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華
[摘要] 目的 探討微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效果,以期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 方法 隨機選擇2012年1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行微彈簧圈栓塞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監視下進行急性栓塞手術,且在完成栓塞處理后在腰椎蛛網膜內進行常規引流,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 結果 100%填塞患者36例(90%),95%填塞患者2例(5%),<90%填塞患者1例(2.5%),1例患者因為病情較嚴重死亡,死亡率2.5%。 結論 微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效果顯著,能起到很好閉塞的目的,且整個過程安全快速,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微彈簧圈栓塞;顱內動脈瘤;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39.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2(b)-0018-03
顱內動脈瘤是在顱內動脈管壁上形成的一種異常膨出,是誘發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一個重大病因,還是造成意外死亡較為嚴重的一種腦血管疾病,是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出血的一種非常嚴重、死亡率和致殘率極高的惡性疾病。若顱內動脈瘤曾有破裂,在治療后再出血的概率非常高,且一旦再次破裂,死亡的概率非常高,所以一旦確診為顱內動脈瘤的患者必須制訂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安排手術[1-2]。目前微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取得較為顯著的療效,本研究對4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應用微彈簧圈栓塞治療,以觀察其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2年1月~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行微彈簧圈栓塞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8例,女22例;年齡16~75歲;34例動脈瘤破裂,6例動脈瘤未破裂;所有患者均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確診為顱內動脈瘤,動脈瘤破裂患者行CTA和MRA檢查,動脈瘤未破裂患者行CTA檢查,動脈瘤大小1 mm×1 mm~15 mm×20 mm;Hunt分級:Ⅰ級23例(57.5%),Ⅱ級11例(27.5%),Ⅲ級6例(15.0%);動脈瘤類型:前交通動脈瘤10例(25%),后交通動脈瘤20例(50%),基底動脈瘤6例(15%),腦中動脈瘤4例(10%)。
1.2 方法
①采用麻醉治療:麻醉類型根據Hunt分級的等級嚴重程度決定,一般情況下<Ⅱ級可采用局部麻醉治療,>Ⅲ級需采用全身麻醉治療,需要注意的是,在局部麻醉治療時需給患者注射神經安定劑后才可開始手術。②采用微彈簧圈栓塞治療:栓塞需要材料主要有微導絲、引導管、微導管及微彈簧圈等材料,手術穿刺位置為右側股動脈,插入微導管后需同時將所有相關的導管鞘全部置入,且手術具體角度應根據CTA或MRA確定的動脈瘤形狀、大小及位置決定[2-3],整個手術過程需不斷地施加肝素和尼莫地平,肝素以2~3 mg/kg為準,尼莫地平泵入速度為3 mg/h左右,在給予常規處理時還需對患者全腦進行一次腦血管造影,密切觀察其動脈瘤部位的變化情況,準確掌握動脈瘤周圍動脈的供血情況,確保更加準確的病情發展;微彈簧圈栓塞步驟:在6F導引下進行栓塞前置,通過超滑微導絲將微導管插入動脈瘤,然后慢慢將微彈簧圈置入動脈瘤內,不斷推入至栓塞完成為止;為了提高栓塞密實度,進行栓塞時可進行多次腦血管造影,通過造影結果控制栓塞程度[4-6];術中和術后需要給予肝素或肝素鈣注射,還需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進行留置引流管處理。
1.3 栓塞程度判定標準
以分析顯影大小為準,即100%栓塞(完全閉塞)為未顯影;95%栓塞為動脈瘤一側有一小面積顯影,大小約等同于一個小三角形形狀;90%栓塞為動脈瘤一側或兩側均有顯影面積,且面積比小三角形形狀大一點[7]。
2 結果
100%填塞患者36例(90%),95%填塞患者2例(5%),<90%填塞患者1例(2.5%),1例患者因為病情較嚴重死亡,死亡率2.5%。術后隨訪結果顯示,所有100%填塞患者均未出現復發,未完全閉塞患者情況好轉、狀態良好。
3 討論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可在任何年齡段發生,但以40~60歲女性常見,致殘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的腦血管疾病,是造成腦血管意外的一個重要誘發病因。顱內動脈瘤在發病并治療后,動脈瘤還是非常容易出現破裂出血現象,而破裂出血后死亡的概率>80%[8-9],所以及早治療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降低其死亡率的首要方法。過去臨床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方法主要以開顱包裹、夾閉及孤立動脈瘤為主,雖然能避免動脈瘤再次破裂和預防腦血管出現痙攣,但是其需要開顱,整個手術時間較久且創傷非常大,還需由技術水平高和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負責,術后傷口愈合時間非常慢,由于恢復時間較久,患者在恢復期可因為各種主客觀因素產生影響其身體健康的并發癥等,極大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0];另外,傳統開顱手術的療效也較差,術后死亡率較高,所以尋找一種新的顱內動脈瘤手術治療方法顯得非常重要。近年來,微彈簧圈的出現使不行開顱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成為可能,且微彈簧圈治療顱內動脈瘤的療效非常顯著,整個手術過程安全和可靠。
