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少數民族體育是剖析體育起源和發展各階段諸形態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創造新的體育項目和形式的源泉。當代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勃興,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繁榮最富有代表性。在西部眾多的少數民族中,彝族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中記錄有43個彝族傳統體育項目。其中彝族式摔跤已經成為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磨兒秋、跳火繩也曾作為表演項目在民運會中向全國人民展示。在四川涼山地區中小學進行彝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調查,對于彝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本文以四川涼山地區10所中小學共計520名師生為調查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進行研究。其中共發放問卷520份,回收508份,有效問卷487份。回收率97.69%,有效率93.65%。本文用Excel 2010對回收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小學的開展項目有拔河、頂頭、頂肩、蕩秋千、扳手勁、蹲斗、陀螺、拔蘿卜、老鷹捉小雞、捉迷藏、虎抓羊、鷹抓雞、轉身賽、跳高、跳遠、賽跑、倒立行、高腳馬、對手拉、人拉人拔河、蹲走賽、斗雞賽、棋類、甩石賽、彈弓、達體舞、爬油桿等27項。而中學的開展項目有拔河、扳手勁、跳高、跳遠、賽跑、達體舞、摔跤、射弩、爬油桿9項。據有記載的彝族傳統體育項目共有43項,仍有10多個項目沒有開展起來。其中,有的項目因為場地等因素限制,導致無法開展。但是四川涼山地區小學開展彝族傳統項目的情況遠遠好于中學。
中學的體育設施、設備相對較完備。教師進行的體育教學多以現代競技體育為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學生在進入中學后學到的是發展較為成熟的現代體育項目,它具有較強的競技性。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正處在青春期中學生的興趣。且大部分教師對彝族傳統體育的認識不足,認為其只是民間產生的娛樂游戲,只能作為學生的娛樂活動,并不具有競技體育內容的功能。

表1 參與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程度表

表2 教師對彝族傳統體育的了解程度表

表3 教師認為開展彝族傳統體育目前所面臨的困難情況表
從表1中可知,四川涼山地區中小學參與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程度不容樂觀。在小學中,參與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情況較中學的情況好。但是一個地區中小學有接近半數的學生并沒有參與到彝族傳統體育項目活動中去,形勢相當嚴峻。目前,中學階段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初期。部分中學生在走出校園后,他的良好的彝族傳統體育知識和技能可能促使其成為彝族傳統體育的骨干和指導者,成為民族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人,這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因此,在中學重視和持續性的開展彝族傳統體育項目勢在必行。
從表2中可知,四川涼山地區中小學教師對彝族傳統體育的了解程度并不高。教師對傳統體育項目的了解程度決定了教師在教授過程中的完整性、客觀性,對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普及和發展奠定基礎,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起推動作用,基本能決定學生的參與程度。這對后續的推廣、普及、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從表3中可知,四川涼山地區中小學教師認為,目前開展彝族傳統體育項目所面臨的主要困難是沒有充足的資金和時間占到了25%,沒有合適的項目和場地占到了10%。四川涼山地區本身就是西部欠發達地區,投入大量的資金發展彝族傳統體育項目較為困難。隨著學校間競爭的日益激烈,學生學習壓力加大,課程安排也較緊。大多體育活動時間都被文化學習所利用,學校只能擠出少量時間進行鍛煉。有15%的教師認為沒有相關的培訓,除摔跤外一些項目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規則和程序,項目較為松散,無法統一,只能進行娛樂。
小學開展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情況好于中學,小學生對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喜好程度也高于中學生。但總體上情況不容樂觀。應在保持小學開展優勢的同時加強對中學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宣傳力度,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擠出空余時間積極開展彝族傳統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
對彝族傳統體育項目表示了解的教師屈指可數。且他們認為,資金不足和時間缺乏是影響彝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展的主要原因。在保證正常的教學情況下,在中小學加大對彝族傳統體育的資金、宣傳、師資培養力度。從教師入手,讓教師意識到發展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要性,并逐步將其引入課堂。在各高校、教師進修校開辦相應的傳統體育項目課程,培養較為專業的指導性師資。
逐步完善彝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規則、制度、器材、場地,使更多的項目具有競爭性、競技性,提高青少年參與的樂趣。堅持與現代體育項目相結合,與新課標相匹配。在該地區打造具有彝族體育教學特色的示范性學校,形成獨特的辦學風格,充分利用地理、文化等優勢資源向外界宣傳。開辦彝族傳統體育項目運動會,充分體現出體育項目應有的魅力,讓其被大眾所認知。
[1]倪依克.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8:34-35.
[2]中國體育博物館,國家體委文史工作委員會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8:113-128.
[3]孫德朝.彝族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模式構建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4(35):12-14.
[4]石偉.四川省彝族群眾參加本民族傳統體育情況的調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7,6(24):83-87.
[5]肖進勇.四川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現狀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6):35-38.
[6]張宏宇,李小蘭.論彝族傳統體育的形成和特點[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5,1(23):12-14.
[7]孫德朝,孫德剛.彝族傳統體育研究現狀及展望[J].貴州體育科技,2006,12(4):16-38.
[8]馬明珠,徐金蘭.少數民族體育與學校體育關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8(33):101-103.
[9]石偉.彝族傳統體育的現狀與發展[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10(25):147-150.
[10]李傳國,毛香鑾.貴州省少數民族體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3:115-117.
[11]王建中.對彝族民間、民俗體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探討[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0,9(25):44-49.
[12]褚躍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