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柳海民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吉林長春130024)
從主題教學到課程整合
——清華附小“1+X課程”體系的建構與實施
竇桂梅,柳海民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吉林長春130024)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根據學生特點和成長需要,構建“1+X課程”體系,整合國家基礎性課程,開發實現個性發展的特色化課程。系統梳理學校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評價,重點從整合課程和改造課堂兩個維度進行課程實施,取得初步的課改成效。
“1+X課程”;整合課程;改造課堂
要辦好一所“溫潤的美麗小學”、“值得信任的著名小學”、“受人尊敬的卓越小學”,課程是核心影響因素。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清華附小)十多年的主題教學實踐經驗為課程整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主題教學“整合”多方課程資源的特點和方法,有助于學校整體課程設計、有助于學校在課程實施以及特色課程設置中凸顯教育的個性化、有助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此,學校運用“主題·整合”思想,借鑒多種理論指導,努力構建“1+X課程”,實現了從主題教學到課程整合的又一次超越。
學校課程設置與實施,必須適合學生發展的需求并指向學校的育人目標。清華附小的辦學使命是: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這就要求課程的設置與實施在學生層面,要讓所有學生在清華文化潤澤的六年小學義務教育過程中形成聰慧與高尚的人格基礎,為實現未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奠基;在教師層面,要努力鍛造秉承“清華責任”及追求卓越理念的教師團隊,讓教師享受到因自身教育成就而獲得有品質的生活、有尊嚴的待遇以及受人尊敬的職業認同。
清華附小的學生及學生家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絕大多數家長學歷較高且有留學的背景,其子女學習的起點以及家長對教育的要求相對較高。同時,家長來源地域差異很大,對教育的認識不同,加之學生自身也具有多元性。為此,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既滿足于全體,又能服務于個體。
清華附小的課程實驗有著良好的傳統和經驗的積淀。早在新一輪課改開始之際,學校就提出“三個超越”的教學思想,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2003年,學校又提出并踐行“主題教學”思想,嘗試建立一種以主題為核心,整合教材、課程資源、學生已有學習經驗、學生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服務育人的教學模式。從“三個超越”到“主題教學”,學校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課程改革途徑。在此背景下,學校承擔了國家級教育體制改革項目試點“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試驗”的任務,構建出一套適合清華附小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
(一)課程目標
學校的育人目標決定了學校課程發展的方向。清華附小以“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為核心理念和辦學使命,通過對學生、家長調研,確定了學生培養的三個關鍵價值取向:健康、陽光、樂學。學校立足學生實際情況,根據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的要求,與家長一道將學生的核心素養具體化為“十個一”的培養目標:一流好品格;一身好體魄;一生好習慣;一個好興趣;一種好思維;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項好才藝;一門好外語。
前“五個一”是每個學生必須具備的基礎目標;后“五個一”中,學生可根據自身差異有所側重,是個性化的發展目標,并允許學生自我設定獨特的發展目標。“十個一”均以學生“健康、陽光、樂學”為價值導向,實現“奠基”。
(二)課程結構
為了使學生發展達到甚至超越國家課程標準中的各項要求,并使其獲得充分的個性化發展,清華附小提出了“1+X課程”結構。
“1”:指優化整合的國家基礎性課程。該課程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為指導思想,既落實了國家規定的基礎性課程,又超越了教材。“X”:指在“1”的基礎上,實施學生個性化特色課程,即學校特色化及學生個體性課程。“+”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1”與“X”的相輔相成,達成“1”和“X”平衡的增量或變量。
“1+X課程”中的“1”與“X”以“0.618”為比例。一方面強調基礎性,整合后的國家基礎性課程占總課程的70%。另一方面依據學生的實際需求調整這一比例,使之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最終實現完整的“一”。“1”與“X”相結合,共同達成學校“十個一”的培養目標。
(三)課程內容
清華附小根據學科特點,將原有國家課程中的各學科分類整合成五個領域,即品格與社會、語言與人文、體育與健康、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品格與社會:整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共同提升學生的道德。語言與人文:整合語文與英語,強調語言類學科要以閱讀帶動言語的習得。突出漢語與英語的雙語閱讀,并加大閱讀量,努力創造最宜讀的書香校園。體育與健康:體育與健康學科強調出汗、安全、有趣、技能。數學與科技:整合數學、科學、信息、綜合實踐學科,重點體現這一類學科實踐、創新等優勢。藝術與審美:整合美術、音樂、書法學科,強調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
