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軍 席志明
摘要:目前農村土地所有權制度還存在不少問題。因此,探討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土地流轉制度,找到現實可行的路徑,挖掘土地潛力,釋放土地價值,可以讓農民在新型土地財富的實現中,安全、穩定而又可持續地共享成果。
關鍵詞:土地流轉;農民;制度;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F3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1-0054-01
新土改方案仍存有爭議,中央領導層在土地改革上的立場仍未可知,但可以明確任何土地改革都將會循序推進。現階段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面臨著市場進入不平等、價格扭曲、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弊端,規模生產難以實現,制約和障礙越來越凸顯。因此,探討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土地流轉制度,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理
(一)優化土地流轉程序
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允許土地在農戶之間流動,以達到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目的。土地轉讓,可以在本村內戶與戶之間進行,也可以跨村、跨鄉轉讓。在土地市場發展充分的基礎上,實現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引入協議制。同時,要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建立有序的土地流轉程序。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與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取得最佳經濟效益,以達到生產經營科學化,促進農業發展。
(二)緩解供求機制
通過“看不見的手”這一市場機制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這樣,農民就可以自己方便的分析土地流轉前后的利與弊,據此更好地做出是否進行土地流轉的決策。通過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協調好農戶、承包方和村集體三方利益關系,完善合理的土地流轉補償機制。同時,以土地的流轉,來加速農業的現代化,通過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來刺激內部需求,改變經濟發展結構,使過分依賴出口貿易的外向型經濟結構更多地向內需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二、進一步發展農村土地流轉的中介機構
(一)建立多種中介模式
為土地使用權流轉提供更好中介服務,要培育和發展各種類型的市場組織,特別是土地托管公司。健全土地使用權市場運作的立法、執行和仲裁機構。為了滿足多方的需要,要分別建立適合不同人群和功能的中介組織,比如有形的中介機構,即有固定的場所的中介組織,比如土地投資經營公司,土地評估機構,土地保險公司,土地銀行,農地托管公司等。或者無形的中介機構,即指通過網絡的平臺建立的中介機制,如各種土地流轉交易網站等。
(二)規范中介機構
在土地資源管理部門指導下建立“土地流轉委托中心”或“土地信托中心”等中介機構,中介機構一是負責接受農民委托,將需要流轉出的土地資料保存起來,還要建立關于農村土地流轉交易的信息網絡,及時發布可流轉土地的信息資料,以接受供求雙方相互咨詢,保證溝通供求雙方相互聯系,從而提高土地流轉的成功率。同時,以鄉鎮為單位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聯合調處中心,從編制、經費上給予保證。規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依法、及時并準確地調解仲裁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發生的糾紛,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三、農村土地制度與土地流轉市場機制相適應
(一)產權制度
農地制度改革要與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配套進行,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農地應歸村內集體經濟組織所有,鄉(鎮)和村可在政府宏觀指導下進行。同時,通過承包或以有償方式取得的農地使用權的農民也應有再處置和獲得收益的權利。
(二)土地建設用地制度
在農村土地流通的進程中,創建信托機制市場化的制度基礎,規范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推動農村土地建設用地的改革。首先,規范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和流轉,嚴禁農地搭車入市,嚴格保護耕地。同時,構建土地收益分配機制。通過建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交易中心,促使土地依法流轉。流轉過程中,依托市場手段,明確集體建設用地增值收益用途,改善社區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賦予農戶受益權,實現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
四、創新現代農村金融體系,完善農村金融配套措施
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是金融服務的不對稱和嚴重滯后,面向農業的金融服務應以資本為紐帶,促進協作與分工。
(一)創新金融工具
創新金融工具,使財富的分配能夠在不同階層的成員之間尋找平衡,使土地資產通過制度安排實現資本化的過程,充分體現金融普惠和資本分享。有利于農民克服狹隘地域性的個人局限,豐富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的全面依存、相互補充和促進。融資的需求在農村表現得更為突出。
(二)發展多重金融產品
在農村,正規金融只能滿足約1/3 的資金需求,其余需求依賴民間非正規金融。因此,發展農村金融應鼓勵民間資本的進入,創新發展農村金融體系,實現土地有效流轉,發展規模經營。只有金融發展了,抵押、擔保、信托、貸款等金融活動活躍起來了,土地規模流轉和現代農業才能真正發展。
五、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機制的法律保障
(一)完善相關立法空白
缺乏必要的法規和制度,會導致許多矛盾和問題出現,建議圍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對現有的相關法規進行重新審查、梳理,對其中相悖的內容進行調整或做出統一的解釋。根據目前實際情況,應該盡快研究制訂并出臺關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專門法規,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供法律和政策依據。另外,對土地流轉方式的重新定位。例如,立法對土地承包經營的抵押方式的限制應有所突破。
(二)嚴格執法
切實實現土地流通,調動土地經營者的積極性,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尋找“土地看護人”,當前,應盡快落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登記制度,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確權、登記和頒證工作。同時,提高村干部素質,發揚民主,甄選優秀村干部;做好其科學文化及思想教育的培訓等等。
總之,土地流轉應先保障農民權益應成“鐵律”。法律和制度應當貫穿于整個流轉的過程中,是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出發點和基本依據,一旦違反了這些原則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王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