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秋,趙 坤
空想社會主義無法解釋社會主義社會產生的歷史必然性,找不到變革社會的依靠力量與正確路徑,在理論上是乏力的、在實踐上是飄緲的。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觀從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會主義,這與馬克思從“現實的個人”出發所實現的哲學思維方式變革密不可分。只有從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變革的視角出發才能正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觀的精神實質與現實意義。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概括了自己哲學的前提,“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1]66-67“現實的個人”是馬克思全部理論建構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在馬克思之前,黑格爾把人類世界的存在視為“絕對理念”運動的一個環節,人的主體意識也僅僅是“絕對理念”經過了圓圈式的一周向自身的回歸,“絕對理念”構成了一個絕對的終極本質,完全在純粹思辨邏輯中運動著的“人”就失去了任何與現實相關的基礎而最終走向了理性的神秘。費爾巴哈盡管讓哲學思考回歸了“人本身”,把宗教和上帝的本質歸結為人的本質的異化,但是卻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即“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1]56,就是“理性”、“意志”和“愛”,這種抽象的“類”本質也并不能揭示出人的現實生命存在與活動,只是一種感性的抽象,因而缺乏歷史的、社會的真實性與明證性。無論是黑格爾的思辨之人,還是費爾巴哈的抽象之人,都無法關照到人的現實的感性活動,無法真實地解釋我們周圍這個感性世界的生成、存在與發展,馬克思正是在對這種抽象的本質進行批判中找到了唯物史觀的邏輯起點,引發了其哲學變革。
“現實的個人”并不是一些離群索居的、孤立地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抽象存在物,而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1]72能動主體,其最根本的內在規定性就在于它是現實生活和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和生產者,是自然和社會歷史相互連接、彼此交融的紐帶,“為此,他必須與自然和他人交往,必須擺脫孤獨狀態而開放自我,必須不斷改變自身的生存方式乃至自己本身。”[2]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首先就得需要有生命的個人存在及其生活的延續、種族的繁衍,就得有滿足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提供保證,生產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活動成為一切社會歷史的根本條件,千百年來人們每日每時都得去完成它。在這個過程中,人因之主體能動性在純粹自然之中分化出了一個“人類學的自然”,改變了事物的自在存在狀態,并按照人的意志和愿望設計成“為我”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一切的絕對主體[3],人的實踐活動要受到自然、社會和歷史條件的制約,物質生產實踐是人的主體能動性與客觀的社會歷史制約性的統一。
從“現實的個人”出發馬克思邏輯地得出了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無論是黑格爾的“絕對理念”、費爾巴哈的“類”,還是青年黑格爾派們的“自我意識”、“唯一者”,其共性都在于假定了在現實的人之外有一個永恒的、固定不變的本質,從而為世界找到一種終極存在、終極解釋與終極根據,對人與世界以及二者的關系做了外在于人的思考,這種思維方式有三個根本性的前提:“其一,就其思想本質來說,是把存在本身同存在的現象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把本體視為隱藏在經驗現象背后的超驗的存在;其二,就其思想原則來說,是把主觀和客觀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把本體視為排除掉主觀性的純粹客觀性;其三,就其追求目標來說,是把絕對與相對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把本體視為排除掉相對性的純粹絕對性。”[4]這種把存在與現象、主觀與客觀、絕對與相對割裂和對立起來的思維方式無論做出怎樣的努力都無法做到對我們這個“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世界作出合理的解釋。馬克思從“現實的個人”出發根本上擺脫了這種思考方式的形而上學色彩,看到人們在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間之內發揮主動創造性,每日每時從事著物質生產與變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從而創造自己的歷史,世界由此成為“歷史的產物”,也因之人的實踐活動而不斷地走向自我否定,不斷地推陳出新。從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出發,馬克思完成了從“解釋世界”到“改變世界”的哲學轉向。
馬克思和恩格斯既有關于社會主義一般原則、本質、價值的論述,也有關于未來社會主義十分具體表現形式和存在狀態的預測,前者因其普遍性成為我們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從馬克思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出發,筆者認為我們無論在怎樣新的歷史條件下都應該堅持的科學的社會主義觀須包括以下三個維度,偏離任何之一都不是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
第一,社會主義社會是不斷消滅現實存在狀態的社會。如果從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出發,社會必然要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本質和終極的存在狀態,就像資產階級思想家那樣認為財產私有是人們先天的本性,而資本主義制度就是符合人類的這種先天本性的制度設計,因而是美好的,歷史到這里就“終結”了,顯然這是不科學的,也是馬克思所要極力拋棄的東西。從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出發,由于“現實的個人”不是“類”存在物,也不是“絕對精神”存在物,而是從事著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活動著的人,人與世界形成了否定性的統一關系,即一切對象都要在人的世界中不斷地改變現實存在狀態、不斷地向著人的價值目標生成,絕對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們每日每時都在改造客觀世界創造物質生活條件,改造主觀世界創造精神生活條件并為實踐提供思想理論指導,舊事物由于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而不斷走向自我否定。共產主義“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1]87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應該具備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一切肯定現狀、為現存辯護的社會主義都不是科學的社會主義。反觀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從改革開放伊始,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將改革推向前進,正是深刻地把握了馬克思社會主義觀實質之使然,一心一意謀改革、促發展仍然應該是今后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基調。