五大領域的劃分,并非砍掉學科課程,而是依據學科屬性實現課程理念與課程目標的轉變。各領域命名充分體現學科共有的價值取向,使內容差異性很大的學科走向“共和”。每個門類既要開好必修的基礎性課程,又要辦好個性化課程。個性化課程分設必修和選修,以滿足不同學生成長的需要。
(四)課時安排
為適應整合、改革后的課程內容,學校在保證課時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將原來固定的40分鐘課時變為長短不一的大、小課時。其中,“基礎課”35分鐘,主要安排數學、英語、體育等學科,通過減少5分鐘課時來緩解學生上課的疲勞,同時要求教師必須帶領學生精學精練。“大課時”60分鐘,主要安排語文、美術、書法、音樂、科學等學科,這些學科中,有些需要長時間的情境營造、情感醞釀,如語文;有些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實踐探究活動,如美術、科學等。原有的40分鐘課時安排割裂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研究過程,調整后的大課時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小課時”10或15分鐘,如的清晨十分鐘晨誦,中午的十五分鐘習字等,使零散的時間也作用于學生發展。“大課間”50分鐘,每天上下午各一次,供學生加餐、做眼操、開展各種體育健身活動等。如此安排使長短課時交錯,張弛有度,課程時間趨于合理,學生也變得輕松。
(五)課程評價
“1+X課程”評價強調激勵,堅持多元,促進自主發展。建立定量與定性、互評與自評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統一的過程性與終結性相輔相成的評價體系。過程性評價包括按時上課、課堂表現、作業完成、參與討論、與同學合作等方面的表現。終結性評價包括單元測評、期中測評、期末測評等,以紙筆測試為主要形式。其中,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分項測試則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業水平,如語文課外閱讀、朗讀、作文等,數學的口算、實踐與操作等。
評價的主要載體是“一單”、“一冊”、“一護照”。《單元學習情感態度評價單》:采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方式的過程性評價綜合反映學生單元學習中預學、課堂、作業水平。《評價手冊》:以學期為節點,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將學生在校表現、學業成績等情況反饋給學生及家長。《清華附小學生護照》:在學校“X”課程實施過程中,以蓋章的方式反映學生參與程度,用“校長獎”鼓勵積極參與者。
在“1+X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為使原有的國家課程“1”不至因為“X”課程的加入而增加學生的負擔,學校探索出三條課程整合的途徑。
(一)學科內整合
“1+X課程”要以整合實施國家基礎性課程“1”為基礎做學科內整合,重點將國家課程校本化。對某一學科在原有的國家統一標準、地方統一教材的基礎上,打破以往只使用一本教材而無法兼顧其他版本教材優勢的局限,改變以往40分鐘的固定課時以及按統一教材設定教學內容與進度的課程實施方式。以語文學科為例,學校將現在使用的“北師大版”教材,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喜愛程度,結合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情況分為精讀文和略讀文。精讀文全面覆蓋、精學精煉,與文章的中心主題、寫作方法、語言文字知識以及相關文學常識的掌握等相結合。略讀文主要學會生字新詞、體會文章大意等。以此整合方式節省出課時,用于為學生補充閱讀其他版本教材或帶領學生閱讀課外讀物,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跨學科整合
跨學科整合是目前國際課程改革的熱點,它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打破學科間的界限,以統一的主題、問題、概念、基本學習內容來連接不同學科,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此過程中建立系統的思維方式,體驗知識間的聯系。學校劃分五大領域的目的就是借此促進跨學科的整合。
如在數學與科技領域中,科學課和數學課都有一定的重復性內容,分科教授不僅加重學生的負擔,也割裂了學科與生活的聯系。為此,兩門學科的教師會在寒暑假期共同研究本學期兩門課中的整合點,聯合設計教學內容。如五年級學生在數學課學習統計圖表的同時,科學課教師調整了科學課的教學順序,在該時段進行“熱”單元的學習,讓學生將數學課學習的方法用于試驗記錄。學生根據統計圖表呈現出的變化發現熱傳遞、熱脹冷縮等相關規律,在感受到數學知識作用的同時提高了學習興趣。
全校各個年級、各個學科之間也找到了跨學科整合的最佳主題——戲劇。各個班級在每個學期選擇一個主題編排校園劇。從選題、劇本創作到節目排練、道具制作全部由學生完成。借助戲劇,多學科教師圍繞學生在排演中的需要,共同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指導。語文、品德學科教師指導學生確定選材,輔導學生撰寫劇本;音樂、體育、舞蹈學科教師指導學生排練;美術、書法、數學、科學學科教師幫助學生制作道具;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指導學生制作舞臺多媒體。整個過程學生能夠豐富各學科知識、領悟真善美、鍛煉語言與表達、提高藝術審美能力。
(三)課內外整合
學科知識和社會生活、學生的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是緊密相連的,學校的課程設置要把這幾方面充分整合來培養學生理解、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清華附小力主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活、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使學習變得有趣、有用、有意義。
