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丹
(鄭州輕工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以人為本”理念在信息圖表設計中的運用
官丹
(鄭州輕工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信息圖表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設計學科,反映了科學、技術發展人類思維方式演進等多方面的信息。信息圖表設計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認真研究受眾群體可以更好的促使我們在設計實踐中發揮設計師的作用。“以人為本”的設計是當代設計的重要原則,強調對人的關懷,對于提升信息圖表內涵可能具有積極作用。“以人為本”應該成為設計師在信息圖標設計中的重要設計理念。
用戶分析;以人為本;信息圖表設計
(一)信息圖表設計的緣起
圖形傳達系統(IsotypeMovement)——依索體系的創始人奧托·紐拉斯(1882-1945)是維也納的一位社會學家,他認為:“語言是分散的,而圖表把它們聚合起來。”他認為平面設計應該提供全人類都能夠認識、了解的手段,提供促進人類思想和觀念溝通、交流的新方式。根據他的理論體系建立的依索體系是由一個關于教育的社會主義概念發展而來的,這種教育是指超越普通的文字或者語言培訓,讓信息的傳播顯得簡單而不再受到個人背景因素的制約。依索體系主要作用在把社會經濟關系視覺化上,并且希望幫助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們理解相關的復雜議題。1936年,奧托紐拉斯設計了一套系統的視覺信息標識,并試圖將其發展成全世界統一的功能性視覺語言。這些視覺標識旨在通過簡單易懂的圖標來描述定量信息,其中就有包含通用的人類形象標識。如左圖,小人的視覺形象簡單明確,可以的傳遞出圖形所要表達的含義。
(二)信息圖表設計的演變與發展
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倫敦,亨利貝克設計的地鐵交通圖以相似的間隔來標注各個站點,而不是傳統的強調各站的準確位置,這樣一來通過交通圖,倫敦市的中心區域就被突出了,整張圖表也顯得更加次序井然。在1972年,德國慕尼黑舉辦奧運會中,第一次引入了具有系統性和全面性的視覺標識。于2001在荷蘭的阿納姆成立的圖錄樹工作室(Catalogtree)是一個以信息圖表設計為工作核心的工作室。設計師通過嘗試對原始信息資料進行主觀再創作,并且進行大量的用戶研究工作,整理大量的用戶反饋信息,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從而消除大量的信息給人帶來的無趣與壓抑感,得到了一致的好評。
(一)設計師與用戶的關系
《體驗設計》的作者內森·夏德羅夫曾經提到過一個設計案例,日常生活中許多單位機構會在一層招待大廳里設置信息亭,這些信息亭設計美觀,有美妙的語音提示,但許多信息亭后來卻荒廢破舊,無人光顧。原因就是設計師對用戶的考慮不周,沒有按照“以人為本”來進行設計。只考慮了初次光顧者——他們會使用這些信息亭一兩次,卻忽略了那些工作人員,他們會一直呆在這里!工作人員不得不每天重復聽這些語音提示,用不了多久,這些被迫的傾聽者就會關閉喇叭或者是整個系統。
由此可見,設計師要做到“以人為本”設計的重要性,信息圖表設計師也應當尊重并可以預見受眾群體的種種需要。設計中更多地將用戶的要求考慮進設計過程中,可以使設計師更好地把握設計項目與設計目標,將所要傳達的內容更有效地傳達到受眾中去;受眾對于自己的需要也應該清晰及時地反饋給設計師,從而形成一個良性設計循環的過程。
(二)不同背景用戶產生的差異化信息的分析
受眾用戶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往往由于受自身因素的影響,如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個人信仰,經濟條件等因素,不同的用戶人群對信息的接收效果各不相同。科學研究證實。當用戶在信息接受過程中,不同用戶人群的認識背景和認知模式都會互相聯系并相互作用。所以用戶人群并不是互相孤立、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補充的關系。舉例來說,智力的TesisDG設計工作室為智利大學的數學建模中心設計了一本宣傳手冊,旨在向介紹這個研究中心的同時向其他著名的研究中心發起競爭。但是考慮到并不是所有的受眾人群都喜愛數學這門相對枯燥的學科,TesisDG在設計宣傳冊時選擇了一種“以人為本”的設計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充斥著學校照片和文字介紹的宣傳冊,TesisDG的設計小組利用插畫和圖表將無形的信息視覺化,制作出一本80頁的專題手冊。設計過程中通過制作大量的數學模型來表達數學的復雜性、創新性和抽象之美,圖表設計中采用鮮明的色彩,韻律感的線條和美妙的圖形語言來吸引廣大受眾。用信息圖表巧妙而有力地襯托了書面文字內容,使得原本對數學抱有刻板印象的學生也會為之吸引。這就是“以人為本”理念在信息圖表設計中的典型案例。
信息圖表設計的功能性和商業價值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作為設計師不能僅把設計定位在具備功能的層面上,更應拓寬到對人的關懷層面。在設計注重創意和商業功能的今天,時刻關注用戶的需求,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這樣我們的設計才能不斷地向前發展。
[1][美]龍尼·利普頓著.陳君譯.信息化平面設計[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2]馬驕.信息圖表設計的發展與視覺傳播研究.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J05
A
1005-5312(2014)02-0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