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杜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盡管所謂的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NBA又是最早的大數據運用機構,然而實際上NBA官方與各大網站所公布的數據,例如得分籃板助攻,只適用于選秀,裁員和交換球員,因為那些形而上學的數據,或者說表面的粗曠的數據只能表現一個球員的球場實力和比賽貢獻價值,長短期發揮狀態,更多的為商業服務。從籃球教學和訓練角度來講,教練員與球員實際需要的是細化的概念和數據,是需要付費的82games.com網站付費數據和球隊視頻分析師的針對性剪輯視頻。舉例來講,相對于科比82場常規賽場均26.8分,場均出手20.8次、罰球6.9次,他們更需要知道科比82場比賽全部800多個得分動作視頻,并且把動作總結歸類,發現其中的常用動作及常見變化;或者退而求其次,掌握這800多個動作的文字描述和數字統計,來指導分后衛的動作教學與制定對應的訓練計劃。因為從高等級比賽抽離的最佳球員實際得分動作更實際,使得技術訓練不偏離軌道,當時的科比可稱為世界2號位第一人,其得分動作完全有資格作為教科書研究。因為本文篇幅所限,先統計分析該賽季季后賽17場比賽視頻中的全部得分176個動作,常規賽所有得分動作就不在此贅述。
NBA球員科比布萊恩特2009年季后賽17場比賽視頻中所有得分動作視頻。
對整個賽季科比全部得分動作反復觀看,得到最直觀的感受,進而對動作名稱總結和對動作要素的細分進而生成重要概念,以便下一步較大數字量的總結與提取內在規律。
對具有高對抗的季后賽中的17場比賽中,科比176個得分動作及其細分要素以及相關要素進行分類并統計,得出科比等分技術動作的結構組成,并把挖掘動作中所包含的重要要素統計后的規律。(見表1)
2008-2009賽季湖人隊共經歷23場季后賽,本文樣本量含17場比賽占總樣本73%,具有一定代表性,17場比賽中,除科比制造犯規形成的投籃動作外,共179個得分動作,本文包含176個得分動作,占98.3%,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受篇幅所限只列出包括包含9個得分動作的統計表,見表1。
得分技術結構即組成一名球員全部得分動作內各種類動作的相互之間的數量比重。本文所包含的籃球技術動作概念與我國通用教材中對應的概念名稱大體一致外,有若干概念需要說明和補充這是必要的。第一,單打技戰術種即個人進攻。第二,根據籃球發展趨勢,將無球掩護與傳掉內線劃清與傳統四大基礎配合的界限,擴大切入的概念上沿,加入切出外圍的概念,即只要跑到無人盯防的合理投射區域,在獲得足夠出手空間并且防守對抗不干擾的情況下出手,即為同類型的跑空位投籃得分的基礎配合,統稱為切入切出。第三,因為科比本人為2號位,在整個樣本未出現以科比本人為得分點的傳掉內線的基礎配合,或是3人傳球的三角進攻,所以本文無需解釋。第四,將突破分球概念上沿擴大,內線隊員經常吸引包夾,分球可以起到和外線隊員突破分球一樣的效果,能制造充分的得分空間,同時外線的明星球員在關鍵時刻也經常吸引雙人包夾,此時在外線分球,短傳或大范圍轉移球同樣能夠贏得足夠的投籃空間,并不是說只有外線突破才一定有夾擊,傳統教科書長期將此忽略是不客觀的,因此,上述3種配合統稱為吸引包夾。第五,為了表格簡單明了起見很多概念口語化,這其中一步半,兩步半不予解釋,相信相關專業人事已了熟于心。第六,半截籃就是球員突破后的雙腳跳投籃,由于篇幅所限,步法分為只指停球的步法,跳投的平行步法以及后仰投的停球步法,移動腳偏后中軸腳45°。第七,手法分為低手,低手分為正手、半勾手、勾手、反手、倒勾手;高即指頭上投籃中的高手;拋代表肩上單手投籃即拋投。L代表左手,R代表右手。第八,移動跳投即急停跳投,閱讀防守選擇移動的路線軌跡擺脫防守贏得投籃空間用“移動”兩字更貼合,當然腳下的急停后的平衡也是該動作的必要條件。第九,本文將出手距離采用4分法4種距離,籃下即里籃筐圓心投影點1.5m區域,1.5~4.8m罰球線區域為近距離,4.8~7.24m為中距離,7.24~9m范圍外為遠距離3分球區域。L代表進攻方向籃球場半場左側區域,R代表右側區域。角度分為中間區域的90°角,與邊線平行的0°角區域,以此類推號包括左右兩側30°角,45°角,60°角,投籃高命中率的敏感出手角度。舉例,出手點“籃下R45°”表示最后出手點在籃下1.5m范圍內右側45°角出手得分,“遠L60°”表示3分區域左側60°角遠投得分。第十,背打為科比在中近距離背對籃筐進攻,可以說是科比用內線球員的技術進攻籃下。(見表1)

表1 科比2008-2009季后賽9個得分動作要素統計一覽表

圖1 科比得分技術結構圖
本文包含科比176個得分動作??票葐未?04次,占總投進數59%,與隊友配合進攻72次,占41%,也稱作受助攻率。內線球員通常的受助攻率較高,科比身為頭號的得分手要為球隊在配合不成功時作為最后進攻解決辦法,同時在手感火熱,得分成功率(含罰球)超越全隊時,可以有相對較多的開火權,在正常的全隊得分結構中,成功的基礎配合只占一半,在正常的全隊得分結構中,成功的基礎配合只占一半,其余靠制造罰球和個人強行進攻,所以教練員要考慮適當培養全隊每個球員的個人進攻能力,尤其是能在關鍵時刻承擔壓力的核心球員。
