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 李照杰
根據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自2007年2月8日至2013年2月7日這六年間所有獲批成立的村鎮銀行數量已達到1502家。截至2012年末,經銀監部門批準設立的村鎮銀行數量達到了1433家(《小微金融簡報》第八十七期)。如圖1,2007年到2009年村鎮銀行經歷了3年的緩慢發展時期,從2010年開始村鎮銀行數量明顯增長,2012年達到了514家。

圖1 2007~2012年我國村鎮銀行數量增長情況
村鎮銀行是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補充和完善,村鎮銀行的蓬勃發展,從解決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合理配置金融資源,培育健康、多元化、競爭性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對于加強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在全國村鎮銀行蓬勃發展的大潮中,天津村鎮銀行發展也已初具規模,并呈現出自己的發展特點,根據對天津村鎮銀行的調查情況,可以發現天津發展村鎮銀行存在如下特點。
自2008年由天津銀行和薊縣當地企業共同設立的第一家村鎮銀行以來,截至2012年6月,天津市已經成立了十幾家村鎮銀行。
從經營狀況來看,資產和負債總額已初具規模,各項存貸款余額增長迅速。以天津靜海新華村鎮銀行為例,該行從2012年1月18日正式開業,截至2012年6月末,全行資產總額已經達到6.75億元,負債總額4.67億元。各項存款余額4.66億元,各項貸款余額3.79億元,有力推動了當地“三農”和小微企業的發展。
天津村鎮銀行的本土化主要體現在根據當地農業和農村生產的特點來設計信貸產品,通過調查開發設計了快易貸、商富通(中小企業)、農耕寶、農蔬寶、農具寶、農豐寶等十二項金融產品,一定程度上對津南區內小微企業、“三農”建設和個人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做出了貢獻。
天津組建民營化村鎮銀行,突出民營股權在銀行的話語權,是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向金融領域延伸的嘗試。通過吸納當地民營中小企業和農村經濟組織入股,為農村大量的閑置資金找到了長期可靠的投資渠道,民營資本在獲得相對穩定收益的同時,也為增強銀行資本實力、激活銀行經營體制做出了貢獻。
在肯定天津村鎮銀行發展的可喜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阻礙村鎮銀行健康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其中“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村鎮銀行”被認為是有關村鎮銀行政策放松的信號。但是,小額貸款公司在改制村鎮銀行上還面臨諸多限制:一是門檻較高,銀監會對小額貸款公司設立村鎮銀行在持續營業、連續盈利以及在呆賬準備和貸款損失準備等方面都有很多限制;二是客觀方面,小額貸款公司在信息管理、風險控制、財務管理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
同時,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仍然受到限制。由于民間資本相對難以管理和控制,因此在中小銀行增資擴股中,地方政府都會傾向選擇國有大型企業。相關政策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提出較嚴格的要求,使得部分新型金融機構經營業務受到限制。
本質上,村鎮銀行仍然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一些民間資本投資村鎮銀行就是看好其未來的“利潤”前景,因此不可能只考慮政策性金融的需求,一些村鎮銀行為了降低風險將貸款投向那些盈利性較高、風險較低的客戶,亟需資金融通的農民和小微企業往往由于無法出具有說服力的抵押品或者擔保來證明個人資信情況而得不到村鎮銀行的青睞。
(1)存款業務:社會認可度較低,吸收存款能力差。在農村地區,由于多年的存貸款習慣,農村個人和企業選擇存款,首先想到的是熟悉的農村信用社或郵政儲蓄銀行,對于新成立的村鎮銀行有較低的認可度,擔心自己資金在村鎮銀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導致了村鎮銀行在吸收存款能力方面明顯低于國內其他商業銀行,無法進一步擴大經營。
(2)貸款業務:貸款業務受限,金融創新能力不足。村鎮銀行在規模、資金、貸款利率上的劣勢使其抵押貸款業務上不具有競爭優勢;做擔保貸款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比較節省成本,因此成為主要的貸款方向;信用貸款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要對客戶進行全面的調查;并且村鎮銀行同農村信用社在金融產品上差別不大,市場區分不清晰。
(3)中間業務:網點結算渠道難以拓展,缺乏競爭優勢。村鎮銀行同其他銀行相比,缺少電子銀行客戶群體,現在僅停留在信用社初創階段,只有簡單的存貸業務,網上銀行和銀行卡業務也是空白;由于村鎮銀行網點較少,結算渠道就會受到限制,同時,單靠村鎮銀行自身的力量開辦銀行卡業務需要有制卡和設備投入的要求,而這成本是很多村鎮銀行無法承受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天津村鎮銀行如果想要發展小額貸款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需要在市場準入、政策扶持、存貸款業務等方面入手,而解決的對策應該從全局出發,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完善和提升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通過生態環境的提升促使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從內部實現質的飛躍發展。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水平,從而破除“二元經濟”結構,促進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1)建立農村征信管理系統。可由政府部門牽頭組建非盈利性、保本微利的信用登記咨詢機構,及時從銀行、稅務、企業等其它部門廣泛收集信息和數據,在嚴格依法管理的前提下,依靠現代技術通過授權查詢的方式,向金融機構及社會廣泛評估、公布守信狀況、經濟實力和發展趨勢,全面、準確、公正地評定各經濟實體的信用等級。積極開展信用鄉鎮、信用企業、信用農戶的創建活動,加大對逃廢金融債務行為的制裁力度。
