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海
(大連市高新區中心小學 遼寧大連 116029)
2010年3月大連市正式啟動小學校園足球工程活動,全市148所學校成為首批實施學校。這一工程旨在全面推動足球在校園小的普及和提高,傳承大連市的校園足球文化和城市足球精神,推進素質教育,這不僅是培養足球運動技術尖子的后備人才,而且是造就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工程。但由于足球運動對抗激烈的特點,也使之成為發生運動損傷較多的項目。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尚未發育成熟、自我保護能力薄弱、肌肉力量較差、技術動作不成熟的階段,因此更易受傷。本文對大連4所足球傳統項目小學的足球隊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并提出預防措施和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法,以維護小學生足球運動員的身體健康,延長后續運動壽命,為校園足球運動的更好開展提供借鑒。
大連市東北路小學、周水子小學、實驗小學、高新小學4所小學足球隊的學生57人,其中男45人,女12人。調查對象平均年齡8~12歲,平均運動年限為2~3年。
(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有關足球運動損傷的參考文獻10余篇,主要研究小學生足球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的發生率、損傷原因及預防措施。
(2)問卷調查法:對57名小學生足球運動員進行問卷調查和走訪,共發放57份調查表,回收57份,2份空白無效,有效問卷55份,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96%。
調查發現,小學生足球運動員膝關節損傷的人數為24例,占總調查人數的43.63%,損傷發生率較高。其中,半月板和髕骨韌帶損傷各6人,各占10.9%。內側副韌帶損傷8人,占14.54%;外側副韌帶損傷3人,占5.45%;交叉韌帶損傷1人,占1.81%。表明主要以內側副韌帶損傷和半月板及髕骨韌帶損傷多見(見表1)。

表1 膝關節損傷種類及人數
從表2發現,在所有調查對象中,膝關節損傷的主要原因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類,內部因素有膝關節的關節不穩定性與技術動作不合理,各占25%,主要由于小學生膝關節解剖生理機制和功能的不穩定性,在變向跑、急停、急轉、雙方爭搶對腳等動作中易導致損傷的發生[1]。其余為外部因素占50%,主要有運動員訓練與賽前的熱身不充分、對抗激烈、身體接觸頻繁、動作粗野、護腿板使用不當、周圍環境(高溫、嚴寒、場地濕滑等)、裁判員的判罰等因素。這些都易導致損傷發生的次數與嚴重程度。

表2 膝關節損傷的原因調查
膝關節是足球運動員最易損傷的部位之一,因為膝關節是身體結構最為復雜的復合運動關節,由脛骨、股骨、髕骨包繞在關節囊內組成,股、脛骨之間有內、外側半月板,關節兩側有腓側副韌帶和脛側副韌帶,這內、外兩條韌帶在膝關節伸直時,被拉緊起固定作用,防止關節向兩側過度移動[2]。
膝關節在屈曲135°(或45°)時,靈活性最強。因此,關節穩定性一般的隊員要比穩定性強調隊員更易受傷。而兒童運動員正處于身體尚未發育完全階段,因此關節的穩定性較差,在跑跳、轉身、控球等動作中極易受傷。
內側副韌帶損傷是膝關節最常受到損傷的韌帶,這與本研究調查的結果一致。同時內側副韌帶損傷也可合并有其它韌帶,如交叉韌帶和半月板的損傷。發病機制是膝關節在屈曲時受到外翻應力所致,運動員在臨場表現為突然轉身、起跳停球或原地爭搶,這時膝部腓、脛兩側副韌帶由放松到突然拉直,很容易造成韌帶拉傷。內、外側半月板對于膝關節的功能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可以傳導關節負荷、分散應力、保持關節穩定、滋養關節軟骨,還具有本體覺。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年輕運動員容易發生創傷性半月板撕裂,而且以內測半月板撕裂多見[1]。