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婷
摘 要:趣味閱讀法迎合了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對于提高小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閱讀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筆者就趣味閱讀法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夠對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一些幫助和啟示。
關鍵詞:小學;語文;趣味閱讀
小學生對一些新鮮事物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一旦產生了興趣就會不自主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此時學習就不是一種壓力,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怎樣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讓他們在書籍的海洋中遨游?教師可進行巧妙的引導,利用各種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快樂閱讀。
1.結合漢字的特點與形體構造進行教學
閱讀是學習漢字的有效途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生僻字,這些生僻字學習就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按照漢字的特點和形體構造規律教學,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字形與含義存在緊密的聯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學會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漢字構造法,讓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漢字知識及形體構造規律來認識和理解漢字,這樣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漢字學習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比如,在學習“秋”字當中,讓學生知道這是一個會形字,左邊的“禾”指的是農作物,“火”代表成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字形結構分析,在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字形及其含義,分析一些生僻字的含義,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分析生僻字的含義,再根據分析的結果給出正確的答案,讓學生產生一種猜的興趣。
2.在閱讀的過程中穿插一些趣聞逸事
小學生對于人物故事有著濃厚的興趣,這符合他們好奇心濃郁的特征。在這一方面上,教師在介紹文章背景和作者生平的過程,可以介紹作者的一些趣聞逸事,通過這些故事化的介紹激發學生對于作者及課文內容的興趣。比如,在學習蘇東坡的一些詞句的時候,教師可以講一些“三蘇”的故事,如當年蘇洵、蘇軾、蘇澈一起到京城趕考,主考官是當時的大文豪歐陽修,他發現一篇氣勢恢宏、引述精辟的文章,這應該是考試的第一名,但是他認為這篇文章是當時參加考試的自己的學生曾鞏的文章,為了避嫌他將該文章改為第二名,拆開試卷以后卻發現該文章是蘇軾寫的,將第一名變成第二名,對蘇軾是不公平的,為此歐陽修后悔不已,而蘇軾卻沒有責怪過歐陽修。這樣的故事,既能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又能激起學生對作者的興趣,學生對蘇軾的印象將更加深刻。
3.講解閱讀內容的時候要旁征博引
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講解課文的內容、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為了讓講解的過程更加生動,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要旁征博引,啟發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內涵和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學習《草船借箭》這篇文章的時候,收集其他方面的與《草船借箭》有關聯的內容,說明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草船借箭是發生在三國時期的一個故事,教師在引用其他文章的時候,也應該以三國時期的故事作為引申的內容,并且還應該與故事的主人公諸葛亮有密切的關系。教師可以將學習的內容擴展到《隆中對》當中,諸葛亮“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管仲、樂毅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都輔佐自己的國主稱霸一時,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能臣良將,這說明諸葛亮想尋一明主,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接下來 的一句是“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正是因為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才贏得了諸葛亮對蜀漢政權的忠心耿耿。這樣,學生就對諸葛亮的“臨表涕零”有了一個更深刻的理解,學生學習的時候也能體會到諸葛亮的忠心與偉大。
4.閱讀教學結束時要巧推薦
小學生閱讀的天地應該是很寬廣的,課本上的文章應是孩子學習知識,掌握方法,陶冶情操等諸多方面能力形成的載體。孩子的成長,閱讀內容絕不僅限于此,教師在對課本上的文章分析完畢后,應該適時巧妙地進行課外閱讀的推薦,從而讓學生的讀趣更濃。如在教完《沉香救母》一文時,可把《寶蓮燈》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帶著興趣與問題來讀,這樣既讓學生對故事有了完整的了解,也對沉香的人物形象印象更為深刻。在課堂上妙趣橫生的閱讀教學的幫助下,教師對文本內容課外延伸的有效推薦,對孩子的閱讀興趣的培養無疑是錦上添花。
凡是成功的教學課,都是一堂有滋有味的教學,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教師在閱讀教學之前,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收集資料、不斷創新,做到傳統教學方式與新的教學方法的統一和協調,教學與思想的統一,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統一,為學生奉獻一堂講解精彩、內容豐富的閱讀課。
參考文獻:
[1]余存偉.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共同化傾向——盡早開始閱讀、大量閱讀[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9(3).
[2]汪南軍.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J].小學教育科研論壇,2004(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岡西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