(2)建立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村鎮銀行通過與村委會組成調查小組,開展農戶檔案普查,建立貸款者統計數據庫,對貸款者的基本信息、貸款額度、還款情況進行及時登記,作為信用評級的考量,同時通過貸款戶的還款情況進行評級,從而解決農戶和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3)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建立健全縣域信用擔保機構,大力發展地方政府參與的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積極培育發展農戶聯保、互保,信貸聯絡員擔保等方式,實行農戶大型農機具,住房抵押貸款,扶持中小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組建互助型擔保機構。
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暢通農村支付結算渠道,加速資金周轉,對促進農村金融服務的升級和創新、刺激農村消費具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1)創新具有多種支付結算功能的惠農卡。惠農卡除了具有普通銀行卡功能,還具有農戶小額貸款,承接各項支農、惠農財政補貼資金等功能。針對農村網點少的狀況,村鎮銀行與鄉鎮政府合作,在每個村的村委、農資服務超市、村衛生室均設立“‘三農’金融服務站”,站站安裝轉賬電話,戶戶發放惠農卡。
(2)引導推出農民自助服務終端等電子銀行服務。加快銀行自助服務終端的推廣,擴大聯網通用覆蓋范圍。積極推動村鎮銀行構建以網點為基礎,以金融自助服務終端為延伸,以網銀支付、固話支付、手機支付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層次的城鄉一體化支付服務網絡。大力推廣轉賬電話業務,自助終端要基本涵蓋儲蓄網點的業務范圍。村鎮銀行可以與其他銀行合作,開通支付寶、銀聯在線支付以及無線支付等功能。由于村鎮銀行在農村地區投入金融服務建設收益較低,特別是投入初期很難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因此,政府應對村鎮銀行在農村地區新增布放的ATM、POS機具給予一定補貼。
(3)加強賬戶管理和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教育。加強銀行結算賬戶的管理,防范賬戶資金風險,賬戶開立實行由二級(含)以上分行集中審批管理模式,提升賬戶合規性;村鎮銀行積極開發銀行借記卡系統,網上銀行系統,延伸金融服務網絡,要宣傳非現金支付工具、電子銀行以及銀行票據使用方法及防假識騙的基本常識。
(1)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放寬農村金融組織準入政策,適當降低設立門檻和監管標準,鼓勵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發起或參與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立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
(2) 建立多層次、多樣化農村金融市場體系。發展信貸、證券、保險、期貨、擔保分工配合、相輔相成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加強金融的風險管理功能。改變目前農村金融市場以銀行類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模式,擴展直接融資所占比重,探索中小企業集合發債、集合票據、上市等資本市場融資渠道。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對已上市的農產品期貨品種做深做細,完善市場品種結構,充分發揮期貨市場價格發現作用,分散農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的市場風險。不斷完善農業保險體系,創新農業保險品種,探索建立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相結合的銀保互動機制。
(3)鼓勵農村金融中介機構健康發展。支持有條件的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參與設立擔保公司、資產評估、征信登記等金融中介機構,并對廣大農戶和小微企業進行農村金融教育培訓,普及金融市場知識,增強理財意識和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1)財政補貼和獎勵扶持政策。針對村鎮銀行設立時間短、初期財務壓力大等困難,財政要對其給予費用補貼,減輕財務壓力;鼓勵增加涉農信貸投放,對在涉農貸款上表現優異的村鎮銀行給予一定比例的獎勵,激發加大涉農貸款投放的內生動力;對農業保險進行保費補貼,不斷擴大補貼區域,提高補貼比例,增加補貼品種;對農村貧困群體實行扶貧貸款貼息政策,并不斷改革和完善扶貧貸款貼息制度,擴大承貸主體,豐富資金來源。
(2)稅收優惠政策。對村鎮銀行實行優惠稅率征收營業稅,對涉農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實施稅前扣除。村鎮銀行對涉農貸款分類后,按規定的比例計提的貸款損失專項準備金,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全額扣除。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90%計入收入總額。
(3)差別化的貨幣信貸政策。對村鎮銀行執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穩步推進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市場化,擴大村鎮銀行等新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上限。
[1]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進金融生態[N].金融時報,2004-12-07.
[2] 劉通午,主編.濱海新區金融實踐[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