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菊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相比之前的“基礎性”作用,一詞之變,不僅凸顯了市場地位的上升,更是在市場與政府關系認識上的一次重大理論突破。有效的政府治理,科學的宏觀調控,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
關鍵詞:市場;決定性;政府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1-0029-01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全新表述格外引人注目。不僅明確了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所在,更對市場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重新定位,是市場與政府關系認識上的一次重大理論突破。接下來就是使這一最新理論被群眾理解并掌握。相對于我國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市場經濟歷程來說,現在四五十歲左右的中青年群體作為市場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卻對市場經濟的了解相當貧乏。如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中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正確理解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內涵
(一)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相對于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這就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社會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有政府和市場兩種資源配置方式。市場配置資源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的。市場機制是指市場各主要因素,即市場供求、價格、競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機理。市場供求指的是能夠提供給市場的商品及勞務和人們對商品及勞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兩個方面,是市場的基本要素。供求雙方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賴:供給者拿的是商品,目的是換取貨幣;需求者拿的是貨幣,目的是換取商品。供求關系實質上是商品和貨幣的換位運動。商品和貨幣能否實現換位,關鍵在價格是否合理。市場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市場供求關系的綜合反映。供求變化在市場上引起價格的升降,價格的波動又會引起供求的變化。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競爭滲透在生產和流通的各個環節,涉及生產的各種要素。只有競爭,才能使價格隨供求的變化而波動;只有競爭,才能不斷刺激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使經濟充滿活力。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正是在供求、價格和競爭三大要素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實現的。理論和實踐一再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
(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解應把握兩個方面
第一,用市場經濟為社會主義注入活力。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微觀活動領域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調節社會生產,激發企業活力;第二,用社會主義為市場經濟“畫龍點睛”。馬克思曾經講過,在一個社會中總有一種最基本的生產方式宛若“普照之光”決定著其他一切生產方式的展開及運行。在中國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決定其他一切體制機制的“普照之光”,任何體制機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普照之下,都要結合中國實際做出改變,帶有社會主義的特性。市場經濟也如此。我們在市場經濟前面加上“社會主義”四個字,就是強調要用社會主義來引導、規范市場經濟,既要發揚市場經濟的優勢,又要避免市場經濟的一些固有缺陷。這兩點決定了我們要搞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不是走計劃經濟體制的老路,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二、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是忽視更不是取消而是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在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上,政府要“有所不為”、“有所為”。結合時下政府取消審批、簡政放權的改革來說,“消”和“放”都是“有所不為”,“有所不為”是為了在加強市場監管、提供公共服務方面“有所為”。其實質是轉變政府職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地方政府抓經濟,不是當“司機”直接開車上路,而是要管好“路燈”和“紅綠燈”,當好“警察”。“路燈”就是為所有的企業照亮道路,對所有的企業一視同仁,不厚此薄彼。“紅綠燈”就是講規則,該走則走、該停則停,也對所有企業也一視同仁。當好“警察”,就是要加強監管,對假冒偽劣、欺行霸市、坑蒙拐騙、侵犯知識產權,特別是對食品安全等領域損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嚴懲不貸。政府要從市場參與者、經營者的傳統角色中擺脫出來,轉做市場的客觀仲裁者,將主要精力轉向提供公共服務上來,為基礎民生起到切實的兜底作用。
三、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
現代意義上的市場是一個包括商品市場和土地市場、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信息、產權等各類要素市場在內的市場體系。市場體系內部各類市場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必須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化市場體系。在過去35年的改革中,商品和服務逐步放開價格管制,基本實現了市場化定價,極大促進了商品市場的繁榮。但是生產要素如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并沒有完全市場化流動。今后,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主要指決定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下一步,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有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同時,推進水、電力、石油、天然氣、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等,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和改革紅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人民是改革的主體,改革的重點和核心只有真正讓人民群眾理解,才能為全面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理論只有被群眾掌握,才能轉化為改造世界的力量,從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參考文獻:
[1] 王天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N].學習時報,2013-11-18.
[2] 辛 鳴.創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N].學習時報,2013-11-11.
[責任編輯:龐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