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國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大孤山鎮中心衛生院 吉林 四平 130713
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臨床分析
陳立國陳海艷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大孤山鎮中心衛生院 吉林 四平 130713
目的:調查我院普通外科手術醫師切口感染率,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提高普外科手術治療水平。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自2009年1月到2013年3月接收的60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其中80例患者手術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均符合普外科傷口感染診斷標準,臨床分析患者年齡、手術時間、切口類型及術前各種并發癥。結果除年齡因素外,其他相關因素均對切口感染率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各種手術類型對感染率的影響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開展手術醫師切口感染專率調查,針對危險因素進行監測與控制,可降低手術后切口感染率。
傷口感染 醫院感染 危險因素 手術切口 感染率
手術切口感染是外科病人最常見的醫院感染之一,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是臨床治療當中常見的傷口感染之一,是醫院控制感染率的重要工作對象[1]。本研究通過對普通外科收治病人的切口感染進行各危險因素的前瞻性監測研究, 了解該時期內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發病率及各種危險因素對其發生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我院2009年1月到2013年3月接收的60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其中80例患者出現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手術切口感染率為13.3%,80例患者臨床資料,男56例,女24例,年齡13到67歲,平均(35.7士2.3)歲。
1.2 診斷標準
參照衛生部醫政司感染監控協調小組擬訂的《院內感染的診斷標準》[1]中切口感染的診斷標準,在術后第 3、5、7 天所有術后病人的切口進行檢測, 同時對所有病人進行危險因素調查, 篩選出可疑切口感染病例。
1.3 方法
對 80例普外科切口感染患者的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對在手術感染治療過程中病患的體溫變化、疾病治療過程記錄、醫囑單、輔助檢查數據記錄等進行統一調查并詳細的登記,分析病患是否發生切口感染,分析切口類型、性別、年齡、手術性質、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與相關指標中感染人數[3]。
1. 4 細菌學調查
對可疑切口感染的病人,選擇切口炎癥反應最顯著處滲出液用瓊脂培養皿取樣后送我院感染控制室,按常規培養法進行普通細菌培養和細菌分離鑒定。
1.5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使用 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字2檢驗和 LSD 法,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0例感染患者中,13到19歲12例(15.0%), 20一60歲22例(27.5%),〉60歲46例(57.5%), 60歲以上的患者顯著多于60歲以下的患者(P<0.55, x2=4.5)。對患者切口類型進行統計,其中I類(無菌)切口12例(15.00%),手術未進入炎癥區、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道,II類(相對有菌)切口49例(61.25%,手術進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無明顯污染,如膽囊切除與闌尾切除;Ⅲ類污染切口19例(23.75% ),手術進入急性炎癥區域、胃腸道溢出污染物等,如開胸心臟按壓。不同切口患者感染率比較顯示,Ⅱ類切口患者的感染率顯著高于I類、Ⅲ類切口(P<0.01,χ2=8.1) 。當患者的住院時間<7d;感染 28例(35.00%), 7到15d感染15例(18.75%,> 15d感染率37例(46.25%),住院時間長感染率較高。
在醫院臨床治療當中,感染是比較常見的臨床現象,眾多的感染病例當中,手術切口的感染也占據加大的比例。而造成感染的因素較多,有學者在研究中提出,手術切口的感染與病患自身的免疫能力、住院時間的長短和手術切口類型存在較大的關聯。本研究屬于階段分析調查。所檢測的 80個指標與術后切口感染密切相關。其中性別、年齡、切口分類、伴有糖尿病、肥胖是不可變因素, 而術前住院時間、術前預防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切口引流、手術時間、切口長度、麻醉方式及術中應用皮膚保護性貼膜是部分或完全可變因素[2]。
本研究中,隨機選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普外科患者600例發現80例患者術后手術切口感染,占13.33%.通過對切口感染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發現患者的年齡、手術時間、切口類型、住院時間可對切口感染有顯著影響,其中手術時間長于2h的患者切口感染率為83.75%這可能是手術導致切口長時間暴露,經手術污染物等影響造成術后切口感染。手術類型中II類手術患者感染率為61.25%這主要是因為II手術患者較多且手術處于相對有筐廣比態,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兒率。此外,年齡>60歲的患者感染率為57.5%,這主要是因為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而造成的。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群和兒童在普外科手術之后容易出現切口感染現象,這與年齡有關,年齡太大或太小導致免疫力下降,所以在老年人和兒童的手術操作過程當中要避免侵入性的診療操作引起的感染。降低手術后切口感染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因素很多,需要全方位的努力與配合, 包括醫師的手術技巧、圍手術期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手術后患者的醫護管理以及患者全身狀況等[4],所以控制措施的監測是必須的, 控制應充分體現在醫院感染監測的全過程。手術醫師感染專率的監測是將監測與控制結合起來, 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取得手術醫師的配合,提高醫師對醫院感染控制的意識與責任, 以逐步降低手術后切口感染率。
從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普外科手術患者的切口類型、性別、手術性質、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與切口感染存在密切的關系,在治療過程當中要詳細的分析引起感染的病因,采取針對性的治療。
[1]周賢剛. 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臨床分析[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09:112.
[2]徐火生,姜孝濱. 80例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臨床分析[J]. 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S2:100-101.
[3]常俊生. 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臨床分析[J]. 中外醫療,2009,04:43.
[4]桑學仁. 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臨床分析[J]. 中國醫學創新,2013,15:111-112.
R619
B
1009-6019(2014)08-02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