微彈簧圈栓塞術是一種具有操作方法簡單、手術便捷、創傷小及術后恢復快等特點的臨床新型手術方法,其受到臨床醫護人員的喜歡,短時間內得到推廣應用。在應用不斷深入后,微彈簧圈被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治療,臨床實踐結果表明,其治療顱內動脈瘤效果非常顯著,死亡率遠低于傳統手術死亡率[11-12]。微彈簧圈栓塞是否能在顱內動脈瘤患者中使用需要考慮多個不同因素,但通常情況下,若動脈瘤體頸比>2,那么大多均可采用微彈簧圈栓塞治療。微彈簧圈栓塞治療一般需盡可能達到致密栓塞的程度,但由于該程度較難以達到,所以術前必須做好栓塞計劃且準備好栓塞材料后才能確保手術取得預期效果。微彈簧圈栓塞術開始選擇的第一個彈簧圈對整個手術的效果有極大影響,第一個彈簧圈選擇應與動脈瘤直徑基本一致且長度盡可能長的彈簧圈[13-15],盡可能選取彈簧圈長度過長和直徑過小,而不是選擇直徑過大且長度較短的彈簧圈。為了達到致密栓塞程度,術中可采用透視觀察不斷控制栓塞的方法加以配合。目前,多數醫學專家認為給予早期破裂動脈瘤患者栓塞治療能取得較顯著的療效,且更加安全;前交通動脈瘤類型出現血栓栓塞的概率大于企業類型動脈瘤,其原因可能與腦缺血有關。本研究1例發生術后血栓栓塞,但術后恢復較好;術中會導致大出血的原因一般與微導絲及導管的插入有關,但在出血后不能停止,不應抽出彈簧圈,而應繼續填入,同時需進行肝素中和處理,控制血壓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達到徹底栓塞的患者>90%,充分表明微彈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顱內動脈瘤是一種致殘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的嚴重疾病,傳統開顱夾閉手術方法創傷大、恢復慢且安全系數極低,難以在臨床推廣;而微彈簧圈栓塞術具有創傷小、安全可靠、恢復快及操作簡便快捷等特點,對早期顱內動脈瘤具有很好的防止動脈瘤破裂的作用,可控制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余澤,馬廉亭,楊銘,等.電解鉑金微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中并發癥原因及防治[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5, 14(1):6-8.
[2] 趙林,劉增品,王鐵剛,等.電解鉑金微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并發癥及其處理[J].臨床薈萃,2006,21(6):417-418.
[3] 張保臣,史益民.微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12例[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5(5):469-470.
[4] 侍海存,陳亞奇,鐘建國,等.電解可脫微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68例[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6, 14(12):983-985.
[5] 夏吉勇,賀軍華,侯瑞光,等.水解微彈簧圈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研究[J].北京醫學,2008,30(2):71-73.
[6] 楊綺帆,錢鎖開,涂杳然,等.電解可脫性彈簧圈栓塞顱內動脈瘤30例[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0,15(5):214-215.
[7] 鄧志鋒,彭秀斌.水凝膠彈簧圈在栓塞顱內動脈瘤中的應用與進展[J].醫學信息,2010,23(12):4958-4959.
[8] 孫劍濤,謝康民.電解可脫彈簧圈治療顱內動脈瘤引起的缺血發作[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4,12(8):579-581.
[9] 江順福,張鑫,曹銘華,等.電解可脫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2(3):63-65.
[10] 彭亞,宣井崗,楊伊林,等.血管內支架結合電解可脫彈簧圈治療顱內動脈瘤[J].江蘇醫藥,2005,31(11):861-862.
[11] 李正偉,王鴻鶴,王慎付.電解可脫彈簧圈治療顱內動脈瘤[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6,14(5):351-354.
[12] 張天,王建紅,郭富強,等.水解、電解可脫彈簧圈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對比觀察[J].四川醫學,2009,30(4):586-588.
[13] 顧斌賢,李明華,王武.彈簧圈血管內栓塞顱內動脈瘤危急事件中支架的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1,20(2):93-96.
[14] 陳光輝,秦碧勇,席剛明.電解可脫鉑金彈簧圈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J].西部醫學,2011,23(4):646-648.
[15] 朱青峰,王千,王國芳,等.微彈簧圈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J].臨床軍醫雜志,2009,37(5):821-823.
(收稿日期:2013-12-10 本文編輯:李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