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姜瑞華 彭頻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加快,區域物流逐漸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些年來,中國物流業發展迅速,各個地區越來越關注物流能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對各區域物流能力進行準確的綜合評價,可以為當地物流發展、協調區域間經濟發展提供科學的依據。作為中部的湖南省,其社會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GDP達到19669.56億元,1978~2011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16%,為湖南區域物流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湖南省各個地區物流發展不平衡、物流規劃不合理、區域經濟不協調等問題依然存在,因此,全方面了解各地區物流能力水平,對提高湖南區域物流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SPSS19.0統計軟件對湖南省的各個區域物流能力進行分析。
因子分析法主要是追求數據結構的簡化,通過降維技術,用少數幾個不相關的綜合指標來代替多個指標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是進行區域物流能力評價的較好方法,其步驟如下:(1)由問題選取原始變量;(2)標準化原始變量,求其相關陣并進行變量相互之間的相關性分析;(3)進行初始公共因子及因子載荷矩陣的求解;(4) 計算因子得分,并根據因子得分值進一步分析。
本文選定了8個指標以代表湖南省各區域物流能力,它們分別是人均GDP(X1)、社會消費零售額(X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農村人民人均純收入(X4)、民用汽車擁有量(X5)、國際互聯網用戶數(X6)、電話用戶數(X7)、物流從業人員(X8)。本文選定了湖南省的14個市區為分析樣本,數據來自2012年湖南統計年鑒。
為消除量綱差異影響,在進行因子分析前,先進行標準化數據處理。然后將標準化的數據導入SPSS19.0 統計軟件,運用該軟件對湖南省的各市區域物流能力評價指標數據分別進行因子分析。
(1)進行KMO檢驗及Bartlett球形檢驗。由表1可知,KMO的值大于0.5,為0.845,Bartlett檢驗值為174.048,P值接近于0,綜上分析,說明本研究適合做因子分析。

表1 KMO和Bartlett 的檢驗
(2)計算各變量特征值的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從提取平方和載入欄中可以看出,前2個因子的方差累積貢獻率達到了93.813%,基本可以反映原來8個指標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只選取這2個因子來描述湖南各區域物流能力水平。

表2 解釋的總方差

表3 旋轉成份矩陣a
(3)輸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以及因子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對初始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以保證所求得的公因子具有較為明顯的意義,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因子在人均GDP(X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農村人民人均純收入(X4)、社會消費零售額(X2)這些指標的信息可以由第一因子來反映;在第二個因子上有較高載荷的有電話用戶數(X7)、國際互聯網用戶數(X6)、物流業從業人員(X8)、民用汽車擁有量(X5),這四個指標的信息可以全部由第二因子來反映,所以全部指標的信息基本可以由這兩個因子來反映。
(4)計算因子得分,根據得分矩陣得到公式如下:

根據總方差解釋表中2個公因子方差的貢獻率構造出區域物流能力綜合評價模型通過計算得出各市區域物流能力排名(見表4)。

表4 湖南省各市區域物流能力因子得分排名
通過因子分析的定量分析,得出了湖南省的各市區物流能力得分排名,從表4中可以看出, 排名中排在前六名的是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陽市、常德市、郴州市。按照 總排名,排在前六名的是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陽市、常德市、郴州市。由此可以看出,絕大部分信息由提取的第一公因子涵蓋,這也說明了主成分排序的可行性和科學性。按照總排名可知,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陽市、常德市、郴州市這六個市的區域物流能力要比湖南省的其它幾個市強,因為它們具有較好的物流基礎和較好的社會物流環境。同時,也能看出湖南省各個市區物流能力存在差異,長沙市遙遙領先。為縮小湖南區域物流能力差距,促進各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構建共同物流運作系統。將各區域特點與服務優勢相結合,搭建高層次的運輸系統交流平臺;建立物流企業系統,促進各個區域企業之間的合作,實現區域資源優化配置。
(2)充分發揮湖南省區位優勢。湖南省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位于泛珠三角經濟圈區域范圍。湖南應充分利用泛珠三角經濟圈廣闊的市場需求、先進的物流設備、發達的交通網絡等優勢,大力發展各區域物流業。
(3)根據差異化發展的要求,培育特色區域物流。強化長株潭重要物流城市群作用,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充分發揮長株潭城市群的帶動能力作用。作為湖南省的其他各區市,要根據各自區域特點和資源優勢,不斷提高自身物流能力,培育成為具有特色的區域物流。
(4)加大政府對區域物流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加強物流市場法制建設,完善物流法規政策;加強區域之間的物流合作,優化配置物流資源,實現物流資源的整合;加大政府產業扶持政策和財政支出,大力發展物流企業的發展。
(5)加快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提高物流專業技術教育的質量,支持高校與物流企業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加快物流人才的培育。此外,建立高層次的物流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同時,選拔優秀人才到國外進行培訓,為物流業培養高層次技術和管理人才。
[1] 何曉群.現代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 雷勛平,葉松,等.安徽省區域物流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2).
[3] 黃福華,李堅飛.湖南物流業發展戰略模式探討[J].中國市場,2007(7).
[4] 郭智芳.湖南物流行業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