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梅
(沙洲職業工學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淺談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的方法及制約因素
張洪梅
(沙洲職業工學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高職院校大多是圍繞地方的地域和行業特點,為企業輸送高端技能型人才,真正做到根植地方,服務地方,融合地方。但是如果真正做到這些,需要教師和學生都進行角色的轉換,不能在延續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拿著書本上課的方式儼然不再適應當代高職學生的就業需求,那怎樣的課程體系和授課方法才是適應市場要求的呢?那就是在拿著書本上課的同時還要拿著完成任務的工具,在高度仿真的工作場所將理論和實踐技能融會貫通,以達到在高度理論知識的指導下具有高度技能的人才培養為首要目的,這就是教育部第16號文件的指導精神。
高教研究;課程體系;教學方法
隨著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確要求高等職業院校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緊密聯系行業企業,走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受到廣泛應用并逐步推廣到各個高校。采用校企合作的辦學方式優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整合資源,減少辦學投入;
2.可以在真實環境下進行授課和學習,在高度工作壓力的環境中提高學習動力;
3.完全融入企業,了解用人的實際需要,根據企業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設置課程;
近年來,國內出現了一些校企合作比較成功的案例,學校和企業作為兩個重要的技術創新主體,雙方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通過實際考察,學校明白市場需求,提高科研的針對性,避免了科研資源的重復與浪費,同時,在實踐的基礎上,學校自身知識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從而有利于增強高校的科研水平,實現技術轉移,使科技成果有效地作用于實踐;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是企業獲得技術的一項重要手段,在提高企業技術水平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能夠彌補高校與企業各自的劣勢,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根據高職高專的辦學特點,如何與企業緊密聯系,滿足企業需求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理論高度,設置切實可行的課程體系是教學環節中的重中之重。為了更好的改善教學方法,完善課程體系,我院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還聘請了教育部、高職高歡國家示范院校的專家蒞臨指導,我深有體會,我認為要想進行教學改革,首先就是進行課程體系的改革,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進行: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是高教研究的重點,沒有一個好的宏觀指導方向,整個辦學環節就沒有方向可言,根據高職院校的辦學與企業緊密相連的這一特點,力求做到高職院校培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夠在企業中發揮強項,服務于地方,所以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都要嚴格以高端實用為準繩,首先就要做到深入企業一線進行調研,我所講的深入調研,是嚴格深入到企業,深入到各行各業,根據院校所在的區域性質,產業特點,設置專業,開設課程,將企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整合,巧妙地在課程中進行體現,并保持隨時更新,做到年年有新的知識點。在課程設置的中間要考慮到知識的時效性,盡量做到學生畢業后能完全與用人市場對接。若知識點老化,陳年不變,學生就業后才發現原來自己所學的知識根本就是幾年前所用的,那這樣的課程就是在荼毒學生年輕的生命。
課程是教學環節中的實施重點,無論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員、證等目標,最終都是要通過課程的安排進行實施的。為了避免重復和遺漏,在這個環節中是需要我們教師熟練每一門課程的任務、目標、授課內容等,做到共同構建課程,集體商量一門課如何進行,選擇哪些內容,需要掌握哪些核心技能,需要考取哪些證書,甚至需要參加哪方面的比賽等都要詳盡。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特長,所以根據自己的專長只講某一方面的課程,對于其它的課程并不了解,這就導致很多問題的發生,常見有以下幾點:
1.課程之間沒有溝通,經常會重復課程內容。也就是這一門課講了這個知識點,另一門課程又講了一遍這個知識點,為了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任務,又要刪除一些比較重要的內容。解決這一問題其實并不難,只要每個教研室能根據自己的專業要求,嚴格開好每周的教研室會議,真正做到認真討論課程內容,并要求每位教師將課程輪上2-3輪,這樣教師就會對課程完全了解,然后再根據自己的專長深入研究自己的專業領域,這對提升學生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的。
