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大學生與農民工收入確實存在一定差異。依據相關經濟理論,從成本和收益、非工資性收益、社會經濟結構和工齡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分析,對讀書無用論提出質疑。只有理性對待大學生和農民工的收入問題,促進高學歷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才能夠正確地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的投資。
關鍵詞:收入;農民工;大學畢業生;理性對待
中圖分類號:F4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1-0019-02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末,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為2290元。而根據教育咨詢機構麥可思發布的一項調查,截至去年6月25日的2012屆本科畢業生中,69%的畢業生起薪不到2000元。另外,近日網上盛傳的北京建筑業農民工月薪過萬、部分地區大學畢業生月薪千余元等消息,引發了社會熱議,加之就業形勢的嚴峻,有觀點認為大學畢業生的收入低于農民工,進而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讀書依然是無用的。那么,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本文想理性地作一些分析。
一、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
根據人力資本理論,一個理性人如果預期未來教育的收益可以彌補并超越教育成本時,他才會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對于所有的勞動者而言,他們首先都屬于勞動力資源,只有通過投資開發才形成人力資本。對于是否要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勞動生產率是最好的衡量指標。舒爾茨認為人的技藝、知識、熟練程度可以影響人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我國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在文化程度方面,農民工仍以初中文化水平為主,比重上,文盲占1.5%,小學文化程度占14.3%,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13.3%,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同時,通過對年齡結構和務工區域分析,青年農民工和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文化程度相對較高。
前文所述的大學畢業生收入不如農民工的現象,目前是客觀存在。但仔細看這些現象,對比的對象身份一般都是剛剛畢業就業的學生和農民工中的熟練工,其所從事的工作也不一定具有可比性。拋開工作可比性而言,農民工所從事的體力工作也會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不斷發生變化,以適應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客觀要求。因此,農民工會面臨不斷地技能提高要求,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因為掌握了一定的科技理論和較為先進的勞動技能,大學畢業生的勞動生產率及今后的生產率提高空間相對農民工要高,也更容易一些。所以受教育和掌握技能者具有優勢,后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教育投入就要少,相對而言其遠期和長期收益高。高夢滔和和云(2006)曾通過調查和測算得出結論:平均而言,農村男性和女性勞動力多接受一年的教育能夠使家庭收入分別提高14.1%和16.3%。[1]由此可見,人力資本投入越多,越能夠提高個人的收入,并且可以為未來發展創造條件和機會。現行工資及工作條件不是決策時考慮的唯一因素,勞動者必須考慮未來的工資及成本變化。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表示,根據去年南方人才市場的一項調查,從近十年來的比較看,工資水平的高低仍然與學歷是成正比的。高學歷是進入高技能行業、進入優秀企業的一塊敲門磚,有了大學學歷,才有進入這些行業和企業的可能性,也才有取得更高收入的可能性。此外,我們還應看到,大學生就業后的職業發展通道相對較寬,他們憑借學歷優勢,積累了一定工作經驗后,不僅可以調換工作,而且職務的升遷也給工資提高擴大了空間。農民工因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今后漲工資要困難得多,但總體看,未來仍將保持上漲勢頭,并會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速度保持同步,預計在近兩年還欠賬后,其增速會有所放緩。[2]
二、從非工資收益和福利方面比較分析
馬克思曾指出,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一般來說,人力資本投資越多,越能夠提高個人的收入,并且可以提高福利收益和改善工作條件。
首先從社會保障方面進行分析。一是“五險一金”享受情況。通常,我們說的“五險”就是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一金”是指住房公積金。其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這三種險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的保費,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則完全是由企業承擔的,個人不需要繳納。“五險”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此外,職工在試用期內也應該享受社會保險,因為試用期是合同期的一個組成部分。此次調查的結果顯示,在2012年,外出受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的占43.9%,與上年基本持平。根據相關法規,簽定了勞動合同,才能夠享受“五險一金”,所以能夠享受社保待遇的農民工不超過半數。而在此基礎上,雇主或單位為農民工繳納養老、工傷、醫療、失業和生育等保險的比例分別為14.3%、24%、16.9%、8.4%、6.1%。比例是非常低的。
自2010年元旦之后,養老保險可以“帶走”了,醫療保險也實現了轉移接續,住房公積金更是可以一次性轉移全部賬戶余額,至于不能轉移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后兩者完全由企業承擔,并不影響農民工收入。如果說彼時的社會保險尚不能異地轉移,農民工因為流動性太強,擔心繳納保險是損失的話,那么,為何“五險一金”至今仍然被部分農民工“敬而遠之”,因為政策初衷雖好,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與農民工的現實需要有距離。這種距離包括農民工所說的“很難累計繳納15年”,也包括異地轉移的費時費力,甚至可能包括與企業和社保部門打交道時的弱勢等等。總之,基于對社保制度的某種不信任感和不確定性,農民工只想把錢攥在手里,不愿意參加社會保障,其收入僅限于真正落到口袋中的工資部分。
