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勤 (武當山特區醫院婦產科,湖北 武當山 442700)
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的嚴重并發癥,具有起病急、發病快、臨床早期診斷較困難的特點,若不及時處理將危及母兒生命。本文對近2年我院產科發生的63例胎盤早剝的發病誘因、臨床表現、B超、胎心監護情況及母兒結局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盡早識別胎盤早剝,并及時治療,改善母兒預后。
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年我院產科分娩總數9608例,其中胎盤早剝63例,發生率為0.65%。年齡在22~45歲,發病年齡在22~33歲之間多見,大約為82%。孕婦年齡約為33~40周歲之間,在33~37周歲之間為22例,38~40周歲14例。
所有產婦生后進行常規檢查胎盤的外觀,如果在胎盤母體面有凝血塊和壓積者即診斷為胎盤早剝。胎盤早剝大小小于全部胎盤的1/3為較輕類型的早剝,胎盤早剝大小大于等于全部胎盤的1/3為較重類型的早剝。
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63例胎盤早剝的孕婦中血壓高者為29例,占46.1%。胎膜早破16例,占25.4%。催產5例,占7.9%。臍帶過短5例,占7.9%。腹部外傷史2例,占3.2%。無明顯誘因6例,占9.5%。
所有患者全部行超聲檢查,發現胎盤附著于子宮前壁,且胎盤增厚約為40例;23例超聲檢查為正常。所有63例患者全部做胎兒心電監測,胎心監測不正常者為23例,表現在基線振幅1~6bpm,沒有明顯變化,偶爾出現速度減慢的現象。25例比較重的胎盤早剝表現在胎心監測中,基線沒有變化,且振幅小于120次/min或>162次/min,出現多發性速度減慢現象。
胎盤早剝63例患者中,引起生后出血的15例,其中12例經應用縮宮劑、熱鹽水敷子宮后好轉。引起DIC2例。急性功能衰竭的3例,患兒生后死亡2例,發生嚴重的胎盤早剝6例,輕型的胎盤早剝2例,且懷孕周期在32周。
國內報道胎盤早剝的發病率0.46%~2.1%[1]。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生胎盤早剝的概率比一般妊娠高4~6倍[2]。分析本組資料,我院胎盤早剝發生率為0.65%,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胎盤早剝的主要誘因,可能與存在子宮胎盤血管病變、胎盤滋養葉細胞數量減少、浸入母體蛻膜組織及血管系統程度減弱,使胎盤組織處于缺氧狀態,胎盤蛻膜之間小血管痙攣,遠端毛細血管缺血壞死破裂出血,造成胎盤早剝;胎膜早破也是重要誘因之一,考慮與子宮內壓驟變、子宮收縮、胎盤與子宮壁錯位導致發生胎盤早剝。其次破膜后若伴有絨毛羊膜炎,引起胎膜細胞間粘附減弱,易發生早剝。近年來胎膜早破呈上升趨勢,因此胎盤早剝在胎膜早破患者中應高度重視。此外,催產素引產或催產過程中宮縮過強過頻、陰道分娩過程中臍帶過短、腹部外傷等也是胎盤早剝的原因之一,在診斷胎盤早剝時應重視這些誘因。
重型胎盤早剝臨床癥狀典型容易診斷,而輕型早剝臨床癥狀不典型早期很難做出診斷。應重視以下癥狀及體征:①產前出血晚;②持續性下腹痛或腰骶痛;③無法解釋的子宮高度緊張及局部壓痛;④無原因的早產抑制宮縮無效;⑤血性羊水。本組資料中臨產前陰道出血29例占46%,有腹痛病史22例占34.9%,腹壁高度緊張子宮易激惹23例占36.5%,這些癥狀如果誤診為先兆早產或臨產將會耽誤病情。而人工破膜或自然破膜后發現血性羊水胎盤早剝可基本確診。
超聲檢查是診斷胎盤早剝的重要檢查手段,可有效提高胎盤早剝的產前診斷率。臨床工作中,較輕的胎盤早剝,特別是附著于子宮后壁和側壁的胎盤早期的剝離容易發生漏診。63例在生產之前利用超聲檢查確診51例,確診率為81%,漏診12例。胎兒心電監測比較容易發現胎盤早剝,確診率為78.8%,胎心基線上長且較平直,甚至有輕度自然減速是胎盤早剝早期的胎心變化[3],隨著早剝的進一步發展,出現胎心基線下降,變異消失,甚至頻發減速等單相或多項異常的胎心監護圖形。特別要注意胎心基線變異小于5次/min的患者,基線的短的變化可能會出現胎兒缺氧和胎死宮內的危險,是產后患兒預后的一項客觀指標[4],臨床工作中進行動態觀察胎心監護更加有效。所以對有懷疑有胎盤早剝的患者做超聲檢查并結合胎心監測來提高臨床的診斷率。
加強圍產保健,重視高危因素,及時治療孕期并發癥,孕晚期避免勞累、外傷及早破水,有臨產征兆時及時住院待產,嚴密觀察和規范處理,對高度懷疑胎盤早剝者應盡快確診,爭取短時間內終止妊娠,確保母嬰安全。
[1]樂杰 .婦產科學 [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3-115.
[2]曹澤毅 .中華婦產科學 [M].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15-416.
[3]茍文麗,吳連芳 .分娩學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85-187.
[4]葛明珠,周美琴,葉?;?.短變異在心率臨護中的應用 [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2):99-101.