其中有球掩護37次,占配合總數52%;切入切出11次,占配合總數15%;無球掩護8次,占11%;吸引分球5次,占7%;高位策應3次,占4%;傳掉內線0次,占0%;快攻15次,占20%。6大基礎配合中的傳掉內線竟然沒有一次機會,看來在激烈的季后賽中,防守隊員十分謹慎,明星后衛根本得不到3人傳掉機會,那么這項基礎配合對后衛而言基本上用不到,可以不安排相應練習,而其他各種配合應按相應比例安排對應訓練時間。訓練比例結構應該向真實比賽結構靠攏。
樣本中,科比突破得分為58次,占投中總數33%;投籃投中數為118次,占67%,季后賽為淘汰賽即重大比賽,防守極強而被稱作沒有突破的比賽,即便是最好的球員,也是投多突少,大賽之前教練員相對應加大隊員投籃練習比重。
樣本中,科比移動跳投77次,占投籃總數65%;總數干拔17次,占投籃總數14%;接球就投15次,占投籃13%;背打投籃為9次,占8%。移動跳投中依靠自身實力的個人進攻39次,占總數51%;有球掩護27次,占36%,說明利用掩護也是移動跳投的主要進攻方式。利用快攻、策應、無球掩護、吸引分球攻占13%,說明為次要手段。教學訓練安排可相應縮小比例。
在常規賽科比某個賽季背打一度占34%,在季后賽防守強的情況下球員日常比賽的一些常用招數使用比例大大下降。
本文廣義突破(沖擊籃下)58次,除去背打,切入空中接力、沖搶補籃等9次,傳統意義的突破共49次,兩步半一共17次,占總數35%;一步半12次,占總數25%;半截籃20次,占40%,比例最大。
統計的價值初步凸顯,原本以為技術動作較為復雜的半截籃使用頻率中要比單腳起跳的跑投籃要小,事實卻相反。半截籃即突破后雙腳起跳投籃,一般跳步停球居多,有時并步停球,停球步法以順步或跨步結束。半截籃位移較小,側向對抗比跑投籃有優勢??绮竭\球能很好保護球,因為速度較慢,即便起跳點遠離籃下但命中率相對跑投籃較高。在一般籃球書籍和視頻教學中很少能看到系統的半截籃教學。同時,突破有25次沒有沖擊到籃下,而是籃心1.5~3m開外的近距離起跳,占總數50%,看來在訓練中1/2突破練習起跳點要離籃下2m以上。同時半數的半截籃練習起跳都要遠離籃筐。
近距離投中22次,占總數19%;遠距離25次,占21%;中距離出手71次,占60%。右側56次,左側56次,各占50%,很均衡。
投籃后仰39次,占33%;平行起跳77次,占65%;高難度占三分之一。跨步12次,順步13次,左右均衡。左腳19次,右腳10次,左腳起跳為右腳2倍。
低手共40次,占68%;高手18次,占32%。右手30次,左手8次,基本比為3∶1。
得分動作按照本文細分為8個常見類。科比移動跳投占動作總數的44%,干拔占10%,接球就投占9%,背打投籃占5%,半截籃占11%,兩步半占10%,一步半占7%,補籃、空中接力、背打切入共占4%(見圖1)。
在一些基層高中校籃球隊,一些教練員仍然把3人快攻、8字上籃、全場側滑步或是四腳傳球這些和真實比賽嚴重脫節的訓練項目當作主要項目,占用了超過一半的訓練時間,實際上這4種情況在比賽中基本不發生。3人快攻在高水平的全場比賽80次攻防中也許只會出現1次,占1.25%,而陣地戰要占90%。訓練比例應以陣地戰為主。而個人訓練手段在沒有技術統計與歸類的情況下,只能粗曠教學與訓練,省級青年隊的主教練告訴隊員要運球投籃,但是從哪里持球,用哪種步法作,移動到哪些點跳投,以此作為常見的手法攻擊就講不出來了,實際上這是缺乏統計分析的思維方式。以擋拆為例,很多教練員只知道擋完只能拆,實際上根據長期觀察NBA比賽視頻,擋拆有常用的14種進攻模式。
從統計分析的思維出發,最具啟發的訓練方法莫過于史蒂夫納什的休賽期間那套得分訓練方法:這位昔日NBA的MVP把他最常用的12個得分動作串聯起來,每個動作進12個球,左右各6個,一共進144個球,用時20min。這就是最好的個人技術結構的訓練模板。
本文篇幅有限,涉及概念和數據量也有限,本文數據只適合指導初級籃球基本功教學,相關教練員專業人員適度參考,不適合高水平訓練。本文所涉獵數據依然需要繼續深度挖掘,就以2號位的進攻技術而言,進一步挖掘,需要更詳盡進攻要素(包含進攻技術動作的整個鏈條)及相關數據,應該包括落位、跑位、無球防守、持球點、啟動方式、運球方式(包括6種常見變向運球和十幾種常見步法)、對抗點、引球與換手等,還包括防守者的防守狀態(持球和出手)、贏得出手空間的原因和球員自身的優勢。
作為一個教練員或籃球專業人員,在實踐中確實需要掌握1~5號位各個位置球員的常用攻防動作,因為不同位置上的隊員都需要指導。另外,收集比賽視頻并統計整體技戰術數據是必要的,因為在實踐教學和訓練中,場上會發生大量的動作信息,只有提前整理了大量的信息,找到了規律,才能使教練員思路清晰,做出正確的決定。
[1]王世安.中國籃球教練員崗位培訓A級教程[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2]王世安.試論在籃球強對抗中貼身攻擊技術運用特點[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89(1).
[3]畢仲春.籃球技術的理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8(27):125.
[4]霍子文.第16屆世界男子籃球錦標賽擋拆配合新特點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2(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