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劉前,王文婷 (武漢市第八醫院內科,湖北 武漢 430010)
結腸鏡檢查是結直腸道疾病患者最佳的診斷方法。老年患者由于重要器官生理功能減退,常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等基礎疾病,對檢查的耐受性欠佳,且容易出現一些并發癥,使結腸鏡檢查受到一定限制。國內已制定老年人消化內鏡檢查指南[1]及無痛消化內鏡操作共識[2]。我們參照指南及共識和相關文獻[3],回顧性分析我院胃腸鏡室近2年對70歲以上老年人78例結腸鏡檢查情況,及總結相關經驗,探討結腸鏡檢查時的護理體會。
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門診及住院因腹脹不適、腹痛、慢性腹瀉、便血、腹部包塊等病人,部分病人做胃鏡及肝膽胰脾腎彩超未見異常。選擇70歲以上老人共81例,其中男性43人,女性38人。年齡70~85歲,平均65歲。無痛腸鏡56例,占69%。術前詳細了解病情,檢查心電圖、血糖、X線胸片,部分病人做心臟彩超檢查。并發疾病有高血壓病15例,冠心病心肌缺血1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心功能二級10例、三級6例,室性早搏或心房顫動16例,糖尿病8例,陳舊性腦梗塞5例,合并有二種以上疾病者9例。結腸鏡檢查前由??漆t師處理相關疾病,控制病情。并由經驗豐富,技術熟練的醫師操作。
患者術中能耐受檢查,無低血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腸出血、腸穿孔等嚴重并發癥發生。除4例結腸腫瘤梗阻未能通過狹窄段外,其余腸鏡均能達到回盲部。到達回盲部時間3~16min,平均6min?;颊呔^順利完成檢查。檢查共發現結腸息肉15例,結腸癌4例,直腸癌8例,慢性結腸炎18例,缺血性結腸炎2例,潰瘍性結腸炎5例,痔瘡7例,結腸黑病變1例,未見異常21例。檢出率74%,明顯高于青中年人。
2.1.1 心理護理 老年人隨者年齡增加,生理機能逐漸減退,病人身體不適就診時,存在緊張、恐懼、疑慮等精神心理障礙,對結腸鏡檢查不太了解 ,所以護士應以親切和藹的態度,向患者介紹病情及結腸鏡檢查目的、方法及術中配合注意事項。使患者對檢查有所了解,消除其緊張及恐懼心理,積極配合,完成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
2.1.2 合并癥處理 對于糖尿病患者,檢查前2d用藥控制血糖值接近正常。合并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COPD等的老年人須給予降壓、控制心衰及抗生素等相應的治療,待病情好轉后再行腸鏡檢查。
2.1.3 腸道清潔 腸道清潔干凈非常重要,可清晰顯示病變,有助于醫師判斷病灶,縮短操作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對慢性便秘者,檢查前2d加服2~3片果導片,加強排便。檢查當日一般采用聚乙二醇4000電解質散 (和爽)加溫開水2000~2500ml,分4~6次口服,清潔腸道。最后排出近清水樣便即可。密切觀察病人腹痛、腹脹、嘔吐等情況,防止誘發腸出血及急性腸梗阻等并發癥。
重點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術中常規給予心電監護及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監測,持續吸氧4~5L/min,建立靜脈通道?;颊咦髠扰P位,雙腿屈曲,耐心向患者解釋檢查操作過程中會引起的輕微不適,告知注意事項及配合方法,護士在雙人插鏡操作時,需考慮老年人腸壁較薄,插鏡動作輕柔,循腔進鏡,酌情退鏡,拉直鏡身,盡量減少結攀引起的疼痛。避免損傷黏膜出血或穿孔,隨時了解病人腹痛情況;結腸鏡檢查是由醫生和護士雙人配合下完成,退鏡時仔細觀察盡量分段抽吸氣體,以減輕腹脹和減少痛苦。術中注意隨時觀察和詢問患者感覺,無一例出現并發癥。
結腸鏡檢查結束后,讓患者臥床休息,暫時禁食。少數患者可出現輕微腹脹、腹部隱痛,鼓勵患者排氣排便。對取病理組織活檢者,應密切觀察腹痛便血癥狀,如出現持續性腹痛腹脹或血便者,應考慮腸道穿孔或出血的可能,立即通知醫師查看病人,作出判斷及處理。
總之,老年患者一般可耐受結腸鏡檢查,但應引起特別關注,對70歲以上高齡老人,要注意掌握適應證及禁忌證。操作腸鏡醫師應技術嫻熟;清潔好腸道,縮短操作時間;術中血氧心電監護,精心操作,術后密切觀察病情,一般可安全順利完成檢查,明確診斷。
[1]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老年消化內鏡協作組 .老年患者消化內鏡操作指南 [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9,26(1):4-5.
[2]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 .無痛消化內鏡操作共識 [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0,30(7):605-607.
[3]李曦,羅和生.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結腸疾病和結腸鏡檢查 [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6,25(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