2.改變教師高高在上的心態,能夠做到走到學生中間去。我們現在很多教師還抱有傳統教育思想,覺得我是教師,是需要學生尊重和懼怕的,老師都是拿著水杯站在講臺上,往往一節課下來基本沒有和同學們進行互動,至于學生領會到什么程度也不得而知。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需要教師從心態上就要轉變,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是我們的客戶,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客戶,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需要總結好的方法和途徑的,只要認清這種現狀,教育就不在是流于形式了。
3.不要看輕我們的學生,他們在很多方面其實很有智慧。我們經常聽老師發牢騷,說學生這里不好那里不好,學生也埋怨老師不了解學生,死命的留作業,目的好象是要把學生累死,而不是讓學生學習。這樣做其實是不好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我們愛學生,學生才能愛你,如果你真的愛學生,你就會想了解他們也有業余生活,也有他們需要具有的快樂,當然不是說一點作業不留,國學大師翟鴻森說過:“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你鍛煉成什么特別厲害的人物,然是通過這個過程讓你了解這個董事是怎么回事”。比如說我們現在要上《包裝設計》課程,整個課程下來是要學生了解包裝的種類,包裝裝潢的設計方法,刀版的制作等等,只要你了解了這個過程,然后自己能獨自完成的個過程就可以了,不需要你加載很多任務,白天黑夜的畫刀版,做圖紙等等。不要讓學生感到“學海無涯苦作舟”是真的,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那么艱苦還有篝火晚會呢,我們學生的業余生活也可以是豐富多彩的。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教師既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較強的動手操作和科技推廣能力,還要有經營能力和市場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實踐教學和培養多功能型人才的需要。把我們的教師送到企業一線進行學習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學校每年都會選派年輕教師到企業中去學習,把它當成是一種考核,例如說如果你沒有企業一線的工作經驗,便不給你評職稱的機會,如果你在企業鍛煉期間沒有按照企業的要求要求自己也不給予合格的認證。除了進行企業以先鍛煉之外,還經常選送青年教師進行調研和學習,這些方法都提升了教師的業務能力,有了這些業務能力,教師不僅在授課的時候游刃有余,還從自信心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這些都是會帶給我們學生正能量的方面,我們會好好的延續下去。
課程體系改革的制約因素主要是區域市場,高校與企業共育高技能人才,通常有下列二種合作方式:一種是學院創造條件,出臺優惠政策,將經營內容或產品開發生產內容與學院專業發展方向相對應的企業引進校園,雙方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另一種合作方式是建立關系緊密型的校外實習基地。無論哪種合作方式都必須考慮或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企業的經營、運行管理特點及對高職教育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合作企業選擇應考慮的因素及選擇原則;
(3)院校與企業合作內容及合作方式;
(4)校企合作過程的運行管理制度及模式、持續良性運行保障機制;
(5)校企合作綜合效益的考核、評估體系及激勵機制。
(6)校內外合作建設的實訓基地多專業綜合利用途徑與方法探討。
首先,對于學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場地建設不夠全面的現狀來說,通過這種形式將實踐教學環節轉移到企業進行,實現了實踐教育成本的直接轉移,節約了教育支出;
其次,實際操作能力是高職院校畢業生最應具備的能力,而目前我院的畢業生卻普遍缺乏實踐能力,通過校企合作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零距離,是提高我院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直接手段;
最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學生就業,良好的就業反過來又能拉動招生,生源問題得到解決,高校的辦學經費也就有了根本性保障,校內建設就不再成為問題。由此可見,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蘊涵著深遠的現實意義,也是互相提高,共同促進的最好的合作方式。
不管是課程體系改革還是教學方法的改進,我們的目的就是想通過正確的渠道把學生培養好,讓我們的學生在市場的選擇下有立足之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能夠培養出更多等優秀的人才,做教師足矣。
★本論文為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民辦高校藝術專業校企合作運行模式的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JGZ201201059)成果。
[1]詹先明.“雙師型”教師發展論.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2]車夫.論“雙師型教師”名義的內涵建設問題.網絡文章.
[3]朱孝平.當前職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策略與方法評述.職教論壇, 2009年15期.
[4]黃亞妮.高水平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與“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職教論壇,2006年21期.
G64
A
1005-5312(2014)02-02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