學校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實踐平臺,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效聯系。每個學期,學校各學科、跨學科開展“小課題研究”,引導學生針對生活中的問題展開實際研究。以三年級為例,語文學科開展“買一次書”,品格與社會開展“賺一塊錢”,數學、科學、信息技術學科聯合開展“定一次旅游計劃”等研究,學生全身心投入,通過調查報告、PPT發言、實踐作業等多種方式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并形成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經驗和能力。此外,校園里的晨練、校報、電視臺、廣播站等均由學生管理,志愿者服務崗位遍及校園,為學生提供了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表達情感的平臺。
課程實施的關鍵在于課堂的改造。課堂改變,學校才會改變。在合理規劃學校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充分研究課堂改造是課堂發揮實效的關鍵。
(一)課程標準清晰化——編制“學科質量目標指南”
有標準,才有質量。清華附小學科團隊依據國家課程標準,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從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做起,整合加工教學內容,制定學科目標體系,編制出版了每學年一冊的《小學語文質量目標指南》、《小學數學質量目標指南》、《小學英語質量目標指南》(以下稱《指南》)。
《指南》明確了本學科教什么、怎么教、教學評價等一系列相關問題,形成課程標準與學科教材間的橋梁。依據《指南》,教師能夠清楚地把握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合理確定教學內容,為高效、優質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保證。
與此同時,《指南》提供了大量課程資源。以語文為例,《指南》分為“質量依據——語文課程標準”,“質量目標: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實施策略”,“質量評價”,“相關附件”五個部分。其中,“相關附件”為“一手好漢字”板塊提供了基礎字詞表、拓展字詞表、課外詞語表、識字小竅門、寫字小故事、書法小講堂等內容;為“一副好口才”板塊提供了傾聽素材、朗讀素材、表述素材、應對素材;為“一篇好文章”板塊提供了名家名篇推薦、必讀選讀書目推薦、影視作品推薦、必背古詩詞、必背兒童詩及現代詩、文學小常識、趣味語文、寫作指導范本、作文范文等內容。有了《指南》,“1+X課程”中,“1”的實施就有了依據,“X”的實施就有了保障,從而使課堂更加科學、規范、有效。
(二)課堂目標操作化——研發“課堂樂學手冊”
在依據《指南》的同時,清華附小將學科教學內容“教育學化”,并研發供學生課堂及課外學習使用的《樂學手冊》。《樂學手冊》打通了課前、課中、課后的通道,使學生、教師、教材之間的對話有了依憑,明確了學什么、怎么學、怎么練的問題。
以數學為例,《數學樂學手冊》由樂學單、單元學習情感態度評價單、學生作品(我的知識樹、數學日記)三大部分組成。其中,樂學單由預學單、共學單、延學單三部分構成。預學單用于收集學生的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明確自己的學習起點;教師借此調研學生情況,尋找學生的共性問題,使小組化學習更具針對性。共學中以問題串的形式呈現學習內容,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倡導師生、生生共同質疑、合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就是在預學、共學中,質疑、釋疑中獲得持續的提高。在延學中,鼓勵學生應用數學去解決實際問題。
此外,運用單元學習情感態度評價單和學生作品展示引導學生從知識整體的高度重新審視本單元的學習,完成“數學知識樹”的梳理:收獲了什么知識,掌握了什么方法,又獲得了怎樣的情感體驗,從而全面落實《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四基”要求。
(三)學習過程自主化——凸顯“一單、一問、一練”
課程結構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要隨之改變。為使學生活潑主動地發展,清華附小用“一單、一問、一練”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學習過程的自主化。
1.“一單”(抓手)
《樂學手冊》中的“樂學單”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提供了有力抓手。“樂學單”分為三個部分:“預學”——學生自主完成。用來培養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發現問題的能力以及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帶著準備和疑問走進課堂,增強了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共學”——小組共學的活動設計。主要為學生課堂上關鍵點的小組化學習提供抓手。學生借助共學單合作交流、思想碰撞、解決問題,并在交流中提出更深的問題或意見。“延學”——延伸學習。用來為學生課后延伸學習提供途徑;或圍繞重點目標,設計、補充學習材料;或推薦相關閱讀資料,拓展、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或設計實踐活動,進行學科間、課內外整合。
還以數學為例,在學生學習同分母加減法的預學單中,有個學生計算“7/8+7/8=4/9”。若在以往教學中,教師針對此結果會直接判錯。但因為有了預學單,教師考慮到學生錯誤的背后可能有自己的思考,去向學生了解情況時發現這個學生認為,7+7=14滿10進1,這個進位的1沒有地方放,于是就給了分母。針對此現象,老師在共學環節做出了個別指導。在延學環節,這個已經弄清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規律的學生又提出了新的疑問,開始探究異分母相加減的計算方法。
2.“一問”(方式)
清華附小努力營造“基于問題學習”的氛圍,無論課前或課后,希望學生養成堂堂發問、人人發問的習慣。所有學科的每節課均安排學生質疑的環節。教師備課的重點不再是向學生提出問題,而是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以及對問題進行整理、歸類、篩選,進而引導學生自己解決這些問題,使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過程中生成更高層次的問題,形成學習探究的動機。