第二,社會主義社會是不斷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從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出發,屬人的世界統一于人的目的性需要,而人的價值目標就是消除剝削和壓迫,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大力發展作為人的實踐活動能力的生產力是消滅剝削和壓迫的前提條件。剝削的存在根源于社會產品的匱乏,當社會所擁有的產品不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就要從被統治階級身上榨取剩余勞動。從實踐觀點來看,人們生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生存發展的需要,而現實社會中的生產遠離了這個目標,直接創造財富的勞動者階級無法實現對自己勞動產品的占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表現為工人同勞動產品的異化,工人創造的越多,可供工人自己支配的部分就越少,工人就越貧困。社會主義作為對資本主義的揚棄,必然要改變這種人吃人的兩極分化狀態,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實踐能力和水平,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物質保證,因為生產力的發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須的實際前提”,是因為如果沒有生產力的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1]86。此外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促進交往的普遍發展,而共產主義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根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生產力的發展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必須矢志不渝地推動生產力的大發展。
第三,社會主義社會是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價值目標的社會。從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來看,人沒有永恒不變的本質,人的本質要由社會關系的總和來規定,物質生產關系是決定人們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人的本質就在物質生產實踐的過程中得到表達。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像“人”一樣地存在,取決于人們在多大程度上擺脫“獸性”、在多大程度上全面占有社會關系。實踐,不僅在古猿變為人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人類社會一經產生,就充當了人類逐漸擺脫動物性的最重要手段的角色,隨著人們改造物質世界與改造思想世界的深入,人們也必將在更大程度上與物性分離,更加地像“人”一樣地生活,為此就需要自由全面發展。19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當廣大工人在運用吃、喝、生殖這樣的動物機能時,才覺得活動是自由的,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不過就是動物,勞動的異化狀態已經表現為只要肉體的強制和精神的強制一停止人們馬上就會像逃避瘟疫那樣地逃避它。就是在馬克思沒有看到的現代社會里,隨著分工的越來越專業化,人們迫于生存壓力的勞動活動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發的,人們還無法擺脫來自自然、社會與人生的各種各樣的壓力對自由人性的壓抑與束縛,而這些人性的異化狀態正是共產主義所要極力揚棄的舊東西,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科學,就在于馬克思是把實現人們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放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中加以把握的,從而得出“兩個必然”的結論。“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294實現人類解放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觀的價值目標,我們無論在實踐中對社會主義做出怎樣的發展,都不能偏離這個價值目標[5]。
在新的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下,我們從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思維方式變革角度重新審視、研究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觀不僅可以避免對馬克思的教條化理解,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的前提下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代化;同時可以避免對馬克思的肢解式把握,加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在統一中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這對于堅定理想信念、切實發揮科學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侯惠勤.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與當代中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65.
[3]任志鋒,鄭永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解與運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20-24.
[4]孫正聿.怎樣理解馬克思的哲學革命[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3):8.
[5]李中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旨趣——內在邏輯與踐行原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