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波濤,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學生

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海報
以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為主角,以青春為主題的電影可以簡地歸納為青春類題材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和《小時代》等均屬于此類范疇。本文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例,從敘事學角度出發,引入敘事序列和語義方陣,并結合大眾文化理論來分析青春類題材電影的走紅原因,探討其社會意義。
青春題材電影并非一個學術概念,而僅僅是筆者根據電影本身的特征所做的分類。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主要角色:人物以風華正茂的年輕人為主,一般多以高中生、大學生或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為主。
(二)電影主題:電影關注年輕人的物質和精神世界,注重個體的生命體驗,多以事業的取得、友情、愛情的獲取與維持為主題,區別于家國存亡的宏大敘事。
(三)主要受眾:以年輕人為主,年齡跨度約在18到30歲之間。受眾要么處于電影主角所處的年齡,要么剛剛度過與主角相同的階段,觀看電影極易引發共鳴,產生懷舊心理。
(一)劇情簡介
18歲的鄭微如愿考上青梅竹馬的鄰家大哥哥林靜所在學校的鄰校,當她滿懷期冀地步入大學,林靜卻杳無音信。鄭微倍感失落,患難時刻與室友阮莞、朱小北、黎維娟及師哥老張(張開)結下深厚友誼。鄭微與老張室友陳孝正從歡喜冤家結成甜蜜戀人。
畢業之際,陳孝正選擇出國留學,感覺再次被騙的鄭微痛苦地離開陳孝正。
多年后,鄭微蛻變為職場上的白領麗人,帶著悔意和愛意的林靜和陳孝正同時回到她的生活里,幾經滄桑的鄭微拒絕了他們,帶著對青春的懷念開始了自己的生活。
(二)敘事邏輯分析
1.敘事序列
法國著名敘事學家布雷蒙采用“敘事序列”來闡述作品功能與功能之間的邏輯關系。敘事基本序列由三個功能構成,功能與功能之間存在嚴密的邏輯關系,構成不可分割的主體,根據劇情的發展,電影的敘事序列大致如下:
A1 A2 A3 (序列1)
B1 B2 B3 (序列2)
C1 A2 A3 (序列3)
D1 D2 D3 (序列4)
各自功能為:
A1:鄭微決心考到林靜所在的城市
A2:鄭微努力學習,備戰高考(功能被省略在敘事邏輯中)
A3:鄭微成功考上大學,林靜出國
B1:鄭微愛上陳孝正,想要與其成為朋友
B2:鄭微對陳孝正死纏爛打,展開攻勢
B3:鄭微和陳孝正終于在一起,陳孝正卻因為出國深造而離開鄭微
C1:陳孝正后悔當初決定,想要與鄭微和好
C2:陳孝正找鄭微表白
C3:鄭微拒絕,陳孝正失敗
D1:林靜想與鄭微重修舊好
D2:林靜重回鄭微的生活,表明心跡
D3:鄭微幾經搖擺最終拒絕林靜,鄭微離開,林靜失敗
根據布雷蒙對復合序列的定義和劃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敘事序列大體上屬于連接式。布雷蒙認為,盡管基本序列可以完整地敘述一個故事,但在基本序列基礎之上變換組合而成的“復合序列”則能夠使故事顯得更加曲折生動,更能夠適應不同敘事類型的要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曲折迂回的故事組成的復合序列成為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原因。
布雷蒙的敘事序列是一個彈性較大的序列,每一個功能項之下,都存在著改善和惡化,也就是成功和失敗的轉化。故事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物的意志,正如電影主要圍繞鄭微的愛情和成長經歷展開,這也與青春類題材電影中張揚個性,強調自主選擇和自我獨立的思想吻合,青春的奇妙就在于無限可能。
2.語義方陣
電影以女主角鄭微的青春經歷和愛情故事為線索,展現了一個時代的青年在青春時光里的悲歡離合。對故事結構進行進一步概括,分析主角和對象之間的關系變化,可以看出:電影始終以鄭微和林靜、陳孝正三人的情感糾葛為主線,展現了躁動不安的青春時光里,青年人對美好愛情的理想和期盼、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制約著劇中人物的行動成敗的則是無形的、殘酷的現實和青春。整個故事的語義如果用格雷瑪斯的語義方陣來表示,如下圖所示:
對愛情的美好期待 殘酷的現實
鄭微 陳孝正、林靜出國鄭微 陳孝正、林靜、鄭微
非現實 非人的努力
(人的努力追求) (妥協)從故事發展及語義角度分析主題,我們便會發現:青年男女為了理想的愛情而奮不顧身之后,仍要面對殘酷的現實。青春逝去之后,當林靜、陳孝正兩人想要與鄭微重修舊好時,卻早已物是人非。電影展現的對于青春的傷感和懷念,對于理想和現實的無可奈何成為人們追憶青春的憑藉。
(一)迎合青年文化特質
青春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便是它的青春感性沖動。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青春文化表現出感性的沖動。躁動不安,渴望嘗試和追求是這個時期的心理特征。追求自我的認可,渴望自我獨特的證明以及敢作敢為成為青春文化中鮮明的特質。青春類題材電影大多以主人公對愛情的大膽追求和為實現理想的不懈努力為主要敘事程序,迎合了青春文化中感性沖動的特質。
(二)電影敘事具有娛樂化傾向
大眾文化娛樂化傾向的認同原則認為:人們在觀看電影時會對電影中的人物產生認同。由于年齡的接近和經驗的相似,青春題材電影的主要受眾——青年群體觀看電影時更容易獲得一定程度的認同與宣泄。此外電影還經常承載著某種類似于“集體無意識”的道德取向,電影中人物的經歷能夠引觀眾的共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小時代》這類的青春題材電影在敘事程序和人物特點上與青年群體的際遇具有高度相似性,更容易喚起受眾對以往經歷的回憶和情感共鳴,在青年群體中走紅便不足為奇。
青春類題材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以商業化利益為追求對象,瞄準自身受眾,采用獨特的敘事方式來迎合青年文化,大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無論外界評價與否,《小時代》、《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之類的電影走紅有著深層的社會原因和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