例如,針對《牛郎織女》一課,學生們提出一系列問題。如:“牛郎和織女為什么偏偏在農歷七月初七相會,而不是初八?”、“為牛郎和織女搭橋的為什么是老牛,而不是馬或羊?”、“織女看了牛郎一眼就決定嫁給他,在今天看來,肯定不符合事實,是不是織女太輕率了?”這些問題經教師的科學加工、合理建構,有的成為班級學生本節課重點研究的話題;有的可以在教學的相應環節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辨;有些雖不能當堂解決,但為學生的延伸學習提供了抓手。
3.“一練”(實踐)
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要靠自身的積極參與,實際操練。因此,學校強調教師在課堂上要減少講說,增加操作時間。教師要精選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練習方式,引導學生“精煉”。
在清華附小,學生沒有當前社會流行的五花八門的練習冊,只有一個老師精心設計的《樂學手冊》。這個練習單是老師依據課程標準、《指南》,在收集大量教學資料(包括各種版本的教材、優質練習資料)的基礎上,篩選、編輯而成。練習單從易到難,有合理的梯度,練習的形式也豐富多樣,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此外,在學校所有學科的教學中,學校提倡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小組化學習,呈現學習的過程和思維的過程,使學生擁有更多的課堂操練的機會。可以說,“一單、一問、一練”體現著學校育人理念的變革,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變成學生學習的地方。
“課程整合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1]在課程整合過程中,通過改造課堂,減少重復,增加實踐使教學有了較強的針對性,學生能夠快樂、自由、主動地發現自我、發展個性,使學生負擔得以真正減輕。清華附小學生“健康、陽光、樂學”的樣態也在逐漸得以形成。
一位學生這樣寫道:我用了《樂學手冊》,作業少多了!課堂上提出問題,和伙伴們共同討論,那種生動活潑,讓我更快樂、更自由、更主動地發現了自我。學校的許多活動開闊了我們的思路和視野,每月看一次電影,還有一次主題活動,真開心!
一位家長在反饋問卷中寫道:我們非常認同“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辦學使命。學校目標明確、課程結構清晰,孩子學習主動,課下有豐富的課程讓孩子選擇。尤其是,孩子的讀書量非常大!我們孩子在這里讀書真是幸運!
課程改革深化以后,老師們普遍感到自己的教學思想亟待改變,知識結構亟須調整、完善。教師們專業成長的自覺性有了很大提高,表現出了從未有過的精神風貌。教師們組成青年共同體、專題課程研發小組,深入探討課程目標設定、課程計劃安排、開展課程實施、整合課程資源、做好課程評價等問題,逐漸走出了左手教材、右手教參、學科本位、各自為戰的工作方式,整合跨班級、跨學科、跨年級的團隊力量開展工作,實現了由“教書匠”到“課程設計者”的轉變,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學習風氣。整合課程、改造課堂同時推動了學校管理機制、考試評價、教學研究、教師專業發展、后勤服務、校園文化建設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教育,不可能靠袖手旁觀者坐而論道去實現。做,才是得到。我們相信,通過“1+X課程”的引領一定能走向《綱領》描繪的愿景: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充滿教育的智慧與歡快的笑聲;讓學生的每一個時刻都能享受學習的收獲與成長的樂趣;讓教師的每一天工作都能體會職場的幸福與專業的尊嚴。
[1]徐玉珍.從學校的層面上看課程整合[J].課程·教材·教法,2002(4):25.
The 1+X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mary School
DOU Gui-mei,LIU Hai-min
(Faculty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Based on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students of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mary school,the school has produced 1+X curriculum which is made up of a series of curriculums.The curriculum not only includes the content which i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government's documents,but also tries to develop some curriculums to mee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In this article,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Meanwhile,the targets,structures,contents and the assessments of the 1+X curriculum are also discussed.
1+X Curriculum;Organizing Class;Transforming Class
G423
A
1001-6201(2014)04-0163-05
[責任編輯:何宏儉]
2013-1-20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十二五”科研規劃2011年度一般項目(YB125-16)。
竇桂梅(1967-),女,吉林蛟河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柳海民(1953-),吉林永吉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