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欽
(廈門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
2011年11月16日,中國共產黨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會提出了“愛國愛鄉、海納百川、樂善好施、敢拼會贏”的福建精神[1]。大學生是年輕人的精華,是社會的活力所在,在福建省屬高校進行福建精神系列教育,既是一項符合福建省情鄉情的寶貴教育資源,又是一項符合時代精神和改革潮流的重要教育任務。2013年6月,福建省委書記尤權在深入省屬高校調研時指出,大學生既要學習理論知識,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才能更快適應工作崗位[2]。如何塑造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把握大學生人格變化的軌跡,有效地運用福建精神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擺在閩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和迫切任務。
“愛國愛鄉、海納百川、樂善好施、敢拼會贏”這一福建精神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對福建人民長期發展建設實踐的科學概括和高度總結,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福建群眾的精神文化追求”[3],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強大的生命力。
(一)“愛國愛鄉”體現了福建人的家國情懷。福建是著名的僑鄉,近代以來,福建備受列強欺辱,中法戰爭之馬江海戰、甲午戰爭之黃海海戰傷亡主體也均是福建官兵,因此,對國家興亡,福建人一直有著切膚之痛,這也更加激發了福建人的愛國情感。辛亥革命前后,福建華僑在海外積極投身于籌款等活動中;抗戰時期,以陳嘉庚為代表的福建華僑積極投身革命;和平年代,福建華僑情系桑梓,回國投資,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為福建經濟社會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海納百川”體現了福建人的寬闊胸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福建名臣林則徐的經典名句,展示了福建文明的包容開放,是對閩都文化的很好提煉。福建社會由移民構成,閩越文化、客家文化、南洋文化在這里沖撞、融匯。近代以來,福建人漂洋過海,遍布世界,讓福建人很早就打破閉關自守、故步自封的守舊思想,即使是計劃經濟時代,沿海的福建人也不斷突破種種限制,向海外拓展。由于這種歷史積淀,福建人展示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對外來文化沒有排他性,真正做到了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為我所用。
(三)“樂善好施”體現了福建人的高尚情操。《詩經》有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幾千年來一直教導人們要回饋家鄉。明清時期,福建會館有懸掛“桑梓必恭”匾額的傳統,告誡在外謀生的閩商對家鄉要知恩圖報、對鄉親應樂善好施。福建文化底蘊深厚,“南儒”輩出,儒家強調“仁者愛人”,樂善好施被福建人作為一種傳統美德廣為傳承至今。分布在全國以及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閩商都熱衷于公益事業,涌現出了曹德旺、許榮茂、黃如論等一批著名的慈善家。
(四)“敢拼會贏”體現了福建人的自強個性。敢拼會贏強調的是一種冒險精神和執著意志,福建內陸的客家人是遷徙而來的,起初備受排擠,生存艱難,形成了逆境中團結奮斗的拼搏精神;而地處沿海的福建人,乘風遠航、搏浪擊水,隨時會有生命危險,這也要求具備敢打敢拼的豪邁。福建作為最早開放的一批沿海省份,憑著“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譜寫了海西建設的輝煌篇章。福建最著名的歌曲之一《愛拼才會贏》,就是對“敢拼會贏”的最好詮釋。
弘揚和踐行福建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課題組的研究,超過60%的受訪對象認為福建精神有利于增強福建人民的凝聚力、有利于推進海西建設、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4]。同樣地,把福建精神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重要意義。
(一)實施福建精神教育是福建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福建精神是福建省在深厚的歷史積淀演變中和多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歷練中產生的寶貴財富,它繼承了八閩大地以及整個海西地區的豐厚精神遺產,還融入了福建改革開放實踐三十多年來形成的奉獻精神、開拓精神、實干精神。“十二五”時期,福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動跨越發展,這是事關福建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提前三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時期。當前福建省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要建設經濟強省和文化大省,就要在高校中實施福建精神教育、弘揚福建精神,使大學生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才能完成省委省政府“到2015年人才資本貢獻率達33%,人才資源總量達到520萬人,人才競爭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基本相適應”[5]的戰略目標;才能使學生在走出校園后承擔起建設海西、服務海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
(二)實施福建精神教育是對福建省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徑。一方面,福建省大學生,尤其是福建省籍的大學生,成長于福建省的獨特的文化氛圍中,既受到傳統福建風土人情、鄉風民俗的熏陶,又受到來自全國各地,尤其是海峽對岸文化、風物的吸引,對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福建精神是福建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的現代傳承,也汲取了海峽兩岸精神文化的時代精髓,融入了臺灣文化的前沿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福建省大學生。另一方面,大學生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對傳統思政教育課程、活動產生抵觸情緒。而運用福建精神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其基本立足點就在于學習家鄉的歷史和文化,學習榜樣就在今天、就在身邊,因此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具有獨特的優勢。
(三)實施福建精神教育符合培養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現實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繼續推進改革開放、扎實開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環節,決定著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方向。在大學生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有助于引領大學生緊跟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激發群體正能量。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以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為精髓,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這和“愛國愛鄉、海納百川、樂善好施、敢拼會贏”的福建精神本質是相通的。因此,通過實施福建精神教育,以福建精神為載體、為媒介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構建、價值觀引導,有助于在廣大學生中牢牢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地位,有助于廣大學生自覺形成科學的核心價值觀。
(一)突出核心價值,加強思想教育的導向性