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隊員間發生身體接觸和沖撞時,或跳起蹬踏,當半月板由屈曲位變為伸直位時,半月板受到旋轉和擠壓暴力,在這兩種暴力的共同作用下產生剪切應力,導致半月板撕裂。另外,運動員動作過猛造成動作失誤、好勝爭強、違反規則、有意或無意的犯規動作(撞擊)等也是致傷的原因[3]。本研究還發現,運動場地、護具和足球鞋也是導致膝關節損傷的原因。大多數損傷發生在不符標準的運動場地(有的學校的操場過小、地面過硬、不平、人工草坪不合格等),鞋釘的高度、鞋子與場地之間的高摩擦系數是膝關節韌帶損傷的主要危險因素。國外有研究發現,高摩擦系數的球鞋似乎也會導致韌帶損傷的發生率[4]。因此,雖然高摩擦系數的球鞋可以幫助運動員獲得更高的運動成績,但它會增加運動員受傷的風險。所以,教練員和學生運動員必須很好的權衡運動成績和運動安全之間的關系。
(1)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包括訓練、賽前、賽中的熱身活動。并區別對待夏季和冬季的熱身。一般準備活動以身體感到發熱、微微出汗即可。準備活動結束與正式運動開始之間間隔1~4min適宜。
(2)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在損傷原因中,技術動作不合理和運控球、爭搶球等身體失控原因比例較高。因此,要提高自我身體平衡、自我感覺和自控能力的訓練,爭取將球控制在比較合理的位置,在用力跳起后,適當收腹,力爭兩腳同時或快速依次落地,使身體盡快恢復穩定的平衡支撐[5]。
(3)加強膝關節的功能鍛煉,除了增強膝關節肌肉力量外,還應加強膝關節周圍的韌帶、半月板的力量、柔韌性和彈性的鍛煉。在平時的訓練中可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如負重起蹲、靜蹲、繞膝、正壓腿等練習,使膝關節周圍肌肉、韌帶不同程度的受到訓練,功能增強,達到預防損傷的目的。
(4)加強運動員安全教育和自我保護意識訓練,掌握沖撞時的身體保護技巧,訓練運動員日常訓練和比賽中的注意力、反應能力、靈敏性及身體平衡能力。注意合理安排訓練內容及負荷量,不使膝關節局部負荷過大,一旦發現膝關節有腫脹、壓痛或隱痛,應及時改變訓練內容,減小膝關節負荷強度。
(5)掌握損傷的急救與后期康復。當膝關節受損后,應學會基本診斷方法,立即以氯乙烷鎮痛噴霧劑進行冷療,再進行抬高患肢、冷敷、高伏電療和佩戴膝關節袖套或壓力套和鎮痛藥物。若發生斷裂或半月板嚴重損傷,應及時就醫。康復期以恢復肌肉力量和關節活動性為主,可采用各種不同的等張訓練方式,增加肌力,改善關節活動度[1]。
(6)比賽和訓練中嚴格執行保護運動員身體健康的規定,特別注意穿好球襪、戴好護腿板、重視球鞋質量等。
由于足球運動對抗激烈、比賽時間長、技戰術要求復雜、導致了足球損傷發生率較高。小學生足球運動員的損傷主要以踝、膝關節損傷為主。在膝關節損傷中,主要以內側副韌帶、半月板和髕韌帶損傷為主;在日常訓練中,首先,一定要強調針對于膝關節力量和易損韌帶的柔韌性和彈性的訓練;同時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減少技術動作不正確而造成的各種損傷危險因素,在基層的小學生足球運動訓練應特別注意這一點。其次,在大運動量后應有足夠的恢復時間和營養供給。最后,做好對足球運動損傷的預防工作,這些都是維護小學生足球運動員身體健康、提高練習質量、延長運動壽命、促進校園足球活動順利開展、實現小學體育教學訓練科學化的關鍵。
[1]運動醫學[M].范清宇,譯.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8.
[2]高等學校教材編寫組.球類運動——足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張軍.大連市中小學足球運動開展現狀及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4]韓克平.淺析張店區中小學足球運動員的運動損傷[J].時代教育,2013(6):165.
[5]趙宏,陳東.淺談學校足球運動中常見損傷及處理[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0(S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