐富.蕭氏舒適護理模式[M].臺灣:華杏出版有限公司,1998.
[2] 張宏.舒適護理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2001,2(16):15-16.
[3] 莫少媛.舒適護理模型對緩解骨科患者術后疼痛的臨床觀察[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3,31(3):347-348.
[4] 梁翠林,張銀鳳,孫芳梅.舒適護理模式在住院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1,9(1):38-39.
[5] 卯麗琴.舒適護理理論在健康體檢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9):146-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