二是居住問題。有超四成的農民工雇主或單位既不提供住宿也沒有住房補貼。
三是工資拖欠問題。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工被雇主或單位拖欠工資的占0.5%。除此之外,扣除生活成本,外出農民工每人月均收入結余1557元。
而大學畢業生絕大多數都和用人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無論是在“五險一金”的享受、住宿還是工資是否按時發放等方面,情況都優于農民工。
四是其他收益方面。非貨幣性收益除社會保障外還有許多其他方面,包括健康、閑暇質量、孩子健康和教育的發展以及做出更好的消費選擇的能力等等。[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測算》課題報告指出,推動城鎮化,一個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為8萬元。該課題報告研究成員金三林和許召元指出,農民工市民化是指農民工在實現職業轉變的基礎上,獲得與城鎮戶籍居民均等一致的社會身份和權利,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城鎮公共資源和社會福利,全面參與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實現經濟立足、社會接納、身份認同和文化交融。農民工市民化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實質是公共服務和社會權利均等化的過程。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是指農民工要能夠享受到沒有歧視、沒有差別,也沒有特別照顧的基本公共服務待遇,而政府部門需要提供各項公共服務的支出。從該報告可以看出,農民工想要市民化需要一定的投入,而大學畢業生一旦獲得工作崗位,就已經可以享受這些公共服務和社會權利。
因此可以認為,在非工資收益方面,大學畢業生比農民工享受的要更多一些。對于教育投資所帶來的收益,不僅僅只局限于收入的提高,它對于個人生活狀態和質量的改善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三、從我國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進行分析
我國目前的勞動力市場存在不均衡現象。目前大學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失衡的矛盾,再加上就業形勢嚴峻,導致大學生往往沒有從事與其學歷相適應的工作,而從事了一些技術含量并不高的工作。而且越是體制內的工作,對人員限定越是嚴苛,被淘汰的大學生數不勝數。[4] 在現階段,受社會就業狀況影響,部分剛畢業大學生放棄技術性和專業性工作,進入非腦力勞動市場或者自行創業,領取了較低的勞動報酬。而同時再來考察市場需求,作為勞動力使用單位,更愿意接收技術相對熟練或體力占優的農民工,因為“民工荒”和大學生數量的增加,此時的大學生必須降低收入要求才可以獲得就業機會。但這一現象只是經濟轉型期的短暫現象。同時,又面臨農民工短缺,相當多的地方出現了“用工荒”,部分地區和行業勞動力供不應求,不少用人單位只有提高工資才能招聘到農民工。有最近的兩組報道可以充分地說明該問題:一是教育部日前發布的《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顯示,中職生就業率超過95%,已經高于目前大學生的就業率;二是據孝感市人社局最新統計,該市2013年企業工人缺口至少有3萬人,其中普工缺口最大,占總缺工需求的52%,其次是占總缺工39%的技工,管理崗位缺工僅為9%。[5]
此外,大學生與農民工的收入差異還應考慮工齡對收入的影響。工齡是影響收入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隨著工齡的不斷增加,勞動力工作經驗及工作熟練程度會有顯著的提高,相應的,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也會得到提高。基于勞動生產率對收入的影響,在進行勞動力收入比較分析時,必須考慮工齡因素。但目前所進行的各類調查統計和對比中,農民工收入是群體平均收入,而大學畢業生,則是按照他們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起薪來進行統計的。顯然,二者不存在可比性。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發現,因為大學生工資收入與農民工比較現象導致的諸如大學畢業生的收入低于農民工、讀書無用論等觀點是需要商榷的。誠然,目前有部分大學畢業生工資收入僅夠維持基本生活,甚至還有部分未實現就業,其收入水平與農民工比較,低了許多,但這一現象并不代表大學生不如農民工。無論是依靠經濟理論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還是從非工資收益方面和我國目前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進行的研究,無不再次驗證了教育投入對勞動力收入的必要性。正如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所指出的,農民工越來越難招,全國就業新增創新高,但是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看似矛盾,恰恰說明這是中國經濟出現的一個結構性問題的顯現,也就是說現在社會要求的勞動力和以往不同,但大學沒有按照社會的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大學生初次就業工資偏低的情況是供求關系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今后這種情況會持續。
有調查顯示,認同“新讀書無用論”的觀念對大學生就業壓力有顯著影響。[6]所以我們應理性對待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差異問題,積極引導和鼓勵教育投入,不能盲目認同“讀書無用論”。教育投入對勞動力素質、技能、能力和勞動效率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影響勞動力收入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徐 舒.中國勞動者收入不平等的演化[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0.
[2] 葉曉楠.農民工工資快速上漲超過大學生[N].中國青年網,2012-06-01.
[3] 李飛.高職畢業生個人教育收益率研究[D].武漢:中南大學,2007.
[4] 王 毅.我國現代大學生就業形勢和就業前景分析[J].現代營銷,2013(6).
[5] 張玉勝.碩士收入不如農民工要反思而非訴苦[J].中國職工教育,2013(4).
[6] 龐明禮.“新讀書無用論”與大學生就業壓力相關性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3).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