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越來越多的學校都建立了校園網站和教學資源庫,在教室里配備計算機及屏幕投影儀,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從硬件上構建了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平臺。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信息時代的到來對課程與教學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使教學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可引入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創新,借助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教學 教育 信息化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a)-0157-01
1 教師信息素質的培養
在現代教育中,無論是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育手段、還是教師角色,都在不斷發生變化。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現有教材,教學模式也要由單純傳授知識改變為指導學生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這一切都要依靠先進的教育手段來實現。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信息意識、信息知識水平和應用信息知識處理問題的信息技術技能等信息素質。在學校中主要的信息技術就是采用計算機技術。學校中教師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非計算機專業的教師,計算機操作能力相差很多,信息化意識不強,學校對這方面的重視也不夠,很多教師的信息技術教學停留在“電子講稿、屏幕演示”的效果上,并沒有達到信息化教學的效果。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包括信息意識情感、信息倫理道德修養、信息科學技術常識,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因此對學校教師計算機知識的培訓,信息意識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更好地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教學的促進作用,幫助教師提高信息素養,促進專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學校教師培養和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學校應該建立長期的、有效的培訓機制,對教師有計劃地進行有效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等的培訓,要求教師能充分利用身邊的信息工具(網絡、計算機),收集信息、查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好計算機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能夠熟練的操作計算機。
(2)教師在掌握辦公自動化軟件的基礎上,自己動手制作課件,合理的組織多媒體教學實踐課,課堂教學變靜為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適應現代教育教學手段的發展要求。
(3)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共享條件,教師可以實行教學無紙化。教師可以將自己的學期授課計劃及教案編寫在網上教學檢查部門指定的目錄下,教管部門可以對教師授課進展情況隨時通過網上進行檢查,也可以在信息技術平臺上進行信息交流、課程回顧、經驗溝通等,從而達到增強教師的信息化意識,培養教師信息素質的目的。
教師的信息素養的最高層是信息應用。就是應用信息去解決學習生活,乃至工作中的問題,從而培養教師的高級思維技能,問題解決能力,尤其是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 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與學
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為學生提供了如魚得水的學習機會,大多數的學生對網絡的學習表現出極高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有根本性的改變,使教的過程適應教學環境的變化,將學生的這種學習興趣保持下去,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如何更好地的在信息環境下進行有效的教與學,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教師在充分理解、領會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深入鉆研教材,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將課題轉化為學生愿意動腦思考的問題,根據設計的問題通過網絡、電子光盤等信息載體查找相關資料,按照信息技術和課程的要求整合成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內容,其方式可以是多媒體課件或網頁的形式。
(2)利用計算機技術及網絡技術,可以實現單機或異地網絡化教學,在教學平臺上實現教與學的講解、操作、問答的過程。同時設置考試系統與評分系統、教學問題診斷環節、教學任務分配,建立儲存教學檔案可以為教學評價提供基礎數據,支持教學過程評價等,都在信息技術平臺完成。教師在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中,著重幫助學生搜索解決問題的資料和方法。信息化教學則會通過信息技術循環演示教學內容,適時總結、強調、解釋,強化學生的往復記憶,加深對講授知識的理解,增強教學內容的連貫性。
(3)在教學過程中,提供學生信息化實踐平臺,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問題,經過教師指導,學生整合,最終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并將自己的電子作品展示給全班學生,讓全體學生共享成果,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示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進行有效探索的途徑,讓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索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3 信息化設備基礎建設的進一步改善
在信息技術為社會生活帶來革命性變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將極大地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是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和條件。教育信息化建設包含教育信息資源、教育信息網絡、教育信息技術、教育信息設備、教育信息產業、教育信息管理、教育信息政策、教育信息標準、教育信息應用、教育信息人才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建設方向。建立健全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是必要的。社會不斷發展,技術不斷更新,相對于其他方面來說,硬件設備的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而信息化教學的前提就是設備的要求,生均計算機占有率逐步提高,校園網絡建設也逐步健全。目前很多學校都配置有相應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建設了校園網。開放了多功能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所有計算機都能聯入互聯網;學校也相應成立了網絡中心,購進了大量的軟件和教學資料,逐步完善學校自己的教學資源庫;同時也在探索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策略和模式,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實驗研究,來推動整個教師隊伍信息素養的提高,使得教與學充分結合得以發揮。當然,還有一些學校限于客觀條件,經費不足,發展較為緩慢,條件還是有一定差距,學校對校園信息化建設不夠重視,各項制度表面化,這就需要學校提高認識,想辦法爭取財政支持力度,加大經費投入,為信息化建設打造堅實軟、硬件基礎,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信息化。
今天,在網絡走進我們身邊的時代,信息的交流變得易如反掌。信息化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只有不斷探討研究,才能使信息化不斷深入發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網絡信息使教師的知識更加豐富,更加充實。也使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為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多種途徑。
參考文獻
[1] 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 楊曉宏,梁麗.全面解讀教育信息化[J].電化教育研究,2005(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