第一,結合地域特色,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福建精神教育應立足福建省以及整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規劃,幫助福建大學生了解福建精神的時代特色,理解福建精神的深刻內涵,在課堂上、日常生活等方面將福建精神融入其中,并落實在家庭、社會的各個方面。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廳批準廈門規劃展覽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古田會議紀念館、平潭澳前鎮等一批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地點場所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基地,有意識地幫助大學生進一步了解省情、社情、民情,開闊視野,增強感性認識,并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出的的先進要求不斷前進,為大學生健康發展、快速發展以及協調發展指引方向。
第二,整合教育資源,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把福建精神教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教育之中,通過動員多種教育資源,如課堂教學、專業實訓、校園文化熏陶和社會歷練等,增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把福建精神教育融入福建省傳統文化和鄉情世情教育之中;用文化凝聚精神,用鄉情團結力量,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水平。福建省有關部門部署了福州地區大學城高校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的相關措施,逐步實現成立高校課程共享協調機構、搭建高校課程共享平臺、推進優質教學資源整合、建立學分互認機制等目標,通過教學資源的交流、共享、整合,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優化師資培養,提高思政工作者業務素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高校思政工作者則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工程師。在專職思政課教師方面,福建省為進一步加強我省高校思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水平,從2011年開始舉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比賽,省內數十所高校積極組織教師參賽,營造了教師提升素質、提高技能的良好氛圍。專職思政干部方面,應在突出政治性的同時,注重實踐性和啟發性;應實現務虛與務實相結合、短期與長期相結合,構建多元化、開放式的培訓體系;要合理搭配培訓梯隊和層次,體現“傳幫帶”、“比學趕超”的效果。
(二)優化學校管理,打造福建精神教育的好氛圍
第一,完善學校制度建設,注重養成教育。高校各項規章制度的建設,包括宿管制度、學籍制度、教管制度、考勤制度、考查制度等,應體現“以德育人、重在養成”的理念。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精神,福建省委提出“改革完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加快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完善內部治理結構”[6]等要求,這是對省內各高校完善學校制度建設的積極鞭策和有力支持。高校可以從體系、內容、程序、監督等各個方面改進管理工作,在日常管理中融入福建精神,指導大學生的日常行為、思想品德,加強人文關懷,激發大學生的愛校意識、愛鄉意識、愛國意識,培育大學生形成健全人格,養成良好認知能力和行為習慣。
第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教育配套環境。大學校園文化具有潛在的育人功能,高校充分利用校園網、廣播站、文化長廊、校園景觀、學生社團等載體,能夠有效打造校園良好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能夠為福建精神教育提供良好氛圍,能夠使福建精神的展現突顯文化魅力。廈門大學通過開展“書香校園”系列活動,結合事跡宣講、讀書分享、配樂詩朗誦、經典誦讀等活動,讓同學們于書香雅樂中感悟、體味福建精神。將福建精神教育融入大學生校園文化氛圍中,其生命力和影響力將更加持續、更加長久。
第三,運用前沿教育手段,增強校園網絡建設。開展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是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文化建設的重點任務。大學生是網民的主要構成之一,高校是互聯網用戶最集中的場所之一,規范高校校園網絡建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思政教育輔助工作。高校可以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加強福建精神教育,為弘揚福建精神系列活動搭建堅實網絡平臺,充分發揮網絡重要作用,深化、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園網絡建設的好壞,不僅是搭建師生之間交流思想、探求真理橋梁的重要抓手,還是關系到平等、民主、和諧氛圍的建設和引導。
(三)拓展教學模式,落實教育活動的實效性
第一,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評價,鼓勵生師互動、教學相長。根據教育部要求,逐步建立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測評長效工作機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質量[7],學生在測評活動中應積極介入,主動參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以專業學科前沿為基礎,以激發大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目標,以大學生的特點為手段,寓福建精神于基本理論之中,引導大學生勇于探索理論問題、勤于實踐理論方法;課程教學應通過互動環節與實踐活動,使大學生進一步了解福建精神的歷史積淀和時代內涵,努力踐行,磨練品質意志,同時也反哺教學活動,提升教學實效性。
第二,搭建良好的實踐平臺,倡導大學生多深入社會、深入群眾。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是高校大學生走向成熟的必經考驗,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福建師范大學號召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網絡參與、文化傳播等多種途徑,傳承、挖掘、弘揚福建精神,把福建精神輻射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8]。通過構建課堂知識與課外實踐的聯系橋梁,積極展示學生才學、能力、風貌,積極接納社會各方面反饋,使大學生更多地融入社會,在實踐中領悟福建精神的科學內涵,感受福建精神的正能量。
第三,積極研發福建精神教育專門課程,先試先行、逐步完善。福建精神教育專門課程應不拘泥于傳統授課形式,應多采取嘉賓講座、專題討論、校外參觀等多種形式,形成了一定規模性、長效性。可邀請福建精神宣講團成員、一線民俗專家等共同編寫福建精神教育校本教材、輔導讀物,作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資料,教材應結合大學生的特點,緊密結合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好形勢,對大學生進行福建鄉情、省情教育,進而升華為對國情、世情的體悟。
[1] 堅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為建設更加優美更加和諧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福建省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福建日報網,2011-11-21.
[2] 王勛,張永定.尤權調研部分省屬高校 寄語大學生:重實踐肯吃苦[N].海峽都市報,2013-06-22.
[3] 謝賢偉.福建精神[N].福建日報,2012-11-01.
[4] 福建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課題組.福建精神與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3,(8).
[5] 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Z].福建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2011-01-22.
[6] 中共福建省委關于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Z].中國共產黨福建省第九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2013-11-26.
[7] 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開展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測評體系(試行)貫徹執行情況自測自評工作的通知[Z].教思政函〔2013〕11號,2013-09-23.
[8] 羅螢.推動福建精神深入人心高校責無旁貸[N].福建日報,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