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
上海市共和新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 上海 200072
芻議中醫"治未病"的科學內涵及現實意義
沈艷
上海市共和新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 上海 200072
中醫"治未病"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是中醫藥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準則。"治未病"是一種中醫學的健康觀,是中醫學奉獻給人類的健康醫學模式。在中醫學"治未病"思想指導下構建的健康醫療模式,有助于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和健康理念,降低社會醫療負擔,節約醫療資源,發揮中醫學的特色和優勢,推動中醫學術的不斷發展,為中西醫結合搭建優勢平臺。
治未??;科學內涵;現實意義;以人為本
中醫"治未病"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是中醫藥學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準則。"治未病"是一種中醫學的健康觀,是中醫學奉獻給人類的健康醫學模式。"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重點轉變的"前移戰略"健康維護理念,被國際上稱為最先進、最超前的預防醫學思想,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治未病"思想啟蒙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則安,居安思安則危;未病思防則健,未病不防則病。將影響身體健康的微兆扼殺在萌芽中,這便是掌握了醫學的綱領、攝生的法則。"治未病"一詞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其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段話從正反兩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為預防醫學的座右銘?!鹅`樞·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均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這種未雨綢繆、防微杜漸的預防思想是中醫學重要的理論基礎。
歷代醫家對"治未病"的思想和內容進行了挖掘和提升,對其理論和應用進行了繼承和發揚。唐代藥王孫思邈提出了"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要求醫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 。"上醫" 、"中醫"、" 下醫"概念的提出,也對醫生的治療經驗和水平提出了高要求,高明的醫生要善于預防疾病,防患于未然。其先安未病之臟和有病早治的既病防變思想,充實和豐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內涵,構成了中醫治療未病學科體系的理論框架。醫圣張仲景在臨床醫學實踐中貫徹"治未病"思想,他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篇》中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是運用五行乘侮規律得出的治病防變的措施,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變的具體體現。華佗創編的《五禽戲》、馬王堆帛畫《導引圖》及蕓蕓膏方都是前人保健養生"治未病"的具體成果??梢?,"治未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疾病預防史的鼻祖。
"治未病"思想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與完善,成為中醫藥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思想價值在于將"治未病"作為奠定醫學理論的基礎和醫學的崇高目標,倡導人們珍惜生命,注重養生,防患于未然。弘揚"治未病"思想,傳承中醫學文化,有助于發揮中醫學的特色和優勢,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1.臨床作用一脈相承,優勢互補
一是未病養生,防病于先;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漸;三是已病早治,防止傳變;四是瘥后調攝、防其復發。其核心是無病早防,欲病早治。防病于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傳染性疾病控制在感染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在發生前,遺傳疾病控制在受孕前。已病早治,疾病發生后,重視早期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既病防變,重視疾病發生發展過程的研究,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瘥后防復,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愈后遺癥,逐步形成維護健康的意識和觀念。無論是西醫的發展戰略還是現代的三級預防思想與中醫的"治未病"思想有著許多契合之處。預防醫學、行為醫學的基本措施也與傳統的"治未病"方法一脈相承,在理論上高度契合,方法論上也高度一致。對于病因明確的疾病,人們可以主動的避免遠離各種致病危險因素。但是,目前大多數疾病的病因或危險因素并不明確,從對疾病的掌握上來看,不能實施有效的預防。因此,根據中醫"治未病"的思想,采用中醫中藥的方法,在對于疾病的預防與已病防變方面就顯出了巨大的優勢。
2.敦促樹立正確的"健康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也隨著醫學發展而逐漸深入。當前"疾病醫學"逐漸向"健康醫學"轉變,醫學關注的對象也將從"已病人群"逐漸向"未病人群"擴展,對待疾病的策略從"有病求醫"向"預防為主"轉變,醫學干預的切人點逐漸前移。而環境污染、生活快節奏、不良生活習慣,使心腦血管、惡性腫瘤、呼吸系統、代謝紊亂等現代病種已成為健康的最大殺手,這類疾病目前尚無特效藥。以自我保健為中心的養生法告訴人們: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階段,是中醫的"治未病"理論的精髓??梢哉f,"治未病"對于全民健康素質的提高,發揮著主導性作用。
3.降低醫療費用,節約醫療資源
國民健康對社會的意義,不僅是提供發展基礎,健康問題的解決,也能促進經濟增長。對于單個患者,可以通過提高健康水平,增加一個個體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時限與數量,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還可以為國家節省大量的治療花費,節省大量的醫療資源。"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國民非常關心的話題,怎樣防止醫療費用日趨高漲,減少醫療保健費用的巨大投入?國家采取了"逐漸從以治療疾病為主導向以維護和促進健康為主導轉變,衛生工作的基本方針堅持'預防為主'這樣的策略。中醫的防治原則始終貫穿著"治未病"的思想,將中醫"治未病"的特色和優勢加以發揚,在人們未病之前采取應對措施而不是病后用藥,降低更多的醫療費用,節約醫療資源。
4.集聚中醫特色與優勢
"治未病"作為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作為中醫藥學奉獻給人類的先進和超前的科學思維,其實質就是"人人享有健康"。老百姓在這一點上都有所體會,比如人們常說"中醫治本"、"中醫治病去根"、"中醫講究調理"就是對中醫診治優勢的認同。衛生部部長陳竺院士在首屆"治未病"高峰論壇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啟動儀式上指出:"治未病"引領人類健康發展方向。"治未病"是中醫保健的特色和優勢,中醫學蘊藏著豐富的預防思想,總結了大量的養生保健和預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具有鮮明的特色和顯著的優勢,在今天看來也極具先進性,具有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品格。
5.搭建中西醫學對話的交流平臺
當前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相結合的新醫學模式,把影響人健康的諸要素均納入其范疇,從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化進行醫學研究,這和中醫重視整體,強調"治未病"互補相成。"治未病"思想充分體現了預防醫學和個性化干預的健康觀,是傳統中醫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為現代醫學提供了疾病診療與慢性病管理、預防疾病與養生保健的理論基礎及具體指導,成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保健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醫在"治未病"方面有許多特色和優勢值得推廣和借鑒,在康復醫學方面內容十分豐富,如針灸、推拿、氣功、中藥調理等,有助于病后調理和康復。為中西醫學對話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合二為一共同為國民健康保駕護航。
健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永恒主題,人類醫學的本質特性是人文關懷。其根本宗旨是促進和維護人類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活力。中醫"治未病"理念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在中醫學"治未病"思想指導下構建的健康醫療模式,有助于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和健康理念,降低社會醫療負擔,節約醫療資源,發揮中醫學的特色和優勢,推動中醫學術的不斷發展,為中西醫結合搭建優勢平臺。 "治未病"思想的實質是對生命的尊愛,是醫學的最高目標和最高境界。大醫精誠,醫者仁心,"治未病"值得我們每個醫療機構、每一個醫務工作者去傳承、發揚。
[1]龔建寧, 宋為民.新編未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8)
[2]祝恒琛.未病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29)
[3]何任."治未病"初探.浙江: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3):286-287
R221
B
1009-6019(2014)08-02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